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7.080 B 31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867—2018 草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2018 - 12 - 13 发布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8 - 12 - 31 实施 发 布 DB13/T 286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师校欣、杜国强、高仪、杨丽丽、王莉、王燕霞、刘婉君、李宝鑫、张莹。 I DB13/T 2867—2018 草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莓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过程中的术语和定义、培养基制备、组培室消毒灭菌、草莓 组培苗生产、组培苗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草莓组织培养繁殖苗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232 臭氧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 LY/T 1882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NY/T 2306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NY/T 3032 草莓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DB13/T 2596 苹果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LY/T 1882-2010、NY/T 2306-2013、DB13/T 2596-2017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件。 3.1 草莓短缩茎 strawberry crown 草莓植株的密集着生叶片的中心生长轴。 3.2 草莓匍匐茎 strawberry stolon 草莓短缩茎腋芽萌发形成的、匍匐地面生长的当年生地上茎。 3.3 接种 inoculation 在无菌条件下将表面灭菌后的外植体或继代、生根组培材料接入培养基的过程。 3.4 初代培养 explant culture 采集外植体并对其进行表面灭菌后接种,将其置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启动生长、获得最初的无 菌培养材料的过程。 4 培养基制备 1 DB13/T 2867—2018 4.1 培养基配方 4.1.1 基本培养基采用 MS 培养基,具体成分见附录 A 中的表 A.1。 4.1.2 初代及继代培养培养基:MS + 6-BA 0.5 mg/L~2.0 mg/L + IBA 0.02 mg/L~0.5 mg/L(或 NAA 0.02 mg/L~0.1 mg/L) + 蔗糖 25 g/L~30 g/L + 固化剂(能使培养基凝固的最低用量,视固化剂种 类确定)。 4.1.3 生根培养基:1/2 MS(或 MS) + IBA 0.05 mg/L~0.5 mg/L(或 NAA 0.05 mg/L~0.1 mg/L) + IAA 0.0 mg/L~0.5 mg/L + 蔗糖 15 g/L~25 g/L + 固化剂(同 4.1.2)。 4.1.4 不同草莓品种组织培养时, 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及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可根据以上配方适 当调整。红颜、甜查理、石莓 7 号、全明星、宝交早生等草莓品种适宜的继代培养基为 MS + 6-BA 0.5 mg/L + IBA 0.15 mg/L + 蔗糖 30 g/L + 固化剂(同 4.1.2);生根培养基为 1/2 MS + IBA 0.15 mg/L+ 蔗糖 25 g/L + 固化剂(同 4.1.2)。为降低成本,蔗糖可用等量食用白砂糖代替。 4.1.5 为促进继代苗生长,继代培养基中可添加 0.2 mg/L~0.5 mg/L 的 GA3,为促进试管苗生根和根 系发育,生根培养基中可添加 0.5 g/L~3 g/L 活性炭。 4.2 培养基母液及培养基配制 按DB13/T 2596执行。 5 组培室消毒灭菌 见附录B。 6 草莓组培苗生产 6.1 无菌接种操作 按DB13/T 2596执行。 6.2 初代培养 6.2.1 外植体采集及处理 选择品种纯正、性状稳定、生长健壮、无病虫病毒危害和机械损伤的植株,在5~9月采集约2 cm 长的匍匐茎顶端,立即带回实验室,表面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6.2.2 外植体表面灭菌 在超净工作台上去掉外层苞叶,用2 %~5 %次氯酸钠溶液,灭菌时间8 min~12 min;或用0.1 %氯 化汞溶液,灭菌时间6 min~10 min。灭菌时间视外植体的洁净程度适当调整。灭菌期间多次晃动灭菌 容器,以保证外植体与灭菌剂充分接触。灭菌完成后,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3~5遍。 6.2.3 外植体接种 2 DB13/T 2867—2018 逐层剥去茎尖外面的叶片,切取0.5 mm~5 mm茎尖(利用茎尖培养脱除病毒时,应剥取0.2 mm~0.5 mm的茎尖分生组织)接入培养基,每瓶接1~3个外植体,分布均匀,封好瓶口后,注明品种代号、接 种人员及日期等,放至培养室培养。 6.3 继代培养 6.3.1 将初代或继代培养诱导出的丛生芽苗,去除基部愈伤组织及生长不良的组织,切分成 2~4 株 一簇的小芽丛,接入继代培养基,置于培养室培养。 6.3.2 接种数量根据培养容器的大小决定,要求材料摆布均匀,间距 1.0 cm~2.0 cm。 6.3.3 培养 3~6 周,分化生长的苗丛生长缓慢至停长时,及时进行继代转接。 6.4 生根培养 将高度大于2 cm的继代丛生苗切分成单株接入生根培养基,接种数量参见6.3.2。 6.5 培养条件 外植体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各阶段的接种材料均放至培养室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 (25±2)℃,光照强度:1500 Lx~2000 Lx,光/暗周期:14 h~16 h / 8 h~10 h,生根阶段可适当增 加光照强度(至5000 Lx)。 6.6 试管苗移栽 6.6.1 温室过渡移栽 按DB13/T 2596执行。 6.6.2 大田移栽 6.6.2.1 选择排灌方便、光照良好、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2 年内非重茬的地块。 6.6.2.2 将温室过渡移栽 2 个多月的健壮组培苗带基质土坨移栽至田间,栽植时幼苗当年的短缩茎顶 部要与表土平齐。 6.7 草莓无病毒苗培育 脱毒方法及病毒检测方法按NY/T 3032执行。经病毒检测确认脱除了病毒的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繁殖 可按照本标准6.1~6.6执行。 7 组培种苗质量要求 每株具有4片以上叶片,短缩茎粗0.5 cm以上;6 cm以上的不定根不少于6条;无病虫危害症状,无 机械损伤。 3 DB13/T 2867—201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MS 基本培养基配方 表 A.1 MS 培养基成分及母液配制表 配方规定量 配制 1L 母液用量 (mg/L) (g) KNO3 1900 95 大量元素 NH4NO3 1650 82.5 50× MgSO4•7H2O 370 18.5 KH2PO4 170 8.5 CaCl2•2H2O 440 22 铁元素 Na2•EDTA•2H2O 37.3 3.73 100× FeSO4•7H2O 27.8 2.78 VB1 0.1 0.01 VB6 0.5 0.05 烟酸 0.5 0.05 甘氨酸 2 0.2 肌醇 100 10 MnSO4•4H2O 22.3 4.46 微量元素-1 ZnSO4•7H2O 8.6 1.72 200× H3BO3 6.2 1.24 KI 0.83 0.166 Na2MoO4•2H2O 0.25 0.125 CuSO4•5H2O 0.025 0.0125 CoCl2•6H2O 0.025 0.0125 母液种类及倍数 钙元素 50× 有机物 100× 微量元素-2 500× 4 试剂 DB13/T 2867—201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组培室消毒灭菌工作细则 B.1 接种室消毒灭菌工作细则 2 B.1.1 按照每 15 m 配置 1 根 30 w 紫外灯的标准,每天用紫外灯照射杀菌 1 h,每周用臭氧发生器消 3 毒 2~3 次,臭氧浓度应 ≥ 20 mg / m ,作用时间应 ≥30 min(按 GB 28232 执行)。杀菌时切勿进 入,注意安全。 其余按DB13/T 2596执行。 B.2 培养室消毒灭菌工作细则 B.2.1 每周分别用紫外灯照射杀菌 1 h,每月臭氧消毒 1 次(具体要求同 B.1.1);或使用空气净化 器,注意及时更换滤芯。 其余按DB13/T 2596执行。 B.3 培养基制备室、洗涤室、灭菌室、工作区域走廊消毒灭菌工作细则 按DB13/T 2596执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df文档 DB13-T 2867-2018 草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2867-2018 草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2867-2018 草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2867-2018 草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36:3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