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DB32 ICS 67.140.10 X 55 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 DB32/T 1818.1—2019 代替DB32/T 1818-2011,DB32/T 1819-2011 连云港云雾茶 第 1 部分 生产技术规程 Lianyungang Yunwu tea Part 1: The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2019-2-28 发布 2019-3-30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T 1818.1—2019 前 言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DB32/T 1818—2019《连云港云雾茶》分为如下两部分: ——第1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产品质量等级。 本部分为DB32/T 1818—2019《连云港云雾茶》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DB32/T 1818-2011《花果山云雾茶栽培技术规程》和DB32/T 1819-2011《花果山云雾茶 加工技术规程》,与DB32/T 1818-2011和DB32/T 1819-201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名称“花果山云雾茶栽培技术规程”与“花果山云雾茶加工技术规程”合并为“连云港云雾 茶生产技术规程”; ——产地范围由连云港市云台山区域扩大至整个连云港市现辖行政区域; ——栽培中增加了“水分管理”等内容; ——加工中增加了“初烘”、“揉捻”等工艺,鲜叶摊放时间等改变。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连云港市林业局提出和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连云港市林业技术指导站、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葛建国、黎星辉、金基强、王圳、陈亮、薛中官、陈暄、邓余良、丛日杰、刘 馨秋、马青平、朱晓红。 DB32/T 1818.1—2019 连云港云雾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连云港云雾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加工技术、档案记录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连云港云雾茶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9630.4 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 NY 5196 有机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连云港云雾茶 Lianyungang Yunwu tea 本标准第 4 章规定的范围内,以中、小叶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本标准 6.2 加工工艺加工制成 的符合连云港云雾茶质量技术要求,具有“条索紧结,形似眉状,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 色清明,叶底匀整”品质特征的绿茶。 4 产地环境条件 4.1 产地环境 连云港云雾茶产地范围包括连云港市现辖行政区域,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20的规定。 4.2 周边环境 4.2.1 4.2.2 生产基地周边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周围没有直接污染源。 茶叶基地与常规农业之间有隔离带,茶园周边、茶园与隔离带交界处设置明显隔离设施。 4.3 基地规划 4.3.1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4.3.2 根据基地的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和水利配套系统。主道与交通干线连接, 便于机械运输。 4.3.3 茶园四周应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分隔茶园的面积根据基地的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而定。防 护林由乔木型和灌木型分层种组合配套,组成茶园防风屏障。 1 DB32/T 1818.1—2019 4.3.4 茶园四周或茶园区域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进行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 壁坎边种树植草。 5 栽培技术 5.1 种植 5.1.1 茶园开垦 5.1.1.1 茶园开垦一般选择在秋冬季进行。 5.1.1.2 茶园开垦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的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施工技术。 5.1.1.3 采用机械或人工开垦种植沟,一般宽 60 cm~80 cm,开挖标准根据单行或双行确定,深 50 cm~60 cm。 5.1.1.4 种植沟内铺入秸秆约 10 cm 厚,再在种植沟内按每米不少于 2 kg 的标准施入禽畜粪便或商品 有机肥、或按每米不少于 5 kg 的标准施入其它农家肥或土杂肥,表层土壤回填,与施入肥料混匀。 5.1.2 茶树种植 5.1.2.1 茶树种植选择 3 月份为宜。 5.1.2.2 选择抗寒性强、适宜连云港云雾茶的中小叶茶树品种,可用茶籽直播或种苗移栽,有条件的 地方新建茶园宜以无性系茶树抗寒品种为主,茶树种苗应符合 GB 11767。 5.1.2.3 采用无性系种苗建园时,实行单行或双行栽植模式。单行栽植时,除窄梯单行外,行距 1.2 m, 株距 15 cm 左右;双行栽植时,大行距 1.5 m,小行距 30 cm,株距 20~30cm;坡地应修筑梯田,或就 坡实行等高条植。 5.1.2.4 采用茶籽建园时,实行单行或双行穴植模式。单行穴植时,除窄梯单行外,行距 1.2 m,株距 20 cm~30 cm;双行穴植时,大行距 1.5 m,小行距 30 cm,株距 20 cm~30 cm;每穴 4 粒~6 粒优良 茶籽;坡地应修筑梯田,或就坡实行等高条植。茶籽应进行选种和促发等方面的预处理。 5.1.2.5 根系应离种植前所施底肥 10 cm 以上,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 3 cm 左右。 5.1.2.6 茶苗定植后浇足定根水,立即定型修剪,并覆盖稻草,以提高茶苗成活率。 5.2 土壤管理 5.2.1 定期监测 对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定期监测,一般每2年检测1次,并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 地制定和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5.2.2 土壤改良 5.2.2.1 采用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考虑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同 时,春耕要浅耕,在立夏左右实行,目的是松土与切断草根;秋耕要比春耕要深一些,在寒露时节进行, 主要作用除松土外,切断毛细管,减少下层土壤水分蒸发。 5.2.2.2 幼龄或台刈茶园,宜间作豆科经济绿肥作物,收获后秸秆覆盖在茶行中。 5.2.2.3 茶行铺草,每亩用农作物秸秆 800 kg~1000 kg,覆盖厚度 5 cm~10 cm。 5.2.2.4 禁止在茶园使用城乡有害垃圾和富氯离子的化学肥料。 5.3 茶园施肥和灌溉 5.3.1 平衡施肥 5.3.1.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茶类产品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 数量和施肥时间,实现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5.3.1.2 宜多施有机肥料,有机茶园按照 NY 5196 的要求施用合格有机肥料,其他茶园宜采用化学肥 料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的措施。 2 DB32/T 1818.1—2019 5.3.1.3 茶园施用的农家肥等有机肥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 1 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 单位 mg/kg 项 目 浓 度 限 值 砷 ≤30 汞 ≤5 镉 ≤3 铬 ≤70 铅 ≤60 铜 ≤400 六六六 ≤0.2 滴滴涕 ≤0.2 5.3.2 基肥和追肥 5.3.2.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 20 cm 以上。每年每亩施饼肥或商品有 机肥不少于 100 kg 或农家有机肥不少于 1000 kg,根据土壤条件,配合使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肥料。 5.3.2.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长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催芽肥在茶叶开采前 30 天左右开沟施 入,沟深 10 cm 以上。追施化学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 15 kg,每亩年总用量不超过 60 kg,施肥后及时盖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的面源污染。 5.3.2.3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追施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必须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 壤施肥结合,采摘前 15 天停止使用。 5.3.3 茶园水分管理 5.3.3.1 通过深耕改土或健全茶园土壤保蓄水措施等方法提高茶园土壤保蓄水能力。 5.3.3.2 利用地面覆盖、合理间作、中耕除草并结合修剪等其他管理措施,控制土壤水分散失。 5.3.3.3 及时、适时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及茶树生长状态适时选择浇灌、流灌、喷灌或滴灌等不 同灌溉方式。 5.4 病、虫、草害防治 5.4.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 生物控制在允许的防治指标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有机茶园按照GB/T19630.4的要 求采用合适防治措施。 5.4.2 农业防治 5.4.2.1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绿盲蝽、茶橙瘿螨等危害芽叶的主要害虫。 5.4.2.2 通过茶树蓬面、茶行侧面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和透光、透气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茶树 抗性。 5.4.2.3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减少翌年 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有效防治病菌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5.4.3 物理防治 5.4.3.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尺蠖类、茶毛虫、蓑蛾类等害虫危害。 5.4.3.2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灯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性诱剂诱杀。 5.4.3.3 利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严格控制茶园使用化学除草剂。 5.4.4 生物防治 3 DB32/T 1818.1—2019 5.4.4.1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 天敌的伤害。 5.4.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5.4.4.3 生物源农药要防早防小,宜与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相结合。 5.4.5 化学防治 5.4.5.1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茶园主要病虫 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参照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 5.4.5.2 严格按照 GB/T 8321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5.4.5.3 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茶园封园时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5.4.5.4 茶树引种或调出时,应按规定进行植物检疫。 5.5 茶树抗寒 5.5.1 生物措施抗寒 5.5.1.1 根据基地条件营造茶园防护林。 5.5.1.2 茶园间作,在行间种植秋收高秆作物,

pdf文档 DB32-T 1818.1-2019 连云港云雾茶 第1部分 生产技术规程 江苏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2-T 1818.1-2019 连云港云雾茶 第1部分 生产技术规程 江苏省 第 1 页 DB32-T 1818.1-2019 连云港云雾茶 第1部分 生产技术规程 江苏省 第 2 页 DB32-T 1818.1-2019 连云港云雾茶 第1部分 生产技术规程 江苏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01:2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