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20 B 38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 2016 - 03 - 18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6 - 18 实施 发 布 DB41/T 1222—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信阳市南湾试验林场、河南小 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省林业厅、信阳市平桥区人民政府、巩义市国有林场、光山县林业 局、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象信、王海亮、罗坤、骆建莉、甘家兵、马俊青、刘乃辉。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汪万森、尚忠海、柳自强、卢绍辉 、袁国军、李滨希、路庆本、王剑锋、汪 衡、俞秀玲、陆云、霍宝民、江原猛。 I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术语和定义、生物防火林规划设计、抚育、改造、更新、管护、 检查验收、档案建立与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LYJ 127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物防火林带 以防火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宽度和密度,具备阻火、扑火依托和安全避火功能,兼具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的带状林。 3.2 防火树种 具有适宜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学特性,高含水率、低易燃性、较强抗火、耐火特性的树种。 4 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设计 4.1 树种选择 选择枝叶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抗火强、含油脂少、不易燃烧、生长迅速、郁闭快、适应性强、萌 芽力高、抗病虫害的树种。主要的防火树种参见附录A。 4.2 整地 原则上不采用全垦整地方法。采用穴状明穴整地,植穴规格视立地条件采用 50cm×50cm×40cm 或 40cm×40cm×35cm,三角形定植。灌木类树种可带状整地,带宽 50cm~100cm,深 35cm~40cm,开成梯 带。 4.3 造林密度 根据建设林带的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适当密植。一般株行距 2m×2m 或 1.5m×2m,每公顷 1 DB41/T 1222—2016 2500~3333 株。经济林防火林带在符合防火要求的条件下,根据生产需要可适当调整密度。 4.4 营造密度 在充分利用现有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的基础上,根据统一规划布局的要求,凡是适宜营造生物 防火林带的地段,特别是生态公益林区、河流与交通要道两旁、农事活动频繁的环山脚地带、乡村周围、 入山路口等地段,均应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密度根据自然条件、火险等级、经营强度和防火要求、 所保护林分的价值及分布等,因地制宜地确定林火阻隔网络密度,按 LYJ 127 的规定执行。 在大别山和桐柏山区及其它针叶林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网格面积应控制在 50hm²~100hm²内;伏 牛山、太行山的浅山丘陵区及针阔混交地带,网格面积在 100hm²~200hm²为宜;伏牛山、太行山海拔 1000m 以上的深山次生林区控制在 300hm²~500hm²;对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火险等级高的地区,网格控 制面积应适当变小。在针叶林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内 的网格面积控制在 30hm²~50hm²。 4.5 营造宽度 防火林带宽度一般应大于当地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防火主林带宽度一般20m~30m,副林带宽度一 般10m~20m,在陡坡和峡谷地段适当加宽。 4.6 营造方式与模式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林业部门负责营造,新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方式与生态工程同步建设;营造模式采用纯林或混交林,混交采用行间混交。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可采 用拓展宽度、伐掉非目的树种、补植目的树种等措施改造培育成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林带的布设应与主 风方向垂直,并按 GB/T 15776 的规定执行。 5. 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 5.1 林地抚育 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和营造防火树种的特性,选择适当季节对林下土壤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灌 溉和翻土垦复等管理措施,创造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以便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 5.2 松土除草 幼林阶段松土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松土除草应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 5cm~10cm,干旱地区应深些,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增加营养面积。根据不同树种和灌木、 草本植物的种类,可选用对目的树种安全、对环境污染较小或没有污染的化学除草剂除草。 5.3 翻土垦复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为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在幼林郁闭前进行翻土垦复。但大 于等于 30°的陡峭山地,不进行翻土垦复或沿等高线隔带翻土垦复,防止水土流失。 5.4 灌溉、施肥 在植物生长期要适当浇水,干旱年份、干旱季节要增加浇水次数。在土壤瘠薄的地段适当施肥。 可在整地造林时施基肥、苗根沾肥,幼林抚育可采用穴施、开沟施,结合松土撒施等施肥措施。 5.5 补植 2 DB41/T 1222—2016 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带,应对成活率不合格的地段及时进行补植,应于造林后的第 2 年或第 3 年用同 龄大苗补植。补植后林分密度应不小于幼林的最低密度。 5.6 人工修枝 对耐火阔叶树,应及时修枯枝。对树枝贴近地面的针叶树,应及时修枝,以保持良好的冠形,减 少营养竞争。修枝时间为树木休眠期,修枝高度应控制在 1.5 以上。 5.7 清除可燃物 及时清除枯立木、倒木、枝桠。每年清理一次林下易燃灌木、杂草、枯落物等地表可燃物。幼龄 林可采用人工清理,中龄林和成熟林可以采用人工清理和火烧清理。 5.8 卫生伐 林分郁闭后,每二年进行一次卫生伐,清除濒死木、枯立木、病腐木。 6 生物防火林带的改造 6.1 林带配置方向改造 在山地,主防火林带与各级行政界线相吻合,副防火林带应主要布设在山沟、山脊、农田边,并综 合考虑利用林区道路等进行改造。在平原,防火林带的主带要尽量与当地防火季节的主风方向垂直;或 其夹角不小于45°。对未能达到此要求的防火林带,应进行改造。 6.2 林带水平结构改造 林带营建时应适当加大造林密度。在无飞火产生的区域,在林分郁闭后适当抚育间伐,以便使林带 正常生长,并保证中幼林带的紧密结构;有产生飞火潜在危险的区域,可加大间伐强度,将林带改造成 为疏透结构;使之在成熟期发挥最大的防火效应。 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林带间断的地段,应选择同一树种或与原林带树种能够共生的防火树种,进行 大苗、壮苗补植。 6.3 林带垂直结构改造 对于单层防火林带,选择能够与原树种共生且耐阴的防火树种,或经济效益高、防火效能强的阴性 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林带下种植,构建复层防火林带。 6.4 林带网格改造 生物防火林带应构成封闭的网格。对于没有封闭成网的防火林带,应通过营造新的防火林带、构筑 防火屏障、开辟防火道路等多种手段,构建防火网格;或与其他自然防火障碍系统,如河流、湖泊、陡 坡等组成封闭系统。 7 生物防火林带的更新 7.1 更新的林分条件 7.1.1 郁闭度条件 3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超过成熟龄,郁闭度下降至小于等于 0.6 时,应及时更新。 7.1.2 自然力破坏 遇到外界自然力破坏,生物防火林带在下列情况,需要及时更新: a) 连续 2 次遭受病虫害、风害、冰雪危害、中强度地表火危害,每次树木死亡率大于等于 5%,或 郁闭度降至小于等于 0.6 以下; b) 遭受大面积病虫害、风害、冰雪危害,高强度林火危害,树木死亡率大于等于 15%; c) 其它原因视具体情况而定。 7.2 更新方式 7.2.1 人工更新 不能满足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者,应进行人工更新。人工更新包含下列两种方式: a) 全部更新:同龄、单层林结构的林带到年限时,需要全部更新; b) 局部更新:山脊防火林带、山脚田边防火林带、林内防火林带、林缘防火林带、居民点防火林 带、溪渠防火林带等,可以采用局部更新的措施。 7.2.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下列情况可以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a) 渐伐的生物防火林带; b) 择伐的生物防火林带; 2 c) 采伐后保留的目的树种天然幼苗少于 3000 株/hm ,或者目的树种天然幼苗不整齐,形不成带 状,通过补植可以成林的生物防火林带。 7.3 更新方法 7.3.1 带状皆伐更新 在平原对已失去防护作用的衰老林带,在原防火林带外侧按原规格重新营造林带,待新建的防火 林带郁闭后,将老林带伐除。重新营造的林带,应在原防火林带主风向的下侧、坡上位。在山地,采 伐后原地更新。 7.3.2 带内更新 对原防火林带隔株采伐(株间距大可以不采伐),带内栽植新的防火树木,待新栽植的防火树木高 度达到原防火林带平均高的 2/3 时,伐除保留的树木,并栽植新的防火树木。 7.3.3 带间更新 对间距 1000m 以上的生物防火林网,在一定间距两条老防火林带间营造一条新防火林带,当新防 火林带郁闭后将老防火林带伐除。 7.3.4 半带状更新 对已超过成熟龄但仍能起防火作用的林带,将原林带宽度一分为二,伐除其中的一侧,按原规格 重新营造,待新建部分带郁闭后,在伐除另一半进行更新。 7.4 更新的顺序 对需要更新的生物防火林带应按以下顺序安排: 4 DB41/T 1222—2016 a)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已不起防护作用的防火林带,以及过熟衰老的防火林带; b) 小老树防火林带; c) 刚进入过熟期的防火林带; d)尚能起防护作用,六行以上的宽林带; e)尚能起防护作用,林带间距大于 1000m 的防火林带。 8 检查验收 8.1 一般规定 在生物防火林带经营管护期间,实施单位先行全面检查,对各项作业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 正;再由上一级森林防火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8.2 检查内容 补植补播、人工更新、生物防火林带改造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按GB/T 15776-2006的规定执 行;其余各项作业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查验收。 8.3 检查方法 以当年经营管护的生物防火林带的长度(km)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以上大于等于 10m的生物防火林带组成样本,在每个样本中对各项作业进行检查,抽样强度大于等于5%。 9 档案建立与管理 9.1 建档要求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档案是生物防火林带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建设过

pdf文档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1222-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41:2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