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15 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915—2019 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2019 - 05 - 15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8 - 15 实施 发 布 DB53/T 915—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负责起草,盈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协助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志明、尹炯、黄应昆、李文凤、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仓晓燕、李婕、 张天富。 I DB53/T 915—2019 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的虫源准备、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甘蔗品种、中间材料及种质资源等对大螟的抗虫性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48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 5 部分:玉米抗玉米螟鉴定技术规范 NY/T 1784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甘蔗 NY/T 1787 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NY/T 2936 甘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本。 3.1 黑头卵 发育至卵壳可以清楚看到幼虫黑色头壳时的大螟卵称为黑头卵。 3.2 人工接虫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含大螟黑头卵的蜡纸插于甘蔗叶鞘内的方法。 3.3 枯心率 螟害枯心苗数占总苗数的百分比。 3.4 最大枯心率 同一鉴定材料多次调查结果中最大的一个枯心率数值。 3.5 对照品种 在抗虫性鉴定时设置相对已知的感虫品种。 4 大螟特征特性 1 DB53/T 915—2019 大螟特征特性见附录A。 5 虫源 鉴定甘蔗品种时,每份需 8 对成虫、鉴定中间材料和甘蔗种质资源(符合 NY/T 2936)时,每份 需 4 对成虫,按以下方法准备接种虫源:: a) 室内饲养或田间诱集成虫。 b) 雌雄配对后,放于内置蜡纸片的网室内产卵,产卵结束后移出蜡纸片。 c) 将附着大螟卵的蜡纸片移入温度 25℃、相对湿度 75%的室内进行孵化,当卵发育至卵壳可 以清楚看到幼虫黑色头壳时备用。 6 抗性鉴定 6.1 抗虫鉴定圃 参照 NY/T 1784 设置抗虫鉴定圃。 6.2 蔗地整理 鉴定圃按行长 5 m,行距 1 m 进行分墒。 6.3 鉴定设置 参照NY/T 1248,鉴定甘蔗品种每份材料种植2行,鉴定中间材料或甘蔗种质资源每份材料种植1行, 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以新台糖22号为感虫对照。 6.4 材料种植 材料截成每段 3 芽或双芽,每行下种 60 芽,参照 NY/T 1787 种植,且不得施用任何杀虫剂。 6.5 接虫 6.5.1 时期 甘蔗植株生长至4 叶~5 叶期进行接虫。接虫选择在清晨或傍晚。 6.5.2 方法 将蜡纸剪成含3 粒大螟黑头卵的小片,每株甘蔗1 片,插入叶鞘内侧。若接虫后2 d内遇中雨或大雨, 须再接虫1 次。 6.6 枯心率调查 对照品种开始出现枯心苗时调查。每 10 d 调查 1 次,连续调查 3 次。记录各材料总苗数和螟害 枯心苗数,根据公式(1)分别计算每次调查的枯心率。计算公式如下: R NK  100 N0 式中: R------枯心率 2 …………………………………………………………… (1) DB53/T 915—2019 NK-----枯心苗数 N0-----总苗数 7 抗性评价 7.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设置的感虫对照材料最大枯心率达到 50%以上时,该批次大螟抗性鉴定视为有效。 7.2 重复鉴定 甘蔗品种、中间材料或种质资源材料若初次鉴定虫害级别为1级或3级,次年需进行重复鉴定,根据 重复抗性鉴定结果对鉴定材料进行抗性评价,抗性水平以记载的最高虫害级别为准。 7.3 为害程度分级 根据鉴定材料最大枯心率(RMax)划分虫害级别,见表 1。 表1 7.4 甘蔗抗大螟性鉴定虫害级别划分 虫害级别 RMax(%) 1 0-5 3 6-15 5 16-25 7 26-40 9 >41 抗性水平划分 鉴定材料对大螟抗性水平的划分依据虫害级别确定,划分标准见表 2。 表2 虫害级别 甘蔗对大螟抗性的评价标准 抗性水平 1 高抗 (HR) 3 抗 (R) 5 中抗 (MR) 7 感 (S) 9 高感 (HS) 3 DB53/T 915—2019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螟特征特性 A.1 A.1.1 形态特征 大螟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鳞翅目夜蛾科蛀茎夜蛾属的一种昆虫,以甘蔗、水稻、玉米、高 粱、麦、粟、茭白、芦苇和禾本科杂草为食。 A.1.2 成虫 体长13 mm~14 mm,翅长8 mm~16 mm。头前如截断状,头、胸淡黄褐色,均有长茸毛。触角黄褐 色,雌蛾丝状,雄蛾短锯齿状。前翅淡黄色,中央及外缘线暗褐色,近外缘有1条暗褐色的边线。后翅 白色,顶角处淡褐色。 A.1.3 虫卵 成馒头状,顶稍凹陷,表面有放射状刻纹。初产时乳白色,4日~5日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变为灰 褐色。 A.1.4 幼虫 5龄~6龄。老熟幼虫体长30~40 mm,头部黄褐色至暗褐色,虫体较粗壮,体背淡紫红色、腹部淡 乳黄色,体节上着生疣状突起,其上生有短毛。 A.1.5 蛹 体长12 mm~19 mm。头、胸被白色粉状物。腹部第一至三节背面满布斑状凹刻,第四至七节背面大 部有斑状凹刻,尾端有4个钩状物。 A.2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成虫白天藏在杂草丛里、阴暗潮湿的沟边或蔗田土块裂缝中,夜晚活动。雌蛾喜在健壮蔗苗叶鞘内 侧产卵,每株产卵两列或一列,一般10~20粒。每头雌蛾平均可产卵300粒左右。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 内侧,二龄后分散,有转害习性。老熟幼虫爬出茎外,多在张开的叶鞘内侧结茧化蛹。多以老熟幼虫在 被害蔗株梢头过冬。 年发生5代~6代,世代重叠。第一代于3月中旬开始发蛾,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 第二代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高峰期。第三代以后世代重叠。 A.3 为害特点 甘蔗苗期,大螟2龄幼虫由地表及地表以上叶鞘内侧蛀入蔗苗,食至生长点后,蔗苗枯心死亡,即 形成螟害枯心苗。甘蔗拔节期后,受大螟成虫产卵高度的影响,大螟主要以低矮的无效分蘖苗为食,对 蔗茎为害效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53/T 915-2019 版权专有 不得翻印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871)63215572

pdf文档 DB53-T 915-2019 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T 915-2019 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1 页 DB53-T 915-2019 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2 页 DB53-T 915-2019 甘蔗对大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39:5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