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020 CCS C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3378—2022 哮病中医康复规范 Norms of TCM rehabilitation for bronchial asthma 2022 - 06 - 23 发布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2 - 07 - 23 实施 发 布 DB22/T 3378—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檀、邹权、胡少丹、仕丽、匡旭、王秀江、朱同刚、张丽秀。 I DB22/T 3378—2022 哮病中医康复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哮病的诊断要点、发作期康复、缓解期康复、禁忌。 本文件适用于哮病中医康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哮病 bronchial asthma 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4 诊断要点 4.1 发作性呼吸困难,喉中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经治疗缓解 或自行缓解。 4.2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4.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4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 等先兆。 4.5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 X 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 肿征。 5 5.1 发作期康复 热哮 5.1.1 5.1.1.1 痰热阻肺 辨证 5.1.1.1.1 5.1.1.1.2 5.1.1.1.3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 次症口渴喜饮,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 DB22/T 3378—2022 5.1.1.2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5.1.1.3 方案 治疗方案如下: ——针刺治疗: • 主穴:膻中、肺俞(双侧)。 • 配穴: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 • 方法: ♦ 主穴治法同上; ♦ 肺俞穴,向脊柱斜刺(0.3 寸~0.5 寸) ,行泻法 2 min~3 min; ♦ 脾俞(双侧) ,向脊柱斜刺(0.3 寸~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丰隆(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足三里(双侧),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随证选穴: ♦ 喘甚者加云门(双侧),斜刺(0.5 寸~0.8 寸) ,行泻法 2 min~3 min; ♦ 痰多者加尺泽(双侧),直刺(0.3 寸~0.5 寸) ,行泻法 2 min~3 min。 ——刺络放血: • 穴位:定喘(双侧)、肺俞(双侧); • 方法: ♦ 第一日,定喘穴刺络放血,施术者在定喘穴处浅而快地进行点刺 3 下~5 下,使皮肤 出血; ♦ 第二日,肺俞穴刺络放血,操作同前; ♦ 第三、四日暂停; ♦ 第五日,定喘穴刺络放血,操作同前; ♦ 第六日,肺俞穴刺络放血,操作同前。 ——内科推拿:顺时针摩腹 1 min、擦胁肋 2 min、平推前胸及肩背 5 min、从下向上扣拍背 2 min。 ——呼吸训练: • 腹式呼吸:患者一手放在胸骨柄上限制胸部运动,一手放在脐部以感觉腹部起伏。经鼻吸 气,吸气时胸部不动,腹部鼓起,吸气后屏住呼吸 1 s~2 s,然后缓慢呼气,腹部内陷, 尽量将气呼出。逐渐延长呼气时间,使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 1:2 或 1:4。每日 2 次, 每次 10 min~15 min; • 胸廓扩张训练:胸式呼吸,主动进行最深吸气,被动放松呼气,两手放在胸下部,吸气时 感觉胸部扩张。深吸气末,屏气约 3 s; • 用力呼气技术:由 1 次~2 次的呵气动作组成,通过开放声门,从中等肺活量开始持续到 低肺活量呵气,随后进行呼吸控制 5 次~10 次后再重新开始。 5.1.2 5.1.2.1 胆胃郁热 辨证 5.1.2.1.1 5.1.2.1.2 5.1.2.1.3 2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 次症:口苦,嗳气吞酸,胸胁胀满,恶心。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兼见杂色,脉弦滑数。 DB22/T 3378—2022 5.1.2.2 治法 清胆和胃,降逆平喘。 5.1.2.3 方案 ——针刺治疗: • 主穴:膻中、肺俞(双侧)。 • 配穴: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胆俞(双侧)。 • 方法: ♦ 主穴治法同上; ♦ 胆俞(双侧) ,向脊柱斜刺(0.3 寸~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丰隆(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足三里(双侧),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随证选穴: ♦ 胃热者加陷谷(双侧),斜刺(0.3 寸~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易怒者加太冲(双侧),直刺(0.3 寸~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刺络放血:见 5.1.1.3。 ——内科推拿:顺时针摩腹 1 min、擦胁肋 2 min、勾点天突穴 1 min、平推前胸及肩背 5 min、从 下向上扣拍背部 2 min。 ——呼吸训练:见 5.1.1.3。 5.1.3 5.1.3.1 肠胃湿热 辨证 5.1.3.1.1 5.1.3.1.2 5.1.3.1.3 5.1.3.2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 次症:口干,口中异味,腹胀,大便质干或排便困难、便质粘腻。 舌脉:舌红,苔腻,脉滑数或沉实。 治法 通腑泻浊,化痰平喘。 5.1.3.3 方案 ——针刺治疗: • 主穴:膻中、肺俞(双侧)。 • 配穴:阴陵泉(双侧)、尺泽(双侧)、曲池(双侧)。 • 方法: ♦ 主穴治法同上; ♦ 阴陵泉(双侧),直刺(1 寸~2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尺泽(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曲池(双侧),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随证选穴: ♦ 胃热者加陷谷(双侧),斜刺(0.3~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易怒者加太冲(双侧),直刺(0.3~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刺络放血:见 5.1.1.3。 3 DB22/T 3378—2022 ——内科推拿:逆时针摩腹 1 min、揉腹 1 min、振腹 1 min、按揉云门及中府穴 2 min、平推前胸 及肩背 5 min、从下向上扣拍背部 2 min。 ——呼吸训练:见 5.1.1.3。 5.2 寒哮 5.2.1 辨证 症候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色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 浮紧。 5.2.2 治法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5.2.3 方案 ——针刺治疗: • 穴位:肺俞(双侧)、孔最(双侧)、内关(双侧)、关元。 • 方法: ♦ 肺俞(双侧) ,向脊柱斜刺(0.3 寸~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孔最(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内关(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关元,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随证选穴: ♦ 脘痞者加中脘直刺(1 寸~1.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便溏者加天枢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内科推拿:一指禅推阑门、巨阙、上脘、中脘、建里穴、气海、关元穴 8 min,按揉云门及中 府穴 2 min,平推前胸及肩背 5 min;拿揉胸大肌 2 min,掌根按压胸大肌 1 min。 ——呼吸训练:见 5.1.1.3。 5.3 风哮 5.3.1 辨证 症候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打喷嚏, 咳嗽,舌淡苔白,脉浮紧。 5.3.2 治法 清热熄风,育阴平喘。 5.3.3 方案 ——针刺治疗: • 穴位:肺俞(双侧)、足三里(双侧)、孔最(双侧)、内关(双侧)、关元。 • 方法: ♦ 肺俞(双侧) ,向脊柱斜刺(0.3 寸~0.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足三里(双侧),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孔最(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4 DB22/T 3378—2022 ♦ 内关(双侧) ,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关元,直刺(1 寸~1.5 寸),行补法 2 min~3 min。 • 随证选穴: ♦ 咽痒者加照海(双侧)直刺(0.5 寸~1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 咳逆者加孔最(双侧)直刺(0.5 寸~1 寸),行泻法 2 min~3 min。 ——内科推拿:勾点天突穴 1 min、顺时针摩腹 1 min、擦胁肋 2 min、平推前胸及肩背 5 min、按 揉云门及中府穴 2 min。 ——呼吸训练:见 5.1.1.3。 6 缓解期康复 6.1 肺脾气虚 6.1.1 辨证 症候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或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苔薄白,脉濡。 6.1.2 治法 补肺健脾益气。 6.1.3 方案 ——内科推拿:一指禅推阑门、巨阙、上脘、中脘、建里穴、气海、关元穴 8 min,按揉带脉穴 1 min; 揉腹 1 min、振腹 1 min;按揉大椎、肩井、定喘、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 8 min。 ——运动疗法: • 运动前评估:6 min 步行试验; • 有氧运动:见表 1。 表1 有氧运动 运动强度 根据6 min步行试验结果,确定运动强度,选择相应训练器械:上下肢训练器、四肢联动仪、功率车、跑台。 运动时间 每次10 min~30 min。 运动频率 一般每日1次或隔日1次,或3—5次/周,不要中断运动2天以上。 运动周期 应在6

pdf文档 DB22-T 3378-2022 哮病中医康复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3378-2022 哮病中医康复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3378-2022 哮病中医康复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3378-2022 哮病中医康复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23:25:3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