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30 B 47 备案号:60777-2018 吉 DB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1025—2018 代替 DB22/T 1025—2012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que Rules for tussah Seeds Propagation 2018 - 07 - 30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8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1025—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22/T 1025-2012《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与 D22/T 1025-2012 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引导语,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 3); ——修改了柞蚕繁育程序要求(见 4); ——增加了柞蚕多级杂交种配制要求(见 6.2.2); ——增加了异季杂交、异化杂交制种雌茧出库要求(见 7.2); ——修改了发蛾调节(见 7.4); ——修改了晾对要求(见 7.8); ——修改了选蛾要求(见 7.10); ——增加了投种量(8.3.1) ——修改了饲育形式(见 8.3.2.3); ——修改上山要求(见 8.3.2.6); ——增加了防药害(见 8.3.3.1.5); ——增加了防混杂(见 8.3.3.3); ——修改了蚕期发病控制(见 8.3.3.5.1); ——修改了种蚕的纯度(见 8.3.3.6); ——增加了蚕期检查(见 8.4); ——修改了原茧要求(见 10.1); ——增加了精选(见 10.2); ——增加了种茧检验(见 11); ——增加了记录与档案(见 13);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园艺特产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兴友、刘宝毓、包臣、韩建华、万军、郝大东、薛镇海、李凤芹、张海东、 丛福君、靳向东。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22/T 1025-2003; ——DB22/T 1025-2012。 I DB22/T 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柞蚕良种繁育的繁育程序及继代要求、品种选择、杂交种配制、制种、蚕期放养、微 粒子病综合防治、选茧、种茧检验、种茧保护和记录与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柞蚕母种、原种和普通种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 1092 柞蚕一代杂交种 NY/T 1626-2008 柞蚕种放养技术规程 NY/T 2331 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技术规程 DB22/T 1026 柞蚕种茧质量 蚕种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8号 3 术语和定义 NY/T 1626-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柞蚕种 tussah race 按柞蚕良种繁育程序繁育的用于继代生产的柞蚕种卵、种茧。 3.2 母种 original strain of authorized race 按良种繁育程序繁育可继代留种和繁育原种的蚕种。包括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卵量母种。 3.2.1 保育母种 nursing mother race 按良种繁育程序繁育可继代留种和繁育母种的蚕种。 3.2.2 单蛾母种 single mother moth race 由保育母种单蛾区繁育可继代繁育母种的蚕种。 3.2.3 卵量母种 original strain of authorized race 由单蛾母种以卵量育方式繁育可继代繁育原种的蚕种。 3.3 多级杂交种 multi-level hybrid 多个相互间具有强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柞蚕品种组合,在同一场地放养后常规配制的蚕种。 1 DB22/T 1025—2018 注:多级杂交种可连续繁育1~3代,简称多杂一代、多杂二代、多杂三代。 3.4 异季杂交种 varied seasons hybrid 二化性秋蚕雌茧通过人为控制,翌年与春蚕雄茧同期羽化配制可生产原料茧的蚕种,简称二交一。 注:为普通种级一代杂交种种卵。 3.5 异化杂交种 alienation hybrid 不同化性的柞蚕品种间杂交配制可生产原料茧的蚕种。 注:为普通种级一代杂交种种卵。 4 繁育程序及继代要求 4.1 繁育程序 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卵量母种→原种→普通种。 4.2 继代要求 除保育母种可同级继代繁育外,其它各级种茧只用于同级制种,不应继代繁育同级种;二化一放蚕 种连续继代不应超过两代。 5 品种选择 5.1 选择 应选择地域适应性强、性状优良、丰产性能好、杂种优势明显的柞蚕品种进行蚕种生产。 5.2 种级要求 母种、原种、普通种。其中:母种包括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卵量母种。 6 杂交种配制 6.1 原则 6.1.1 在杂种优势率较高的基础上,选择竞争优势显著的杂交组合; 6.1.2 防止品种混杂,保持亲本纯正,充分发挥杂种优势; 6.1.3 对交品种的雌雄搭配比例应合理; 6.1.4 掌握对交品种全龄期经过及蛹期有效发育积温,通过适时放养、分期挂茧或低温控制,调节双 亲雌雄发育速度,使其同期羽化。 6.1.5 杂交种配制,应用一代杂交种生产商品茧。 6.2 6.2.1 方法 二元杂交种配制方法应按 NY 1092 执行。 2 DB22/T 1025—2018 6.2.2 多级杂交种配制,选择相互间杂种优势率强的 3~5 个品种,依据相互间配合力按适当比例组 合,并在同一场地放养收获种茧,常规群体交配制种,可连续继代繁育 1~3 代。其中多级杂交种一代、 多级杂交种二代依次对应本标准良种繁育程序的原种、普通种,多级杂交种三代为商品茧。 注1:异季杂交种、异化杂交种应符合一代杂交种的要求,用于商品茧生产。 注2:多级杂交种应按一代杂交种育种方法逐级杂交测试、验证杂种优势率,并选择竞争优势率高的组合应用。 7 制种 7.1 程序 按照暖茧→羽化调节→捉蛾、晾蛾→交配→提对→晾对→拆对→选蛾→产卵→镜检→保卵→卵面消 毒→暖卵→卵蚁镜检→蚕卵二次消毒进行。 注:异化杂交种同春制种、异季杂交种同秋制种的制种程序。 7.2 种茧出库时期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春制种 3 月 5 日~8 日; b) 二化一制种 6 月 5 日~10 日; c) 异季杂交制种雌茧出库时间较秋制种羽化初期提前 15 天~18 天; d) 配制异化杂交种时一化种茧比二化种茧适当晚出库 2 天~4 天。 7.3 暖茧 7.3.1 在空气流通,相对湿度 75%~85%,自然光照的条件下,应按附录 A 规定的方法进行: a) 春制种从 10 ℃起温,每日提高 1 ℃~2 ℃,到 18 ℃~20 ℃恒温,直至出蛾; b) 二化一、异季杂交种、秋制种,日间自然温度低于 22 ℃时,补温至 24 ℃~26 ℃,高于 28 ℃,白天应遮挡门窗,夜间应通风或采取措施降温至 24 ℃,保持 22 ℃~24 ℃为宜。 7.3.2 每隔 2 天~3 天倒茧串一次或“U”形挂茧,见苗蛾放下一端,保持茧串感温一致。 7.4 羽化调节 7.4.1 7.4.2 时~18 时间。 7.4.3 出蛾。 7.5 7.5.1 7.5.2 7.6 穿茧前,选 10%~15% 雄茧控于低温处,按羽化时期平均日积温推算,晚感温 2 天~3 天。 春制种在出蛾当日 19 时,降温到 13 ℃~15 ℃,翌日 2 时~3 时补温到 18 ℃~20 ℃,16 时盛出蛾。可根据前一天羽化时间,提前或推迟当日降温或补温时间,以此相应调节当日羽化 二化一、秋制种在 22 时后通风降温,翌日 2 时~3 时关门窗升温至 24 ℃, 19 时~21 时盛 捉蛾、晾蛾 雌雄蛾分抓,淘汰劣蛾,雌蛾在晾蛾室内晾蛾架上晾,雄蛾在筐内晾。 春制种雄蛾翅展开时,控于 5 ℃~8 ℃环境中。 交配 7.6.1 按已定品种组合将雌蛾投入雄蛾筐,雄蛾比雌蛾约多 15%~20%。合筐前应排尿。春温度为 18 ℃~20 ℃,秋、二化一温度为 20 ℃~24 ℃。 3 DB22/T 1025—2018 7.6.2 春制种隔夜交:羽化翌日 13 时左右进行交配。 7.6.3 二化一、秋制种当夜交:羽化当日 21 时后,雄蛾筐有响动、雌蛾伸尾振翅时交配适宜;晚羽 化雌蛾可隔夜与当日羽化雄蛾交配。 7.7 提对 合筐约 40 min~50 min,筐内蛾静止而不飞时开始,应提雌蛾免开对。 7.8 晾对 开始晾对温度 14 ℃~16 ℃,晾对结束后温度提高并保持 18 ℃~20 ℃,先低后高;相对湿度 70%~80%,空气清新,昼夜全光照,防止开对。 7.9 拆对 交配 12 小时~16 小时后可拆对。春制种在交配翌日 9 时~11 时拆对。二化一、秋制种在交配 翌日 14 时~16 时拆对。 7.10 选蛾 7.10.1 目选优蛾,剪翅(足)三分之二,见附录 B。 7.10.2 继代繁种用雌蛾应选留中盆蛾,选留量不超过当日拆对量的三分之二。 7.11 产卵 7.11.1 日期 春季 4 月 10 日~4 月 18 日;二化一 7 月 1 日~7 月 8 日;秋季 7 月 14 日~7 月 21 日, 异季杂交种 7 月 8 日~7 月 15 日。 7.11.2 环境 春季温度 22 ℃~24 ℃,二化一、秋季温度 24 ℃~26 ℃,在相对湿度 75%,空气流通,无光照 条件下产卵,时间为 24 小时,期间适当短暂开灯促使蛾活动。春季采用单蛾袋产卵,二化一和秋季采 用单蛾纸面产卵。 7.12 镜检 7.12.1 保育母种、单蛾母种用卵,单蛾镜检,并卵蚁镜检或留蛾复检。 7.12.2 卵量母种、原种用卵,单蛾穿刺镜检或集团研磨、离心沉降镜检,如微粒子病检出率偏高还应 卵蚁镜检。 7.12.3 镜检结束淘汰病、死蛾卵,剔除产卵少、大小及颜色不匀整的蛾卵。 7.13 保卵 产卵后 72 小时,温度 3 ℃~5 ℃,相对湿度 65%~70%。低温保卵时间不超过 10 天为宜。 7.14 卵面消毒 按柞蚕种卵应在孵卵、出蚕前各进行一次消毒,应按照附录 C规定的方法进行: a) 春蚕卵在孵卵前一天用碱、酸液体进行一次复式消毒;出蚕前 1 天~2 天再用盐酸、甲醛、 水(重量比 1﹕1﹕10 )混合溶液综合消毒; 4 DB22/T 1025—2018 b) 二化一、秋种卵在产后 48 小时~72 小时,用甲醛气体或消毒烟剂进行一次熏蒸消毒;在

pdf文档 DB22-T 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4:12:1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