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220 B 43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892—2018 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规程 2018 - 12 - 13 发布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8 - 12 - 31 实施 发 布 DB13/T 2892—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工程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建钗、柳焕章、赵振宇、刘娜、张鹤平、姬国强、李聚芹、乔铁库、刘彦 威、刘艳莉、张良、董改琳、薛素琴、孙冰玉。 I DB13/T 2892—2018 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综合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鸡、鸭、鹅、鸽子、鹌鹑等禽类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断及其白色念珠菌病原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MA-Grocott:六胺银染色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AS:过碘酸雪夫氏染色 SYBR GreenⅠ:DNA荧光染料 TTC:红四氮唑显色培养基 TSA: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 YEPD: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 4 临床诊断 当禽出现以下部分或全部情形时,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4.1 临床症状 各日龄禽均可感染,雏禽易感。病禽嗉囊肿胀,触感松软,内容物或口水气味酸臭;在喙、口腔、 舌有溃疡灶或伪膜;粪便常伴有未充分消化的饲料;个别病禽有皮肤结痂或脱毛、眼部感染等症状。 4.2 剖检病变 在口腔、咽喉、食道、嗦囊和腺胃等消化道黏膜上有乳白色斑片、溃疡或鳞屑状病变;严重者嗉 囊阻塞充血、腺胃壁增厚、肌胃内膜糜烂,肝脏淤血或有出血斑、坏死灶,脾、肾肿大明显,表面白 色坏死灶。 5 实验室诊断 包括常规检测和定量PCR检测技术。参照GB 19489-2008的相关条款。 1 DB13/T 2892—2018 5.1 常规检测 5.1.1 样品的采集 取病禽嗉囊、肝脏、肾等病料,放入无菌的平皿中,剪开嗉囊,用拭子擦拭嗉囊内表面,放入1.5 mL灭菌EP管中备用; 其他器官用无菌剪刀各取小块组织两份,用灭菌水充分冲洗后,一份接种于YEPD 平 板上(1 % 酵母膏,2 % 蛋白胨,2 %葡萄糖,2 %琼脂粉 ),一份放入40 g/L甲醛固定液中待用。 5.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将接种病料的平板放入培养箱,28℃恒温培养,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3 d后用接种环挑取平板 上的疑似菌落,划线接种于YEPD平板培养基继续分离培养,3 d后将疑似单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和镜检, 取酵母状细胞的对应菌落菌体进一步接种于PDA试管斜面,28 ℃培养3 d后保存备用。 对照白色念珠菌典型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别,参见附录A,。 5.1.3 显色培养鉴别 用接种环挑取疑似菌株的菌体,分别划线接种或稀释后涂布于TTC 和CHROMagar Candida显色培养 基平板的划定区域,如两者均呈现白色念珠菌特征性色泽即可初步诊断为阳性,参见附录A。 5.1.4 组织切片检查 将40 g/L甲醛固定液中样本固定24 h后取出,经修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PAS 和GMA染色,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和病原生长情况,参见附录A。 以病料中检查到菌丝或孢子为阳性结果,病料中连续两次检查不到菌丝和孢子为阴性。 5.2 定量 PCR 检测 5.2.1 样品采集 选择有典型症状的病禽,无菌采血或病变组织(肝、脾),放入1.5 mL灭菌EP管中,将EP管编号, 记录样本信息,-20 ℃保存备用。 5.2.2 基因组 DNA 提取 取组织样本0.2 g放在研钵中,加入适量液氮,待液氮即将挥发殆尽时迅速研磨成粉末状,收集样 本0.05 g~0.1 g于1.5 mLEP管中,加入500 μ L裂解液(400 mM Tris-HCl [pH 8.0],60 mM EDTA [pH 8.0], 150 mM NaCl,1 %sodium dodecyl sulfate),室温放置10 min;加150 μ L乙酸钾(pH 4.8),漩涡震荡, 离心12000 g,1 min,取上清液放入新试管,加入等体积异丙醇;DNA团块用70 %乙醇清洗,干燥后, 溶解在50 μ LTE(10 mM Tris,1 mM EDTA)中保存。 5.2.3 引物合成 参照GenBank已发表的白念珠菌rDNA基因内转录间区序列,采用Primer Express6.0软件设计一对 特异引物(预期扩增片段大小273 bp): 上游引物 F:5′- TTT ATC AAC TTG TCA CAC CAG A-3′ 下游引物 R:5′- ATC CCG CCT TAC CAC TAC CG-3′ 5.2.4 定量 PCR 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采用 25 μ L 的反应体系:SYBR Premix Ex Taq(2×)12.5 μ L,上、下游引物各 0.5 μ L,DNA 模 2 DB13/T 2892—2018 板 1.0 μ L,用双蒸水补足至 25 μ L。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 3 min; 94℃10 s,60 ℃30 s, 72 ℃ 30 s,进行 35 个循环。 5.2.5 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6 0 从白色念珠菌10 ~10 copies/μL一系列模板特异性克隆的SYBR Green Ⅰ qPCR反应荧光曲线可 6 1 6 1 见,在10 ~10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荧光曲线呈“S”形。以线性范围内6个浓度(10 ~10 copies/μL) 的特异性克隆为模板在同样条件下进行SYBR Green qPCR反应,得到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5.2.6 结果判断 当待测样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有“S”型扩增曲线,Ct值≤36.5,且Tm值为85 ℃时,判定待测 样品中含有白色念珠菌,而且可通过Ct值大小判断感染的程度可参见附录A。未出现“S”型扩增曲线 和Tm值,则判断样品中不含白色念珠菌。 6 综合判定 结合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确诊禽白色念珠菌病。 3 DB13/T 2892—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菌落形态和菌丝及孢子形态特征 A.1 镜检 将每个取样 EP管封盖,瞬时振荡,用无菌棉签沾取悬液于YEPD庆大霉素培养基平板涂划接种,于 28 ℃恒温培养36 h~48 h;将疑似单菌落取菌体经革兰氏染色和棉蓝染色镜检,将革兰氏阳性反应且 为酵母状细胞的相应菌落取菌体分别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平板、玉米粉吐温琼脂培养基平板、TSA血液 培养基平板和无菌载片,于28 ℃恒温、保湿培养3 d~4 d,观察平板菌落特征并直接镜检载片培养物 形态特征。 A.2 判断 沙保弱培养基平板上可见灰白色、光滑的细小菌落,3 d可见菌落增大、隆起,边缘齐整,乳白色 润泽状,5 d菌落密集部位长出菌丝; TSA血液培养基平板上菌落生长较快,4 d可见菌落边缘与基质内 部有大量丝状菌体出现;玉米粉吐温琼脂培养基平板上菌落生长较慢,6 d可见菌落边缘与基质内部有 大量丝状菌体出现。革兰氏染色和棉蓝染色见菌体大小不等,且可见分隔菌丝。直接镜检载片培养物 可见菌丝(芽管)、厚垣孢子。将同时看到菌丝状菌落、菌丝(芽管)、厚垣孢子形态者记录为阳性 结果。 A.3 TTC 和 CHROMagar 显色培养 用接种环挑取疑似菌株的菌体分别划线接种于两种显色培养基平板的划定区域,在同一平板的相 邻区域分别接种已知白色念珠菌作对照;也可将疑似菌株用无菌水稀释,取适当稀释菌悬液涂布鉴别 平板。接种后于37 ℃恒温培养2 d~3 d,观察显色结果。以出现乳白色至淡粉色(TTC)或翠绿色 (CHROMagar)菌苔(菌落)者为阳性结果,其他颜色为阴性结果。 A.4 组织中白色念珠菌特异性染色 阳性样本可见嗉囊的黏膜复层扁平上皮明显增厚,并发生角质化和上皮细胞脱落现象,大量菌丝 穿过粘膜上皮;肝、脾中见菌丝或酵母状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13-T 2892-2018 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2892-2018 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2892-2018 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2892-2018 禽白色念珠菌病综合诊断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49:5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