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50 CCS B 52 重 DB50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0/T 1089—202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技术规范 2021 - 03 - 05 发布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6 - 01 实施 发 布 DB50/T 1089—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水产学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波、梅会清、翟旭亮、李虹、袁建明、朱成科、金素雅、周春龙、何忠谊、 薛洋、范永洋、鲍洪波、吴晓清、唐仁军、廖中好、王朝明、程洁。 I DB50/T 1089—202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术语和定义、池塘的选择、流水养殖槽及配套设施建设和养殖 技术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588-2001 渔业资源基本术语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 GB 50924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 536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8588-200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In-Pond Aquaculture 在池塘中建设流水槽进行吃食性鱼类高密度养殖,通过机械装置使养殖水体循环流动,流水槽后方 设置收集残饵、粪便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装置,流水槽外的水体放养水生动物及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实现养殖水体循环利用的方式。 3.2 导流堤 diversion dike 一端与流水槽相连用以引导池塘养殖水体循环流动的堤坝。 3.3 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 microporous aerator 主要由风机、微孔曝气单元、导流板等组成的可增加水体溶氧、控制水流方向和推动池水流动的一 种装置。 3.4 1 DB50/T 1089—2021 水质净化区 water purification area 在流水槽外,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实现池塘水质净化的区域。 4 池塘要求 4.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宜20×667㎡以上,水深宜2.0m以上,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 5361要求,水质达到GB 11607的要求。 4.2 建设比例 流水槽建设面积占池塘水面面积的比例1-2%,按10×667㎡水面建一条养殖槽为宜。 5 流水槽建设 5.1 流水槽布局 流水槽布局见图1。 推水设备 净水区域 水流方向 集 污 区 导 流 堤 养殖区 增 氧 推 水 区 养殖区 养殖区 净水区域 工作平台 下游 上游 常年风向 污水处理池 图1 5.2 5.2.1 流水槽布局 流水槽修建 流水槽构造 5.2.1.1 将常年风向的上风口定为流水槽的进水端(即增氧区),下风口定位流水槽的出水端(即集 污区)(见图 1)。 2 DB50/T 1089—2021 5.2.1.2 流水槽的规格:长 27m(养殖区 22m,增氧推水区 2m、集污区 3m),宽 5m,深 2.5m~3m,且 整个流水槽底部保持水平,集污区挡墙高度 0.7m,挡墙上方设置 0.5m 高的 20 目金属鱼栅(见图 2、图 3、图 4)。 吸污区 养殖区 增氧区 图2 流水槽俯视图 吸污区 养殖区 推水设备区 长 3m 长 22m 长 2m 宽 5m 后部鱼栅高 0.5m 中部鱼栅 图3 前部鱼栅 流水槽俯视立体图 3 DB50/T 1089—2021 长 2m 长 1m 0.4m 落差 图4 5.2.2 流水槽吸污区平视图 流水槽种类 5.2.2.1 砖混结构。流水槽基础宜整体钢筋砼圈梁,墙体端头钢筋织梁,增加流水槽的强度。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分别符合 GB 50666 和 GB 50924 规定。 5.2.2.2 塑钢组装。采用塑钢整体组装结构,底部硬化平整。 5.2.2.3 不锈钢组装。采用不锈钢整体组装结构,底部硬化平整。 5.2.3 拦鱼网 5.2.3.1 拦鱼栅。将不锈钢网片夹在滤网框上,分别安装在流水槽上水口、下水口及沉淀收集槽的插 槽内,网目大小根据放养鱼种的规格进行选择。 5.2.3.2 防撞网。将尼龙网片等夹在滤网框上,安装在水槽上水口的插槽内,网目大小根据放养鱼种 的规格进行选择。 5.2.4 集污区 集污区底部平整,采用吸污设备把残饵、粪便等固体废弃物抽入尾水处理池进行收集。 5.2.5 尾水处理池 5.2.5.1 多级沉淀池。在流水槽的旁边修建 4~5 口并排连接的多级沉淀池,根据流水槽数量确定尾水 处理池容量,一般每条流水槽对应沉淀池容量 16m³(见图 5)。 4 DB50/T 1089—2021 a b c d e f 1 2 3 4 g 5 标注序号说明: 1、自然沉淀池;2、卵石过滤池;3、陶粒或火山石过滤池;4、生物毛刷曝气池;5、生物处理池 a、污水注入口;b、沉淀斜管;cdef、出水口,尺寸长 300mmX 宽 200mm;g、抽入生态池自然净化 图5 5.2.5.2 5.3 5.3.1 多级沉淀过滤池结构图 生态处理池。按池塘总面积的 6~10%配置,种植水生植物或养殖净水水生动物。 设备安装 气提式推水增氧装置 气提式推水增氧装置安装在流水槽的进水端,每条流水槽配置l台2.2kw或3.0kw的漩涡鼓风机或罗 茨鼓风机。每套气提式推水增氧装置由风机、增氧格和推水导流板等共同组成,详见图6。 5 DB50/T 1089—2021 风机 主管道 高 1m 增氧格 宽 1m 连接管道 推水导流板长 5m 底部固防流挡水墙高 0.5m 图6 5.3.2 推水区结构布置立体图 底部增氧装置 由漩涡鼓风机或罗茨鼓风机与充气总管、支管和微孔管等组成(见图7)。每台2.2kw或3.0 kw漩涡 鼓风机或罗茨鼓风机可供2~4条流水槽使用。微孔管每根长2m,每侧8~9根,沿槽壁方向平行设置,均 匀分布在水槽底部两侧,在距集污区6m~8m区域不设微孔充气管。 图7 5.3.3 底部增氧装置图 辅助推水增氧装置 在池塘导流堤顶端距对岸空挡处设置1~3台推水增氧装置,并在近水槽推水端上游增设l~2台推水 增氧装置。 6 DB50/T 1089—2021 5.3.4 吸污装置 由吸污泵、吸污头、排污管、引导轨道、电控箱等组成,以固定式或移动式安装在水槽末端的沉淀 收集槽上。吸污泵功率3kw~5.5kw,一端与排污管相连,另一端接入尾水沉淀池。 5.3.5 其他装置 可配置捕鱼设备和投饵设备等。 5.4 水质净水区 5.4.1 种植水生植物 按水位深浅、合理布局,浅水区主要种植挺水植物荷花、芦苇、菖蒲、茭白等,其它水域种植伊乐 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以及菱、睡莲、芡实等浮叶植物,也可设置生态浮床, 水草覆盖率占池塘面积的10%~20%。 5.4.2 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 主要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根据需求放养螺蛳、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贝类。 5.5 其他配套设施 5.5.1 水质检测设备 配置水质智能监测系统或pH计、溶氧仪、温度计等水质检测设备。 5.5.2 场地道路 5.5.2.1 推水增氧区和集污区分别设置生产便道,主便道净宽不小于 0.8m,其他便道净宽不小于 0.4m, 材质以玻璃钢格栅、工字钢加钢板焊接等为主。 5.5.2.2 养殖基地主干道净宽不小于 4m,路面硬化;副干道净宽不小于 3m。应满足生产车辆通行。 5.5.3 电力设施 配备应急发电机,与市电实现自动切换,并配备智能报警和安全保护装置。 5.5.4 辅助用房 修建辅助用房,包括办公室、库房、实验室和配电房等。 5.5.5 围护设施 可在场区四周建设围墙、围栏等防护设施,或利用周边的沟渠、河流等构建围护屏障。 6 6.1 养殖生产 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40d前,用生石灰75kg~100kg/667㎡化浆后全池泼洒,10d~15d后再往池塘注水,注水口用60 目绢网过滤,至水深l.2m~l.5m,并进行设备调试。鱼种放养前7d,用漂白粉(含氯量30%)0.6kg~ 1kg/667m³全池泼洒,待药效消失后即可放养。 7 DB50/T 1089—2021 6.2 适养品种 宜放养适应高密度环境养殖品种,如草鱼、鲫、鲤、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黄颡鱼、罗非鱼等。 6.3 放养密度 每条槽产量设计在7500kg~1500Okg为宜,放养数量根据出鱼规格计算。净水区域放养规格250g~ 500g/尾的鳙鱼20~100尾/667㎡、鲢鱼20~100尾/667㎡。 6.4 放养操作 6.4.1 放养前 2d,鱼种应停食并拉网锻炼。 6.4.2 放养时先将鱼种经浓度 2~3%食盐水浸泡 5min~l0min,然后贴近水面放入水槽内,调节运输 水温与水槽水温差小于 2℃。 6.5 饲养管理 6.5.1 饲料选择 选用与养殖品种适用的配合饲料,粒径大小根据鱼体生长适时调整。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应符合NY 5072的要求。 6.5.2 饲料投喂 鱼种放养l~2d后即可进行驯食, 4~5次/d,先在水槽近推水端少量投喂,控制投饲速度,以饲料 不漂出水槽为宜,待大部分鱼能上食后,具体可视鱼体规格、水温、天气、吃食情况等适时调整。不应 在水质净化区投喂饲料。 6.6 日常管理 6.6.1 流水槽增氧 鱼种放养前期,以24h不间断开启底部增氧装置为主;待鱼种适应流水槽环境后,再适当使用气提 式推水增氧装置,并保持24h不间断开启。根据水体溶氧和池鱼存塘量,适时开启底部增氧装置和调节 气提式推水增氧大小。 6.6.2 流水槽吸污 每次投喂饲料后lh~l.5h开启吸污装置吸污,至排污管出水的水色与池水相近时为止。 6.6.3 水质调控 根据水质状况,使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生石灰和微生态制剂等调节水质。视天气、水质和鱼的 活动情况等适时开机增氧。 6.6.4 巡塘检查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

pdf文档 DB50-T 1089-202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技术规范 重庆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0-T 1089-202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1 页 DB50-T 1089-202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2 页 DB50-T 1089-202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2 00:00:0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