ICS 65.020 B 38 保 DB5305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T 81—2022 保山市大麦田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2022 - 07- 20 发布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8 -01 实施 发 布 DB 5305/T 81—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山市植保植捡站、保山市种子管理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加涛、刘猛道、付正波、字尚永、杨向红、成雅容、佟晓庆、许金波、尹宏 丽、方可团、李姗姗、孙利娟、杨楠。 I DB 5305/T 81—2022 保山市大麦田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保山市大麦田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主 要虫害及防治方法、主要草害及防治方法等。 本文件适用于保山市大麦田病虫草害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麦病害 大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生物的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功能破坏或受到影响,造 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的现象。 3.2 大麦虫害 有害的昆虫对大麦生长造成的伤害。 3.3 大麦田草害 生长在大麦田除大麦外的其他植物,与大麦争水、争肥、争光、争地,造成大麦产量和品质下降。 3.4 农业防治 是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的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抗 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3.5 物理防治 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有害生物的措施。 3.6 生物防治 1 DB 5305/T 81—2022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方法。 3.7 化学防治 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有害生物危害的方法,一般采用浸种、拌种、喷粉、喷雾和熏蒸等方法。 4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推广高效、 低毒、低残留绿色农药防治技术,对病虫草害进行综合治理。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NY/T 1276 的规定。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农药及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管理办法》及时回收处理。 5 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5.1 主要病害 大麦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锈病、条纹病、黑穗病等。 5.1.1 白粉病 大麦白粉病是由禾谷白粉菌大麦专化型(E.graminis f.sp.hordei Em.Marchal)侵染引起,它仅限于侵染 大麦属(Hordeum)的野生种和栽培种。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 ㎜~2 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 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 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5.1.2 锈病 大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 ——条锈病:大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 hordei, 异名 P.glumarum (J.C. Schmidt) Eriks. &E.Henn〕。主要侵害叶片、叶鞘,茎秆、穗部也偶然发 生,叶片最初为褪绿条斑,不久后即形成桔黄色的病菌,通常不穿透叶片,在叶表面排成虚线 状纵行。 ——叶锈病:大麦叶锈病的病原菌是大麦柄锈菌(Puccinia hordei G.Otth,异名 P. anomala Rostr.)。主 要侵害叶片,叶片初生褪绿色小点,不久即形成椭圆形桔红色的病菌,通常只在叶表面发生, 不穿透叶片。 ——秆锈病:大麦秆锈病病原菌是小麦秆锈菌(P.graminis Pers.:Pers.f.sp.tritici Eriks&E.Hemn)和黑 麦秆锈菌(P. graminis f.sp. secalis Eriks&E.Henn)。主要侵害茎秆和叶鞘,也侵害叶片,主要症 状是茎秆、叶片上初生褪绿黄斑,不久即变为长椭圆形铁锈色小疮,表皮纵裂向外翻起,散出 铁锈色粉末,通常穿透叶片,叶背面的粉末堆比表面大。 5.1.3 条纹病 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的有性世代是麦类核腔菌( Pyrenophora graminea Ito & Kuribayashi),无性世代是 禾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graminea (Rabenh.) Shoemaker,异名 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 条纹病症状不尽相同,幼苗染病,1~2片幼叶即可发病,但4~5片叶以后发生较多。初生浅黄色斑点或 短小的条纹,后随叶片生长,病斑逐渐扩展。分蘖期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 2 DB 5305/T 81—2022 至拔节抽穗期,多数病斑中部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的长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 孢子。病株提前枯死或矮小,不能抽穗或弯曲畸形,不能结实或不饱满。 5.1.4 黑穗病 大麦黑穗病分为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两种,主要危害穗部。 ——散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病原菌是裸黑粉菌[ Ustilago nuda (C.N. Jensen) Rostr.],发病初期病穗 外面有一层灰白色薄膜,病穗在未出苞叶前,内部穗已完全变成黑粉,病穗头刚露出苞叶时, 即有黑粉散出。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散,只剩下裸露的穗轴。如一株发病后,往往主茎 和所有分蘖都会出现病穗。 ——坚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的病原菌是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 (Pers.) Lagerh.]。病株较健 株略矮,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 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着。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种子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培育壮苗; 大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轮作倒茬,减少越夏病菌。 5.2.2 物理防治 在大麦抽穗前,如发现黑穗病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集中销毁,以减少病菌传播。 5.2.3 化学防治 大麦主要病害化学药剂防治方法见本文件附录A。 6 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6.1 主要虫害 大麦主要虫害是蚜虫、红蜘蛛等。 6.1.1 蚜虫 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是大麦不同生育期的主要害虫。主要有禾谷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麦二叉蚜(Schizaphphis graminum) 三种。通常在每年大麦出苗后迁飞进麦田进行危害,主要危害叶片和麦穗,被危害的麦田,叶片枯黄, 生长停滞,植株分蘖减少,麦粒不饱满,甚至不能结实。 6.1.2 红蜘蛛 属蜱螨目(Arachnoidea ),叶螨科(Tetranychidae),主要有麦圆蜘蛛(Pentfaleusmajor)和麦长 腿蜘蛛(Petrobia latens)两种。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植 株矮小、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6.2 6.2.1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3 DB 5305/T 81—2022 选用抗虫品种;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大麦收割后深耕灭茬,消除越夏虫卵。 6.2.2 生物防治 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生存条件,利用七星瓢虫、蚜茧蜂等天敌以虫治虫。 6.2.3 物理防治 用黄篮板和杀虫灯进行诱杀。 6.2.4 化学防治 大麦主要虫害化学药剂防治方法见本文件附录A。 7 主要草害及防治方法 7.1 主要草害 大麦主要草害分为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7.1.1 禾本科杂草 大麦田中禾本科杂草种群,主要有虉草、黑麦草、野燕麦、狗尾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 菵草、赖草、棒头草等。 7.1.2 阔叶杂草 大麦田中双子叶杂草种群,主要有繁缕、猪殃殃、野芥菜、地肤、柳叶刺蓼、酸模叶蓼、藜、小藜、 鬼针草、龙葵、刺儿菜等。 7.2 防治方法 7.2.1 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杜绝杂草种子随麦种入田;与油菜、蚕豆等阔叶作物隔年轮作;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 清沟排水,保持土壤适宜墒情。 7.2.2 物理防治 大麦抽穗前期,人工拔除麦田恶性杂草,拔除的杂草应集中处理。 7.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分为播种后苗前化学除草和苗后拔节前化学除草两种,防治方法见本文件附录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 5305/T 81—2022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大麦田主要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 防治对象 药剂种类 防治时期 发病初期喷雾 白粉病 戊唑醇、三唑 酮、己唑醇 锈病 醚菌酯、三唑 酮、烯唑醇 发病初期喷雾 条纹病 戊唑醇 播种前进行种 子处理 黑穗病 敌委丹、戊唑 醇 播种前进行种 子处理 噻虫嗪 播种前进行种 子处理 噻虫嗪·高效 氯氟氰菊酯、 啶虫脒、二甲 基二硫醚、吡 虫啉 蚜虫百株虫量 达到200头以上 时喷雾 蚜虫 红蜘蛛 禾本科杂 草和阔叶 杂草 防治方法 8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5 000倍 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己唑醇悬浮剂500~ 1 000倍液 30%醚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或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液 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00倍液拌 种、晾干 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00倍液拌 种、晾干,或3%敌委丹悬浮剂10 倍液拌种,闷种12 h后晾干 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0~25倍 液拌种、晾干 27.4%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悬 浮剂7 500~10 000倍液、或3%啶 虫脒水剂2 000~3 000倍液
DB5305-T 81-2022 保山市大麦田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保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04:33:1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