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020 CCS C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3379—2022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规范 The standard of scalp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limb spasm after apoplexy 2022 - 06 - 23 发布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2 - 07 - 23 实施 发 布 DB22/T 3379—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为民、汲广成、牟开今、郑鹏、闫雪、李瑞雪、张亚男、杨旭、张琼帅。 I DB22/T 3379—2022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风后肢体痉挛头针治疗的禁忌症、诊断要点、穴位选择及定位、针刺治疗流程及疗 程、头针异常情况处理和预防。 本文件适用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1709.2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部分:头针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禁忌症 4.1 4.2 4.3 5 头部存在颅骨缺损、开放性脑损伤、严重感染、溃疡、瘢痕者。 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者。 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及其他不宜用头针治疗者。 诊断要点 5.1 5.2 6 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见附录 A 按照改良 Ashworth 分级标准评定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见附录 B。 穴位选择及定位 6.1 穴位的选择 百会、前顶、通天、正营、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 6.2 穴位定位 6.2.1 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 寸,见附录C。 1 DB22/T 3379—2022 6.2.2 前顶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 寸,见附录C。 6.2.3 通天 位于前发际直上4 寸,旁开1.5 寸,见附录C。 6.2.4 正营 当前发际上2.5 寸,头正中线旁开2.25 寸,见附录C。 6.2.5 顶中线 在头顶正中线上,在百会穴向前1.5 寸至前顶穴,属督脉,见附录C。 6.2.6 顶旁 1 线 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边1.5 寸的两条平行线上,自通天穴起向后针刺1.5 寸,属足太阳膀胱 经,见附录C。 6.2.7 顶旁 2 线 在头顶部,顶旁1线的外侧,两线相距0.75 寸,距正中线2.25 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向后针1.5 寸,属足少阳胆经,见附录C。 7 针刺治疗流程及疗程 7.1 用品准备 40 mm×0.35 mm的一次性无菌毫针、75%医用乙醇、无菌棉签、电针脉冲仪等。 7.2 针刺体位 采取自觉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7.3 医生手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医用乙醇消毒棉球擦拭。 7.4 针刺部位消毒 应选用75%医用乙醇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 7.5 进针 7.5.1 针刺角度及深度 采用夹持进针法或指切进针法,与皮肤成30°角迅速刺入穴位,缓慢进针平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 深度1 寸~1.5 寸。 7.5.2 2 针刺穴位、穴线及针刺方向 DB22/T 3379—2022 百会穴向前针刺(顶中线),前顶穴向前针刺,双侧通天穴向后针刺(顶旁1线),双侧正营穴向 后针刺(顶旁2线)。 7.6 电针 进针后可选择采用电针脉冲仪,分别连接百会、前顶,采用疏密波治疗,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 针治疗30 分钟。 7.7 留针 留针2 小时~6 小时。 7.8 出针 7.8.1 左手持无菌棉签按于穴位处,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稍捻转针柄判断是否滞针,待针下轻松滑 利时,提针外出,退出皮肤。 7.8.2 出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7.9 疗程 每日1 次,连续治疗5 次,间隔1 天~2 天,20 次为一疗程。 8 头针异常情况处理和预防 见附录D。 3 DB22/T 3379—2022 AA 附 录 A (规范性) 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依据 A.1 中风病中医诊断 A.1.1 A.1.2 A.1.3 A.1.4 A.2 主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 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中风病西医诊断 A.2.1 A.2.1.1 A.2.1.2 A.2.1.3 A.2.1.4 A.2.1.5 A.2.2 脑梗死诊断 急性起病。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 h以上。 脑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脑出血诊断 A.2.2.1 急性起病。 A.2.2.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 A.2.2.3 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A.2.2.4 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4 DB22/T 3379—2022 BB 附 录 B (规范性) 改良 Ashworth 分级评定标准 B.1 0级 无肌张力增加 B.2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即肌肉接近最长距离时)呈现出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B.3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肌肉在偏长的位置时)突然卡住,继续进行PROM始终有小阻 力。 B.4 2级 肌张力增加较明显:在ROM的大部分范围内均觉肌张力增加,但受累部分的活动仍算容易进行。 B.5 3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关节活动检查困难。 B.6 4级 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位置,不能活动。 5 DB22/T 3379—2022 CC 附 录 C (规范性) 头部腧穴及头针穴线定位 头部腧穴及头针穴线定位换见图C.1和图C.2。 图 C.1 图 C.2 6 DB22/T 3379—2022 DD 附 录 D (规范性) 头针异常情况处理和预防 D.1 晕针 D.1.1 临床表现 在头针操作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 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D.1.2 处理方法 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 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 仍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采用急救措施。 D.1.3 预防措施 D.1.3.1 对初诊患者要详细询问是否做过针刺治疗,有无晕针史,仔细审察体质强弱,预先做好有关 治疗的解释工作。 D.1.3.2 有晕针史者,应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宜采用卧位,选穴宜少,一般不做强刺激手法,可沿 皮浅刺而不留针,若必须用强刺激手法,其频率、幅度、用力程度宜适当,要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 逐步使其有一个适应过程。 D.1.3.3 饥饿、劳累、过饱、醉酒时,不应采用头针治疗。 D.1.3.4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集中,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有 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D.2 滞针 D.2.1 临床表现 滞针在头针治疗中常易发生。针刺人头皮以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 患者则感觉痛剧 D.2.2 处理方法 发生滞针后,应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患者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 D.2.3 预防措施 滞针主要发生于单向快速捻转的情况下。临床上,要注意手法用力均匀和适当,避免用蛮力,避免 单向捻转。 D.3 弯针和断针 7 DB22/T 3379—2022 D.3.1 临床表现 针体在头穴内、外发生弯曲或折断。 D.3.2 处理方法 出现弯针和断针后,不应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 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不应强行拨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如果已经发生断针, 若尚有残端显露于体表外,可用手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 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人皮下,应在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D.3.3 预防措施 应认真检查针具质量,凡有折痕,锈蚀的毫针绝不能使用。另外,在留针和行针过程中,应嘱咐患 者避免针柄被外力碰触,以防发生弯针和断针。 D.4 血肿 D.4.1 临床表现 由于头皮部血管丰富,常易发生进针、留针时局部疼痛和出针后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 肿。 D.4.2 处理方法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 面积大,应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D.4.3 预防措施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头部的解剖学位置关系,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 迫针孔。对于容易出血的患者,出针宜轻快,并马上按压针孔,少留针或不留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pdf文档 DB22-T 3379-2022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3379-2022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3379-2022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3379-2022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头针治疗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23:25:4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