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07.060 A 47 DB52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 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The code of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2017 - 05 - 08 发布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11 - 08 实施 发 布 DB52/T 1182—2017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建站条件 .......................................................................... 2 5 观测场建设 ........................................................................ 3 6 观测场内仪器的整体布局 ............................................................ 3 7 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功能要求 ........................................................ 3 8 设备安装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采样和算法要求 ....................................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安装要求 ................................... 10 I DB52/T 1182—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大气探测技术与保障中心、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强、刘朝林、黄红、曹凯明、周枫、董立亭、徐文隆、冷宇、杨震。 II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的建站条件、观测场建设、观测场内仪器的整体布局、 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功能要求、设备安装。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或改(扩)建区域自动气象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162 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QX/T 1 Ⅱ型自动气象站 QX/T 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QX/T 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动气象站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存储和传输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 3.2 区域自动气象站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为 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的水平和能力,并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地面气象观测自 动气象站。 注:改写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区域自动气象站定义。 3.3 常规单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one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雨量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4 常规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two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1 DB52/T 1182—2017 对大气温度、雨量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5 常规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four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6 常规五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five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7 常规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six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8 中心站 center station 对若干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集中管理及资料收集的设备设施及运行的场所。 3.9 自动气象站网 automatic weather network 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电路和组网软件组成。 4 建站条件 4.1 站点选址 4.1.1 观测场应建设在平整的下垫面上,不应建设在建筑物上面。站点位置能保持长久固定,避免频 繁迁移。 4.1.2 观测场应能代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且交通便利,便于设备的维护维修,具备必要的 通信条件。 4.2 探测环境 4.2.1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探测环境标准条件按《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相关要求执行, 要保证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和满足服务需求,场地、仪器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必须得到保证, 避免建在高大建筑群、山凹、陡壁等影响资料地域代表性或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干扰的区域。 4.2.2 区域自动气象站应优先选择太阳能、风能等独立供电方式,连续供电时间不低于 20 天。当采用 公共电力供电时,所选站点应具备 220 伏交流电源供电条件,供电前端应安装稳压电源以保护设备。 4.2.3 区域自动气象站应能满足自动观测数据传输所需的通信条件。当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气象观 测数据传输时,站点建设位置的无线通讯信号强度需经专业检测,达到稳定可靠。 4.2.4 区域自动气象站附近应具有可靠的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 4 欧姆。 2 DB52/T 1182—2017 5 5.1 观测场建设 场地规划 5.1.1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场为矩形,正南北走向,门朝北。 5.1.2 开展常规单要素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应达到 3 米(南北)×2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 5.1.3 开展常规两要素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应达到 3 米(南北)×3 米(东西)或者 4 米(南北)× 2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 5.1.4 开展常规四要素、常规五要素、常规六要素的区域自动气象站,采用直立无固定拉绳风杆的, 应达到 6 米(南北)×4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采用有固定拉绳风杆的,应达到 8 米(南北) ×4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 5.1.5 在开展常规六要素基础上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称重降水、地温、辐射等观测项目的其它气 象要素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在满足 5.1.2、5.1.3、5.1.4 的基础上,根据增加要素所需面积进行扩 展。 5.2 标识 观测场的基本信息应含站名、经纬度(精确到秒,观测场基点)、拔海高度(精确到 0.1 米,观 测场基点)、南北向、建站时间和归口单位等,相关信息标识应在观测场显著位置固定标注。 5.3 场地保护 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四周设置采用白色哑光材料的围栏,围栏间距不大于20厘米。观测场地 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或自然下垫面,草高不能超过20 厘米。 6 观测场内仪器的整体布局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应遵从各仪器之间不干扰、互不影响、便于观测、便于维护操作的原则。 具体要求(参见附录A): a)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 b) 各仪器设施宜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大于 1 米,南北间隔不大于 1 米,仪器(除风杆、能见度外)距围栏不大于 1 米; c) 场内所有仪器的开门方向朝北。 7 7.1 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功能要求 设备技术性能要求 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应符合QX/T 1、QX/T 61和《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 版)》的要求。 7.2 采集控制系统 区域自动气象站采集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采集和预处理、智能存储管理、自动上传数据、设置数据 上传时间间隔、遗漏资料补登、时钟校准、提供完备的功能协议。 7.3 采样和算法要求 3 DB52/T 1182—2017 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传输能支持统一版中心站软件,提供相关通信模块和底层控件的相关技 术支持,数据1分钟内能够到用户端桌面,区域自动气象站采样和算法要求(参见附录B)。 7.4 中心站功能 7.4.1 组网与通讯 组网与通讯应具有如下功能:区域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通过通讯系统建立双向联系,实现区域自动 气象站组网功能;中心站对所有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统一管理;设置、查询各站的基础信息与设备运行 状态信息。 数据通信与数据处理能支持分离部署,后期能够实时生成和上传符合国家气象局规范要求的BUFR 文件,能够提供气象数据检索以及通信状态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信息,能够将气象数据实时同步到气 象局

pdf文档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贵州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贵州省 第 1 页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贵州省 第 2 页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贵州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5:44:2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