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B 62 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2019 - 03 - 01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6 - 01 实施 发 布 DB53/T 909—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花 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春禾园林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云科花卉有限公司,云南省 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市花卉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昆明市特色植 物组培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绿春、李世峰、瞿素萍、王继华、李树发、宋杰、解玮佳、蔡艳飞、张露、 陆琳、张艺萍、杨少杰、王家德。 I 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s)组培苗生产中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技术要求, 包装、标识与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山杜鹃组培苗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770-2008 桉树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NY/T 2306-2013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LY/T 1770-2008、NY/T 2306-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 重复列出了LY/T 1770-2008与NY/T 2306-2013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 高山杜鹃 杜鹃属(Rhododendron L.)中的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 )、杜鹃亚属 (Subgen.Rhododendron)、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中的常绿杜鹃经过杂交所培育的栽培 品种(Rhododendron hybrids)的总称。 3.2 组培苗 利用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等作为起始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式生产获得的植株。 [NY/T 2306-2013,定义3.12] 3.3 外植体 从自然生长的活体植物上获取的用于建立植物组培快繁体系的起始材料。 [NY/T 2306-2013,定义3.8] 3.4 诱导培养 1 DB53/T 909—2019 又称初代培养,是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中,经一段时间的培养,使之长出愈伤组织、 顶芽、侧芽、不定芽等的过程。 3.5 增殖培养 又称继代培养,离体芽苗、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细胞不断倍增的培养过程。 [LY/T 1770-2008,定义3.6] 3.6 生根培养 诱导无根离体芽苗产生根的培养过程。 [LY/T 1770-2008,定义3.7] 3.7 瓶苗炼苗 将组培苗连培养容器一起移至室外近自然环境中培养,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苗木对自然光 照和温差变化适应能力的过程。 [LY/T 1770-2008,定义3.10] 3.8 移栽 将培养容器内长到适宜高度、具备合适根数与根长的生根苗,取出种植到基质中,使苗木逐渐适应 自然条件的过程。 3.9 容器苗 在培养容器中生长且已达移栽标准的根、茎、叶俱全的完整植株。 [NY/T 2306-2013,定义3.7] 3.10 无琼脂苗 从培养容器中取出并去除(不宜水洗)基部培养基的组培生根苗。 [NY/T 2306-2013,定义3.9] 3.11 穴盘苗 移栽到穴盘中培育的组培苗。 [NY/T 2306-2013,定义3.13] 2 DB53/T 909—2019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WPM:Woody Plant Medium,木本植物培养基。 6-BA:6-Benzyl aminopurine,6-苄基腺嘌呤。 ZT:Zeatin,玉米素。 NAA:1-Naphthylacetic acid,α-萘乙酸。 IBA:Indole-3-Butytric acid,吲哚丁酸。 5 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中,培养基制作和消毒、接种操作、接种器械的清洗和消毒、接种室及培养室 管理等的方法和要求按NY/T 2306-2013执行,其中外植体的消毒及诱导、增殖、生根等环节中所涉及的 转接、切分均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5.2 生产流程 生产流程见附录A。 5.3 外植体采集 5.3.1 母株的选择 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集外植体的母株。 5.3.2 采集时间 每年5月~6月和9月~10月。 5.3.3 采集方法 采集侧芽开始萌动的半木质化枝条作为外植体,并对每个母株的外植体加标签,标明母株编号、品 种名、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 5.3.4 保存与运输 采集的外植体应当天消毒,否则需瓶插保鲜;若需长途运输 2 d~3 d,应用干净的毛巾或吸水纸 包扎。 5.4 外植体消毒 5.4.1 消毒步骤 外植体消毒按以下步骤进行: a 先剪去外植体上叶片,但保留约 1 cm 长的叶柄,之后将外植体剪成带 1 个~2 个侧芽或一个顶 芽的茎段,用 0.5%洗衣粉水清洗,之后清水漂洗干净,确保洗去表面的绒毛和粘液。 b 在超净工作台上,根据外植体清洁程度,用 2%次氯酸钠溶液(附加 0.5% tween-20)浸泡消毒 8 min~10 min,灭菌水漂洗两遍后置于接种盘。 3 DB53/T 909—2019 c 切去侧芽旁的叶柄,只保留其基部,确保不伤到侧芽。 d 0.1%氯化汞溶液(附加 0.5% tween-20)浸泡消毒 12 min~18 min,之后灭菌水漂洗三遍,置于 接种盘,晾干备用。 5.4.2 消毒液废液的处理 使用过的氯化汞溶液应按照国家有关剧毒化学药品使用的法规进行回收处理。 5.4 诱导培养 5.4.1 培养基 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WPM + 6-BA 1 mg/L + NAA 0.1 mg/L,pH5.4,蔗糖30 g/L,琼脂6 g/L。WPM 基本培养基与6-BA、NAA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参见附录B和附录C。 5.4.2 操作要求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消毒外植体的两端各切去2 mm~3 mm,竖直接入诱导培养基,诱导侧芽和顶 芽,当侧芽和顶芽萌发长到3 cm~4 cm时切下,进行增殖培养。 5.5 增殖培养 5.5.1 培养基 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WPM + ZT 1 mg/L~2 mg/L + NAA 0.01 mg/L,pH5.4,蔗糖30 g/L,琼脂6 g/L。 WPM基本培养基与ZT、NAA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参见附录B和附录C。 5.5.2 操作要求 增殖培养按下列要求操作: a 对于外植体上萌发的顶芽和侧芽,将其切下,整段或切成两段,竖直接入增殖培养基。 b 对于增殖苗,将无菌芽苗切成小段,每段带2个~4个叶片,竖直接入增殖培养基;转接周期为50 d~60 d,培养代次不宜超过30代。 5.6 生根培养 5.6.1 培养基 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WPM + IBA 0.5 mg/L~0.75 mg/L + NAA 1 mg/L~1.5 mg/L,pH 5.4,蔗糖 30 g/L,琼脂6 g/L。WPM基本培养基与IBA、NAA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参见附录B和附录C。 5.6.2 操作要求 切取生长健壮、形态正常、长1.5 cm~2 cm的带茎尖增殖苗,竖直接入生根培养基。 5.6.3 生根瓶苗质量要求 可以移栽的合格生根瓶苗应达到以下要求: a 植株生长健壮,叶形、叶色正常,具 4 片~7 片展开的叶片。 b 株高 2.5 cm~4.5 cm。 c 根系多于 5 条。 5.7 4 培养条件 DB53/T 909—2019 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2 ℃~26 ℃,光照强度为2500 lux~3000 lux,光 照时间为12 h/d。 5.8 炼苗与移栽 5.8.1 炼苗 将合格的生根无菌苗移至遮光率60%~70%的大棚内炼苗一周,避免阳光直射。 5.8.2 移栽 按下列要求进行移栽: a 栽培基质为草炭(颗粒尺寸小于 5 mm)、珍珠岩(颗粒尺寸小于 5 mm)按 6:1 的体积比混合, 基质 pH 值范围为 4~5,栽培容器为 128 目穴盘。 b 将经锻炼的无菌苗从容器中小心取出,在清水中洗去根部培养基,整株速蘸 75%百菌清可湿性粉 剂 800 倍液后,栽入浇透水的穴盘。 5.8.3 移栽后管理 按下列要求进行移栽后管理: a 刚移栽至 2 周,光照强度 5000 lux~6000 lux,湿度 60%~80%,温度 23 ℃~28 ℃,视基质中 水分蒸发情况浇水,并根据苗萎蔫情况向苗上喷洒水,保持植株新鲜。 b 第 3 周开始,逐步增加光照强度,最大光强不高于 40000 lux,湿度 60%~80%,温度 23 ℃~28 ℃,视基质中水分蒸发情况浇水。 c 第 4 周开始,每周喷施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一次和全营养素叶肥 500 倍液一次。 5.8.4 穴盘苗质量要求 合格的穴盘苗应达到以下要求: a 植株生长健壮,叶形、叶色正常,正常展开的叶片数大于 6 片。 b 株高 5.0 cm~7.0 cm。 c 根系色白有活力,将植株从穴盘脱出,基质不散, d 无病虫危害症状。 5.9 测量方法 5.9.1 无菌生根苗株高 直尺测量最上部生根处至植株顶部的高度,精确到0.1 cm。 5.9.2 穴盘苗株高 直尺测量基质表面至植株顶部的高度,精确到0.1 cm。 5.9.3 叶形、叶色、污染物、危害症状 目测评定。 5.9.4 叶片数、根数 目测计数正常叶片数和根数。 5 DB53/T 909—2019 5.10 建档 应建立生产技术档案,如外植体采集与增殖代数、繁殖材料更新与母株编号、种苗产量质量、科学 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田间病虫害调查等。外植体采集与繁殖材料更新格式可参见附录D。 6 包装、标识与运输 6.1 包装 6.1.1 组培瓶苗的包装 将组培瓶苗放在泡沫箱内,瓶与瓶之间,层与层之间相互挤紧,不留空隙,泡沫箱外再用适宜尺寸 的硬纸箱包装。 6.1.2 无琼脂苗的包装 生根组培苗去除培养基后

pdf文档 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1 页 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2 页 DB53-T 909-2019 高山杜鹃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4:16:2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