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B 30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701—2018 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 2018 - 09 - 29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2 - 29 实施 发 布 DB41/T 1701—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扶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镇平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桃阁、闻亚美、岳雨霞、刘涛、张辉、孔令建、史国敏。 I DB41/T 1701—2018 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鸡腿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原料、栽培模式、菌袋生产、发菌管理、 脱袋与覆土、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及采收与加工。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区域内鸡腿菇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246 无公害食品 鸡腿菇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41/T 1244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一次覆土 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将粗土和细土分层或粗细土混合后一次性覆盖于培养料上面的过程。 3.2 二次覆土 经过一次覆土后,待菌丝长透覆土层后再覆细土的过程。 3.3 催蕾 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人为给予菌丝一定的生长条件,促使其生理转化、形成子实体原基的过程。 4 产地环境 1 DB41/T 1701—2018 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壤持水性好、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环境卫生、交通便利、周围500 m内无污 染源的场所。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358的规定。 5 栽培原料 主要栽培原料有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食用菌菌糠、牛粪、麦麸、石膏等。麦麸应符合NY/T 119 的规定,石膏应符合GB/T 5483的规定,原料基质处理应符合NY 5099和NY/T 496的要求。其中玉米芯在 使用前应粉碎成1 cm~1.5 cm大小的颗粒。 6 栽培模式 6.1 室内栽培 可利用简易塑料菇棚和日光温室进行栽培。 6.2 室外栽培 在果园、林地、菜地、休闲田中整畦搭棚进行栽培。 7 菌袋生产 7.1 制袋时间 应根据河南省不同地区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袋时间。一般每年8月~翌年3月为适宜的制袋 时间。 7.2 制袋流程 7.2.1 备料 按培养料配方比例备料,并根据不同生产模式,准备不同规格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和高压聚丙烯塑 料袋。 7.2.2 培养料推荐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86.7%,麦麸10%,尿素0.3%,石膏1%,石灰2%。 配方二:玉米芯50%,棉籽壳20%,杂木屑16%,麦麸10%,豆粕1%,石膏1%,石灰2%。 配方三:食用菌菌糠、玉米芯各 40%,牛粪 15%,尿素 0.5%,磷肥 1.5%,石灰 3%。 配方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pH值6.5~7.5。 7.2.3 拌料 按7.2.2配方将培养料依次加入搅拌机中先进行干料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再进行搅拌至均匀。搅 拌后的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75%。拌料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7.2.4 发酵 把拌匀后的培养料,堆成高1.0 m~1.2 m、宽1 m~1.5 m、长度不限的料堆进行发酵。熟料栽培模 式的发酵周期4 d~5 d,发酵料栽培模式的发酵周期7 d~10 d。发酵期间翻堆3次,分别在建堆后第2 d、 2 DB41/T 1701—2018 4 d、6 d进行。当培养料中心温度达到65 ℃~70 ℃时翻堆1次,每次翻堆保持时间不少于24 h。每次 翻堆后应将料面整平,并在料面上每隔0.5 m~0.6 m处插孔通气。翻堆时应注意上、下、内、外调整翻 匀。当培养料内长满白色菌丝、培养料呈浅褐色且无酸、臭味时,即发酵完成。 7.2.5 装袋 将发酵完成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做到装袋松紧适中。常压灭菌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 (17 cm~20 cm)×(35 cm~40 cm)×0.003 cm(宽×长×厚),且一端封口。高压灭菌采用聚丙 烯塑料袋,规格为17 cm×35 cm×0.004 cm(宽×长×厚),且一端封口。 7.2.6 灭菌 7.2.6.1 常压灭菌 装好的料袋,应在4 h内进锅灭菌。在料袋间不同位置放入3~5个感应式温度计。采用猛火“攻头”, 使料温尽快上升。当所有温度计均显示100 ℃时,维持10 h~16 h,期间不得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1 h, 再停火闷10 h~12 h后出锅。 7.2.6.2 高压灭菌 按NY/T 528的规定执行。灭菌期间压力升至0.05 MPa时,打开排气阀,排尽冷空气,继续灭菌升压 至0.15 Mpa,温度升至126 ℃时保持2 h~3 h。 7.2.7 冷却 灭菌后的料袋应移放到预先消毒过的冷却室、接种室或大棚中进行冷却,等袋内料温降至28 ℃~ 32 ℃时进行抢温接种。 7.2.8 品种选择与接种 7.2.8.1 品种与菌种选择 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应选用菌丝洁白、粗壮的优质菌种。 7.2.8.2 接种 7.2.8.2.1 熟料栽培模式接种 接种应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时规格为(17 ㎝~20 ㎝)×(35 cm~40 cm)×0.003 cm (宽×长×厚)的袋子,每袋重量1000 g~1500 g的栽培种,每袋可转接大袋(24 cm~28 cm×50 cm~ 55 cm×0.0015 cm(宽×长×厚))15~20袋,小袋(17 cm~20 cm)×(35 cm~40 cm)×0.003 cm (宽×长×厚)20~30袋。 7.2.8.2.2 发酵料栽培模式接种 选用(24 cm~28 cm)×(50 cm~55 cm)×0.002 cm(宽×长×厚)的低压聚乙烯袋子,按照四 层菌种三层料或三层菌种二层料的方式装袋接种,然后用直径1.5 cm带尖的木棒在料袋两端各刺两个透 气孔。接种量以培养料重量的20%~25%为宜,应不低于15%。 8 发菌管理 3 DB41/T 1701—2018 8.1 发菌场所处理 发菌场所应提前做好杀虫杀菌处理,用喷雾和熏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次杀虫杀菌处理,处理用药 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 8.2 发菌条件控制 发菌前期培养室(棚)温度应保持在26 ℃~30 ℃,发菌中期应保持在24 ℃~26 ℃,发菌后期应 保持在20 ℃~24 ℃。发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接种后的菌袋在培养期应排放在较黑暗 的培养场所内,光照强度50 LX以下。发菌场所每天应保持定期通风,当气温高于28 ℃时早晚通风,当 气温低于15 ℃时中午通风。 8.3 菌袋翻堆检查 接种一周后应经常检查菌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15 d后视发菌情况可翻袋,并对发菌慢的菌袋扎 孔增氧促进菌丝快发,一般25 d~30 d即可发满。翻袋期间发现污染菌袋时,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场 所。 9 脱袋与覆土 9.1 脱袋 褪去长满菌丝的菌袋薄膜,将菌袋横排放在菌床上,并保持菌棒间2 cm~2.5 cm的间隙。 9.2 覆土准备与覆土 9.2.1 覆土准备 覆土应选用通气性、持水性良好的肥沃土壤,最好选用地表30 cm以下的深层土。取土后在土中加 入3%石灰,并喷洒500倍高效氯氰菊酯,并调至土壤的有效含水量20%~25%,然后拌均匀堆成1.2 m宽的 条形料堆,用塑料薄膜覆盖闷24 h,散堆挥发药味后备用。 9.2.2 覆土 选用经过9.2.1配制好的土填满菌棒间隙,采用一次覆土和二次覆土法在料面上覆盖3 cm~5 cm的 土,再用喷雾器喷雾补水至覆土有效含水量20%~25%后覆膜保湿。 10 出菇管理 10.1 催蕾 采用揭膜通风降温或升温的技术措施,控制菇棚温度在 16 ℃~24 ℃,以 16 ℃~18 ℃为最佳。菇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85%~90%,覆土的有效含水量应保持在 20%~25%,不得直接向菇蕾喷水。期 间结合温湿度的调节,灵活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若出菇期遇连续阴雨天应关闭菇棚通气孔,在棚内走道 上铺生石灰吸湿。覆土后应以微弱的散射光催蕾,25 d~30 d 子实体将破土而出。 10.2 幼蕾期 幼蕾期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格,菇棚内应保持温度16 ℃~22 ℃、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线 强度300 LX~500 LX,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40 min~60 min。 4 DB41/T 1701—2018 10.3 成菇期 菇棚温度应保持15 ℃~20 ℃、空气相对湿度85%~90%。菇棚内不需要光照,应每天通风2次,保 持空气新鲜。 11 病虫害防控 11.1 防控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11.2 主要虫害及防控 主要虫害有菇蝇、菇蚊、蛞蝓等,防治按DB41/T 1244的规定执行。 11.3 主要病害及防控 11.3.1 常见病害及防控 常见病害有细菌性软腐病和黄斑病,防治按 DB41/T 1244 的规定执行。 11.3.2 特殊病害鸡爪菌防控 鸡爪菌主要是通过覆土材料和基料播种阶段形成对鸡腿菇专一的侵染。根据鸡腿菇不覆土不出菇的 生物学特性,对覆土材料严格处理是主要防控手段之一。 覆土选择时应选用地表30 cm以下的深层土,因就地取土发生鸡爪菌的概率太大,一般不予提倡。 出菇期一旦发现有鸡爪菌生长时应立即踢除,及时将病菌周围5 cm~10 cm的基料和覆土材料全部清理 出棚予以焚烧或深埋处理,并加强通风、停止喷水。也可将发病周围覆土整理成凹圈后,快速浇入开水, 烫死该病菌。 12 采收与加工 12.1 采收 当菇体结实菇柄不中空、手捏其柄部不软、菌盖光滑而洁白且呈圆柱形时,应及时采收。可采大留 小,也可整丛采下。采收一茬后应将料面整平、清除杂质,以利于下茬菇的管理。 12.2 采后处理 12.2.1 削菇 在10 ℃~15 ℃条件下,操作人员戴一次性手套,用竹片刮掉根部的泥土并擦掉不洁表皮,整理好 菇体形状。 12.2.2 预冷 将削好的菇以菇盖顶着菇盖堆叠的方式小心轻放入塑料筐内存放,然后再将塑料筐转移
DB41-T 1701-2018 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10:2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