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B 16 黑 DB23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 2021- 05 - 13 发布 2021- 06 - 12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T 2899—2021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与草原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方正县红星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勋、宋小双、遇文婧、刘丽凤、马晓乾、周琦、姜瑞凤、刘艳红、刘欣、王 琪、赵红盈、申国涛、石春玲、梁新宇、王笑松、朱天博。 I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榛子叶部病害白粉病(Microsphaera coryli Homma)、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方法、防治技术、验收和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榛子叶部病害白粉病、叶枯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81-2015 森林抚育规程 LY/T 1681-2006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2011-2012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病情调查 3.1 病情调查方法 采取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参考附录 A 和附录 B 进行白粉病和叶枯病 的病害识别。 3.2 病情踏查 3.2.1 踏查时间 白粉病和叶枯病发生始盛期时。 3.2.2 踏查线路 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在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沿设计线路对拟调查林分进行踏查, 踏查线路应避免重复。具体做法是沿林间小道、小班线或调查线,边走边观测调查。踏查路线 应穿越拟调查林分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 3.2.3 踏查方法 按 LY/T 2011-2006 中的 8.1.3 的规定执行,将踏查数据录入附录 C.1 中。 3.3 3.3.1 病情标准地调查 标准地的设置 1 DB23/T 2899—2021 按 LY/T 2011-2006 中的 8.1.4 和 8.1.5 的规定执行。 3.3.2 标准地调查方法 在标准地内采用“五点取样法”或 “对角线取样法”随机抽取 50 样株~100 样株,调查榛 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的发病情况,记载发病株树及调查总株数,按照公式(1)计算发病株率。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危害程度调查采用标准株法调查,每个标准地设置 30 株~100 株标准株, 在标准株的上、中、下部位,各选取 4 个 50cm 标准枝条,总计 12 个标准枝条,调查病害发生 的严重程度,统计感病叶片数量和调查叶片总数,进行病情分级,并按照公式(2)计算病情指 数,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病情分级标准见表 1。 将标准地被害株率和病情指数填入表 D.1 中。 表 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的病情分级标准 3.3.3 病害等级 代表值 分级标准 Ⅰ 0 健康无感病叶片 Ⅱ 1 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25% Ⅲ 2 25%<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50% Ⅳ 3 50%<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75% Ⅴ 4 75%<感病叶片数量占调查叶片总数量 危害程度判定 按LY/T 1681-2006中的表f 的规定执行。 将标准地的受害程度填入表D.2中。 3.3.4 成灾标准 按LY/T 1681-2006中的表2的规定执行。 4 4.1 防治技术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营林、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必须使用 化学药剂防治时,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 4.2 防治方法 根据危害程度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轻度危害时可进行营林防治、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 中度危害时可进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局部药剂防治;重度危害时应进行全面的综合防治。 4.3 营林措施 营林措施中的修枝、割灌除草按照 GB/T 15781-2015 中的 7.8 和 7.9 的规定执行。 4.4 生物防治 2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发病初期,可采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利用机动喷雾 防治。 4.5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和盛期,榛子白粉病可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学药剂,利用机动喷雾 防治。 榛子叶枯病可采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化学药剂,利用机动喷雾防治。 5 5.1 防治效果评价 评价时间 防治后 20 天~30 天。 5.2 评价标准 发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分别按公式(1)~(3)计算。 P Pa  100 % ………………………………………………………(1) Pt 式中: P——发病株率,%; Pa——发病株数,单位为株; Pt——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A  X i  Fi  N  Fii  100 ………………………………………………(2) 式中: A——病情指数; Xi——各病级受害株数; Fi——各病级代表值; Fii——最高病级代表数值; N——调查样株总数。 E Ac  At  100% ………………………………………………(3) Ac 式中: E——防治效果,%; Ac——对照区病情指数; At——防治区病情指数。 5.3 评价方法 3 DB23/T 2899—2021 在防治区和对照区分别设立标准地,标准地调查方法参照 3.3。按照 5.2 公式计算发病株率、 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将检查结果记入表 E.1 中,防治效果≥85%,为合格。 5.4 技术档案 应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病情调查、防治技术和防治效果评价等。 4 DB23/T 2899—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榛子白粉病 A.1 病原 真菌界Eu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核菌纲Pyrenomycetes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叉丝壳属Microsphaera,种名榛子白粉病叉丝壳Microsphaera coryli Homma。 A.2 发病症状 寄主幼苗、幼林至成林都能发病,主要危害榛子叶片,也可侵染枝梢、幼芽和果苞。发病 初期叶面、叶背出现不明显的黄斑,不久黄斑处长出白粉。病斑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 曲变形、枯焦,早期落叶,发病后期在白分层上出现黑色小颗粒(闭囊壳),是榛子主要的叶 部病害之一。 图1 榛子白粉病发病症状 5 DB23/T 2899—2021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榛子叶枯病 B.1 病原 真菌界Eu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 腔菌科Pleosporaceae链格孢属Alternaria榛子生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 B.2 发病症状 寄主幼苗、幼林至成林都能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和苞片上出现小的褐色斑点,圆形或 近圆形,病斑不断扩大,中期一般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大多病斑连合,形成更大的斑块 或枯死的斑块,褐色,病斑边缘社褐色,在病斑上隐约可见黑色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部 分发病可出现病叶边缘枯死并向内侧卷曲的现象。严重发病的植株可提前落叶,是榛子主要的 叶部病害之一。 图2 榛子叶枯病发病症状 6 DB23/T 2899—2021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踏查记录表 C.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踏查记录表见表C.1。 表C.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踏查记录表 地点: 省 市 县 乡(镇) 村(林场) 林班号: ;小班号: ;小班面积: hm2 地理坐标 经度: 纬度: 海拔高度(m): 林分类型: 主要树种: 林分面积(hm2): 林分密度: 株/hm2 树龄(a): 郁闭度: 调查时间: 调查人: 样地编号 病害种类 发病情况 踏查林分面积 2 (hm )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 备注 注:发病株率(%)参照公式(1)计算 7 DB23/T 2899—2021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D.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见表D.1。 表D.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标准地编号 ;标准地代表面积: hm2;经度: ;纬度: 林班号 ;小班号: ;小班面积: hm2;林分密度: 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 ;林龄 年; 调查时间: 调查人: 标准 调查叶片数 标准 调查叶片数 被害叶片数量 病情分级 株号 量 株号 量 1 51 2 52 3 53 4 54 5 55 6 56 ...... ...... ...... ...... ...... ...... 45 95 46 96 47 97 48 98 49 99 50 100 调查总株数(株) 危害情况记录 ;海拔高度(m): 株/hm2; 被害叶片数 量 ; 病情分级 健康树(株) 感病树(株) 危害程度 是否成灾 发病株率(%) 病情指数 注:病情分级参照 3.3.2 中的表 1 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参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 8 DB23/T 2899—2021 D.2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汇总表见表D.2。 表 D 2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标准地调查汇总表 调查地点 林分面积 调查面积 (hm2) (hm2) 标准地数 发生面积(hm2) 轻 中 备注 重 汇总单位: 汇总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9 DB23/T 2899—2021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效果调查表 E.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效果调查表见表E.1。 表E.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效果调查表 样地编号 小班面积: ;GPS hm2;林分密度: ;林班号 防治区 调查株数(株) 发病株数(株) 发病率(%) ;小班号: ;林龄 株/hm2;林分类型及树种组成 ; 年。 对照

pdf文档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1 页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2 页 DB23-T 2899—2021 榛子白粉病和叶枯病防治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2 01:56:1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