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020 C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3011—2019 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治疗技术操作 规范 Standard of techincal ope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mpotence due to the Yang-function insufficiency of kidneyzang 2019 - 05 - 27 发布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19 - 06 - 17 实施 发 布 DB22/T 301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晓英、李铁、丁宏、王富春。 I DB22/T 3011—2019 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芒针振阳穴治疗命门火衰型阳痿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操作步骤、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 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的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024-2016 针灸针 GB/T 21709.13-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3部分:芒针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WS/T 313-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709.13-2013、GB/T 21709.20-20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 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21709.13-2013、GB/T 21709.20-2009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芒针 awn needle 针具的一种,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演变而来,因针体细长,形如麦芒,故称为芒针。 [GB/T 21709.13-2013,定义 3.1] 3.2 刺手 puncturing hand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GB/T 21709.20-2009,定义 3.2] 3.3 押手 pressing hand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GB/T 21709.20-2009,定义 3.3] 3.4 夹持进针法 fingers-squeened-needle 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使针尖接触腧穴,刺手持针柄,刺手、 押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用于较长毫针进针。 3.5 直刺法 perpendicular inserting of needle 1 DB22/T 3011—2019 将针体与皮肤呈 90°角左右,垂直刺入皮肤。直刺法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3.6 阳痿 impotence 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正常进行性生活的病证。 3.7 命门火衰 Yang-function insufficiency of kidneyzang 肾阳衰微的病理现象。多由素体阳虚、年高肾亏、房劳过度、久病伤肾等,使肾阳亏虚,机体失却 温煦所表现的证候。证见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症,可见于阳痿、虚劳、水肿、 性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疾病。 3.8 振阳穴Zhènyáng acupoint 经验穴。从白环俞(在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作一与人体横切面垂直的直线, 从会阳穴(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作一与人体横切面平行的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即为振阳 穴体表定位。 3.9 得气 arriving qi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 气已至针下。 [GB/T 21709.20-2009,定义3.5] 4 诊断及疗效判定 4.1 诊断 4.1.1 青壮年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 4.1.2 房事过多,或青少年期多犯手淫史。常伴有神倦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或小便不畅,滴 沥不尽等症。 4.1.3 排除性器官发育不全,或药物引起的阳痿。 4.1.4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问卷调查表简表评分≤ 21 分。(参见附录 A.2) 4.2 中医证候 4.2.1 主症 阳痿不举,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畏寒肢冷。 4.2.2 次症 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下肢浮肿,动则气促,发槁齿摇,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尺无力。 4.3 疗效判定 4.3.1 4.3.1.1 证候积分量化评分 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参见附录A.1) 2 DB22/T 3011—2019 4.3.1.2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 70%。(参见附录A.1) 4.3.1.3 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 30%。(参见附录A.1) 4.3.1.4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0%。(参见附录A.1) 4.3.2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 4.3.2.1 治愈 治疗后问卷调查表简表积分≥ 22 分。(参见附录A.2) 4.3.2.2 显效 治疗后问卷调查表简表积分 4.3.2.3 < 22 分,积分改善 < 60% ,但≥ 30%。(参见附录A.2) < 22 分,积分改善 < 30%。(参见附录A.2) 无效 治疗后问卷调查表简表积分 5 22 分,积分改善≥ 60%。(参见附录A.2) 有效 治疗后问卷调查表简表积分 4.3.2.4 < 操作步骤 5.1 施术前准备 5.1.1 5.1.1.1 5.1.1.2 5.1.1.3 5.1.2 针具 应选用一次性无菌环柄针。 振阳穴选用φ 0.45 mm× 100 mm 的芒针。 针具要求应符合 GB 2024-2016 的规定。 体位 根据所选腧穴,针刺体位选择俯卧位。患者俯卧于诊疗床上,以患者舒适为度。 5.1.3 环境 应设独立隔断的医用诊疗床,温度适宜,环境清洁卫生,施术时保护患者隐私。 5.1.4 洗手 应按 WS/T 313-2009 规定执行。 5.1.5 取穴 双侧取穴。 3 DB22/T 3011—2019 5.1.6 消毒 用 75% 乙醇棉球或 0.5% 的碘伏棉球擦拭。 5.2 施术方法 5.2.1 操作 采用双手夹持进针法,根据患者体型选择针刺深度,一般直刺进针 80 mm 左右。行重插轻提之提 插补法,适当调整角度,以产生向阴茎部传导的麻胀感或伴有热感为度。 5.2.2 留针与出针 得气后,留针 30 min。出针时,捻转出针,用干棉球轻压针孔。 5.3 治疗周期 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一般治疗 2 个~3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d~3 d。 6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 6.1 晕针 6.1.1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精神萎倦、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 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6.1.2 原因 6.1.2.1 6.1.2.2 6.1.2.3 6.1.3 处理 6.1.3.1 6.1.3.2 6.1.3.3 6.1.3.4 6.1.4 6.2.1 4 应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全部拔出。 病人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热茶后,即可恢复。 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 6.1.4.1 6.1.4.2 6.1.4.3 6.1.4.4 6.2 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 劳累、大汗出、饥饿、大泻、大出血后。 体位不适及针刺时手法过重。 应注意病人体质、神志、耐受性。 初次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 饥饿、过度劳累的病人,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进行针刺。 治疗时,手法不宜过重,应随时观察病人表情状态。 滞针 临床表现 DB22/T 3011—2019 针在穴内提插或出针时涩滞困难。 6.2.2 原因 6.2.2.1 6.2.2.2 6.2.2.3 6.2.3 处理 6.2.3.1 6.2.3.2 6.2.3.3 6.2.4 应纠正体位。 可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 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预防 6.2.4.1 6.2.4.2 6.2.4.3 6.3 针刺过程中体位移动。 手法过重,提插时指力不均匀。 病人精神紧张或疼痛引起的局部肌肉痉挛。 初次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 治疗时,手法不宜过重。 留针期间不应变动体位。 弯针 6.3.1 临床表现 针身弯曲,改变了原来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及出针时均感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6.3.2 原因 6.3.2.1 6.3.2.2 6.3.2.3 6.3.2.4 6.3.3 处理 6.3.3.1 6.3.3.2 6.3.3.3 6.3.3.4 6.3.4 针身轻微弯曲,不可再行提插,应将针缓慢退出。 针身弯曲角度过大,应轻摇针体,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针体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出,以防断针。 因病人体位改变而致,应嘱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预防 6.3.4.1 6.3.4.2 6.3.4.3 6.3.4.4 6.4 进针手法不熟练,手法过重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 留针时病人体位移动。 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 滞针后未能及时处理。 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 留针期间不应变动体位。 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的碰撞或压迫。 滞针现象应妥善处理。 断针 6.4.1 临床表现 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之外,或针身全部没入于皮肤之下。 5 DB22/T 3011—2019 6.4.2 原因 6.4.2.1 6.4.2.2 6.4.2.3 6.4.2.4 6.4.3 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已有损坏、剥脱、腐蚀,针刺前失于检查。 医者行针时,猛力提插,致使肌肉剧烈挛缩。 患者体位改变,外物压迫碰撞针身和针柄。 滞针、弯针现象未作妥善处理

pdf文档 DB22-T 3011-2019 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3011-2019 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3011-2019 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3011-2019 命门火衰型阳痿芒针振阳穴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2:50:2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