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38 备案号:29939-2011 海 DB46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6/T198—2010 白木香栽培技术规程 2010 - 12 - 16 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 -01 - 16 实施 发 布 DB46/T 198—2010 前 言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海南省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建和、杨云、张争、孟慧、冯锦东、陈伟平。 Ⅰ DB46/T 198—2010 白木香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在栽培过程中的立地选择与规划、选种与育 苗、整地与种植、抚育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白木香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3 立地选择与规划 3.1 气候条件 白木香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常绿混交林中,为弱阳性树种,喜温暖多湿气候。适宜在年平均气温为 19~25℃,年降水量为 1600~2400mm,相对湿度为 80~88%的环境中生长。幼龄树喜半荫,不耐暴晒, 成龄树喜光。 3.2 土壤条件 适宜生长在土层肥厚、腐殖质多,PH 为 4.5~6.5 的湿润而疏松的砖红壤或山地黄壤。 3.3 立地条件 适宜种植在低海拔山地、丘陵以及路边阳处疏林中,可选择排水良好的避风向阳缓坡、丘陵。 4 选种与育苗 4.1 选种 种子质量应达到海南省地方标准《白木香种子、种苗》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 4.2 育苗 1 DB46/T 198—2010 育苗技术按 GB/T 6001-1985 中有关的育苗技术规程执行。具体育苗措施如下: 4.2.1 选择育苗地 苗圃地的选择应选地势比较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地,靠近水源,有一定林木遮 荫的地块作为苗圃地。 4.2.2 育苗方法 白木香种子在平均温度 27~28℃时,播种后 11~15 天出苗,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苗也加快。 4.2.2.1 播种育苗 在苗畦上按行距 10 厘米开沟, 按株距 10 厘米点播成熟的种子,由于白木香种子发芽时顶土能力差, 因此宜浅播,不宜盖厚土,可将种子轻压土面,播后盖一层薄草,或用薄膜覆盖。 4.2.2.2 营养袋育苗 将采收成熟的种子先密播于苗床上,当种子出苗具第一片复叶即可移栽于营养袋中育苗,并将营养 袋移放到苗圃地。 4.2.3 育苗管理 种子播种后或出苗后移栽于营养袋中,保持苗土的湿润和一定荫蔽;定期追肥,小苗长出真叶 2~ 3 片时,采用 1:10~15 的人畜粪水,或 0.2%复合肥水溶液淋施即可,当种子出苗整齐后 1 个月内,及 时间苗,补苗。 5 整地与种植 造林技术按 GB/T 15776-2006 中有关的造林技术规程执行。具体造林措施如下: 5.1 整地 将地面树木、杂草砍除,就地晒干覆盖物。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白木香,依地形地势修筑等高梯 田,视坡度大小开挖宽面或窄面梯田,在梯田上平整土地;平地时可采取全垦或穴垦式进行。 5.2 挖穴 挖穴应在定植前 1~2 月进行。植穴规格为 50cm×50cm×40cm,挖穴的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让植 穴充分暴晒。 5.3 基肥 挖好植穴后,在开始栽植前先回填表土回穴一半,同时配合投放基底肥。将有机肥 5~7.5kg,过 磷酸钙 50~100g 或生物菌肥 50~100g 等基肥与穴土混均后,埋入表土待植。 5.4 种植 2 DB46/T 198—2010 5.4.1 种植季节 在春季或温暖多雨季节种植为宜,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随时种植。种植时间应选阴天或雨过晴天下 午进行。 5.4.2 种植密度 采用株行距一般为 2×3m,每亩种植 111 株。 5.4.3 种植方法 播种苗:在起苗时,要深锄,尽量带土团;营养袋苗:种植时去除营养袋,剪去过长主根和大部分 叶片,把苗放在植穴正中,根要舒展,分层填土压实,踩紧,淋足定根水,最后覆层松土或覆盖杂草给 予保湿,以后酌情淋水,直到幼苗成活为止。 6 抚育管理 6.1 除草松土 在幼龄期 1~2 年内,每 1~2 个月除草松土一次。3~4 年期内每季度除草松土一次。第 5 年以后, 每年雨季结束前除草松土一次或砍除株行间的小灌木并连根挖起。将清除的杂草铺盖根际周围,干后翻 埋入土,增加有机质。 6.2 施肥 种植 1 年内以施水肥为主,用 1:10 人畜粪水或 0.2%复合肥水溶液淋施。种植的第 2 年至 5 年内, 每季度每株每次穴施有机肥 2~5kg 或生物菌肥 100~150g。当进入造香期,可在每年雨季结束前,穴 施有机肥 7.5~10kg 或生物菌肥 0.5~1.0kg 混合高氮三元复合肥 150~200g。 6.3 间作 幼龄期需要一定的荫蔽,在种植白木香前 2 个月可种植高杆绿肥作物如木豆、山毛豆等。种植白木 香后可间种高杆速生农作物如玉米等,作为白木香前期荫蔽树。当白木香成林封行后可间种喜阴药材如 益智、红豆蔻、草蔻等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白木香生长环境,增加经济收入。 6.4 修剪 白木香是以主干结香的树种,通过修剪可以促进主干生长,有利结香。适时修剪,修剪时把下部的 分枝,病虫枝修剪掉,保持主干通直,方便人工造香操作。 6.5 灌溉与排水 在白木香定植缓苗期、幼龄生长期及旱季,要及时喷灌。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来临前要检查排水 系统,修补环山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7 主要病虫害防治 3 DB46/T 198—2010 农药安全使用按 GB 4285 中有关的农药使用准则和规定执行。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7.1 病害防治 7.1.1 幼苗枯萎病:发生于苗床,致幼苗枯萎死亡。排水不良,旧土育苗,幼苗密集易发病。播种前消 毒苗床,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并使用 20%敌克松 1000~1500 倍溶液或 50%多菌灵 800 倍溶液浇淋土壤 2~3 次,每次间隔 7~10 天。 7.1.2 炭疽病:危害叶片,初发为褐色小点,后扩散为圆形至不规则形斑,有些病斑呈轮纹状,严重时 叶片脱落。阴雨潮湿,露水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病初期喷 80%炭疽福灵 600~700 溶液或 75%百菌 清 400~600 溶液 2~3 次,每次间隔 7~10 天。 7.2 虫害防治 7.2.1 白木香黄螟 白木香黄螟幼虫咬噬叶片,在食料不足时,也啃食树皮,致植株生长不良。冬季浅翻土,清除枯枝 败叶和杂草,消灭越冬蛹;虫害发生时,可反复用 90%结晶敌百虫或 50%杀螟腈 1000 倍液喷树冠及林下 地面。 7.2.2 卷叶虫 幼虫吐丝将叶片卷起,蛀食叶肉,常发生于春秋之间。发现卷叶及时剪除,集中深埋或烧毁;虫害 卷叶前或卵初孵化期用 25%杀虫脒稀释 500 倍液进行喷洒,每 5~7 天一次,连续 2~3 次。 7.2.3 天牛 幼虫吸食木质部,受害严重时树干枯死。利用人工捕杀卵块和幼虫方法进行防治。 7.2.4 金龟子 成虫常在抽梢和开花期危害幼芽、嫩梢、花朵。利用人工捕杀、生物防治、诱杀等方法进行防治。 8 采收与初加工 白木香树的枝干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时,才能形成树脂类物质,成为沉香药材。 8.1 造香技术 8.1.1 物理伤害法 物理伤害法包括砍伤、半断干、钻孔等方法。 砍伤法可选择 8 年生以上胸径 15~30 厘米的白木香树,刀砍 3~4 厘米深的伤口,伤口间距 30~ 40 厘米,数年后可在伤口处取香。 半断干法可在树干基部 50 厘米处锯一伤口,深度可达树干直径 1/3~1/4,伤口间距离 30~40 厘 米,数年后可在伤口处取香。 钻孔法可在距树干基部 50 厘米以上开展,其圆形小洞口直径 0.5~1.5 厘米,左右洞口间距 5~7 4 DB46/T 198—2010 厘米,上下洞口相距 15 厘米,数年后可在伤口处取香。 8.1.2 化学伤害法 利用硫酸亚铁、乙烯利、氢氧化钠等化学物质处理白木香树体,1~2 年后可采香。 8.1.3 微生物伤害法 通过物理伤害法在白木香树上形成开放的伤口,接菌在伤口处,塑料膜密封,防止杂菌污染。数年 后可在伤口处取香。目前,菌种一般选用黄绿墨耳菌或镰刀菌。 8.2 采收 全年均可进行。把凝结成黑褐色、带有芳香性的枝干砍下。 8.3 加工 将结香后的树干砍回,劈净周围大部分白木,留下黑色带树脂的坚硬木质;用具有半圆形刀口的小 凿和刻刀雕挖,尽量剔净不含树脂的白色轻浮木质和腐朽木质;再加工成块状、片状或小块状,放室内 阴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B46-T 198-2010 白木香栽培技术规程 海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13:27:3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