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CCS B 15 云 53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2021 - 05 - 25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8 - 25 实施 发 布 DB53/T 1029-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云南崔三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文山白云山和黄三七 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琳、崔秀明、杨绪旺、冯光泉、高明菊、刘迪秋、刘源。 I DB53/T 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三七圆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诊断,防控等。 本文件适用于三七圆斑病的诊断及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53/T 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 055.2 三七种子 DB53/T 055.9 三七育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圆斑病 round spot of notoginseng 三七栽培过程中,由槭菌刺孢菌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侵染叶,同时也可侵染根、 茎、花、果等引起的毁灭性病害。 3.2 中心病株 primary infection focus 田间零星出现的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株。 3.3 科赫氏法则 koch’s postulates 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规范性操作程序,参见附录A。 4 诊断 4.1 4.1.1 田间诊断 监测时间 一年生苗期或二年生以上三七展叶期开展圆斑病监测直至植株落棵。每年4 月中下旬,气温16℃~ 22℃,相对湿度80%以上,连续2 d~3 d降雨,或日平均降雨量达15 mm以上时,至10月中旬结束。 1 DB53/T 1029-2021 4.1.2 发病中心 带菌种苗或带菌土壤作为初侵染源,遇适宜的环境条件,所发生的中心病株或病窝点。 4.1.3 症状、发生特点 病害症状与发生特点见附录B。 4.1.4 病样采集 对取样现场和病害症状拍照后采样。 采集典型的新鲜单病斑病样,用吸水纸包裹,标识采集人,时间,地点,采集部位等。 4.2 室内诊断 4.2.1 病原分离、纯化 按以下要求分离、纯化病原: a) 选取具有明显症状的新鲜单病斑,自来水冲洗,灭菌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b) 剪取病健交界处 2 mm×3 mm 小块,于 75%的酒精中表面消毒 1 min,再放入 0.1%升汞中消毒 30 S,之后用灭菌水清洗 3 次; c) 接种于 PDA 培养基中,置于 2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 d~3 d; d) 选取边缘菌丝反复纯化 3 次以上,用无菌打孔器(Φ=5mm)打取菌饼,反接种于 PDA 培养 基中,全光照,18℃恒温培养 15 d; e) 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后,参照附录 B.2 进行验证,并按 4.2.2 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 致病性测定。 4.2.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物致病性,参见附录A.1。 4.2.3 确诊 根据病原菌形态学、致病性测定,确诊三七圆斑病。 5 防控 5.1 防控原则 遵循以下防控原则: a)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b) 结合气象条件进行病情监测; c) 一旦出现发病中心,立即采用治疗性药剂予以控制。 5.2 病情调查 病情调查方法参见附录C,调查记录表参见用附录A.2。 5.3 2 防控措施 DB53/T 1029-2021 5.3.1 农业措施 5.3.1.1 选地与整地 选择PH值为5.6~7,质地疏松的土壤或沙壤土。深翻犁,晒垡,挖沟起垄,采用符合DB53/T 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要求的生石灰或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5.3.1.2 种子与育苗 种子应符合DB53/T 055.2 三七种子 要求。 按DB53/T 055.9 三七育苗技术规程 要求育苗。 5.3.1.3 轮作与林下栽培 选择前作为玉米、陆稻、荞麦等的地块种植三七,轮作年限为8 年以上,经物理、化学消毒剂处理 的土壤可减少轮作年限。 在未种植过三七的冬瓜树林、栎树林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下栽培。 5.3.1.4 水肥 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5%~30%左右,七园湿度以80%左右为宜。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氮肥,磷钾比例适中,多施底肥,适时追肥。 5.3.1.5 海拔 宜选择海拔1 400 m~1 600 m,年平均气温15℃~17℃,最冷月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0℃~ 22℃,大于等于10℃年积温4 500℃~5 500℃,年降水量1 000 mm~1 300 mm,无霜期300 d以上的区域。 5.3.1.6 透光率 二年生三七适宜的光照强度12%~15%,三年生三七适宜的光照强度15%~20%。 5.3.2 生物防控 5.3.2.1 生防菌剂 用 木 霉 ( Trichoderma spp. ) 、 枯 草 芽 孢 杆 菌 (Bacillus subtilis) 或 解 淀 粉 芽 孢 杆 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生防菌剂对三七种苗(子)进行浸泡,在植株展叶期时进行喷施,药剂施用方法参照 使用说明书。 5.3.2.2 施用时间和次数 移栽时或出苗后进行第1次施药,之后每隔5 d~7 d施药1 次,连续施药3 次~4 次。 施用过生防菌剂的田块不得施用杀菌剂。 5.3.3 化学防控 5.3.3.1 种子(苗)处理 对疑是带病种子或种苗按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3 DB53/T 1029-2021 a) b) 5.3.3.2 用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或处理种苗 15 Min~20 Min; 或用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2%~0.5%拌种、拌苗后播种、移栽; 农药使用 使用农药应符合GB/T 8321.10和DB53/T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的规定,并交替轮换用药,每隔7 d 喷1 次,连喷3 次。 5.3.3.3 中心病株处理 发现中心病株时,连根挖出,带出七园外销毁,病塘用生石灰处理。 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喷施58%瑞毒霉锰锌和65%代森锰锌等药剂,每隔7 d喷1 次,连喷3 次。 5.3.3.4 保护性药剂防控 当病情指数在5 以下时,可采用以药剂下配方进行防治: a)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b)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700 倍液; c)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400 倍~600 倍液; d)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液。 5.3.3.5 治疗性药剂防控 当病情指数大于5 时,应采用以下药剂单独使用或两种药剂混合使用: a) 10%宝丽安(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1500 倍液; b)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100 倍~200 倍液; c) 30%爱苗乳油 2500 倍液; d) 10%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散性颗粒剂 2000 倍液; e) 50%速克灵(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200 倍液; f) 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6 采收 用药后间隔30 d以上采收。 4 DB53/T 1029-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柯赫氏法则和中心病株调查表 A.1 柯赫氏法则 确定某种生物是否是病原生物应遵循的原则与操作程序:(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一种病原生物存 在;(2)该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化;(3)将该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康植株 上,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次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 录的相同。 A.2 中心病株调查 中心病株调查表见表A.1。 表 A.1 三七圆斑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单位: 面积/m 2 日期: 地势 前茬作物 有无病史 土壤 七龄 海拔/m 温度/℃ 湿度/% 年 降雨/mm 月 遮阴棚材 遮阴棚透 料 光率/% 有无病害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发病率/% 病情分级 病情指数 中心 株 株 /% 5 DB53/T 1029-2021 附 录 B (资料性) 三七圆斑病症状、病原及发生特点 B.1 三七圆斑病症状 三七根、根茎、芽、茎、叶、叶柄、花、花轴、果实、果柄等均能被侵染,但以茎、叶受害严重。 叶片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而后变为黑褐色圆形,有明显轮纹,病健交界处可见黄色晕圈,最后病斑合并 脱落或腐烂。叶柄和枝柄受害则呈暗褐色水渍状缢缩,脱落;茎杆受害后病斑变褐折垂,潮湿环境下病 斑表面生稀疏白色霉层即孢子层,见图B.1。 B.2 三七圆斑病病原 三七圆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暗色菌科,菌剌孢属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初期菌落疏展、无色,后变绿色、灰色或紫红色, 最后变成黑色。 光照条件下产生明显的玫瑰红色,菌落呈同心轮纹状扩展。菌丝有隔,宽4 μm~7 μm。菌落中心常形 成念珠状串生的膨大菌丝细胞,厚壁、深褐色,即厚垣抱子。厚垣孢子深褐色,长椭圆形或矩圆形,大 小为15 μm~30 μm×15 μm~20 μm。将培养基上菌落切割后,加入无菌水,于18℃光照培养1 d~2 d, 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短菌丝状,淡褐色,分枝,有隔膜,合轴式延伸,7 μm~ 24 μm×4 μm~7 μm。产孢细胞合生,圆桶形,孢痕平截。分生孢子单生、顶侧生,倒棍棒形,具长喙, 基部平截,淡褐色,大小为54 μm~250 μm×7.7 μm~14μm,4 个~16 个隔膜,隔膜处微突起。少数孢 子具有一个从基部细胞侧生出的刺状附属丝,大小为25 μm~124 μm×2 μm~3 μm,见图B.1。 B.3 三七圆斑病发生特点 三七圆斑病

pdf文档 DB53-T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T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云南省 第 1 页 DB53-T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云南省 第 2 页 DB53-T1029-2021 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 云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2 01:45:4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