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05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681—2017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ultivation of Auricularia auricular 2017 - 10 - 24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24 实施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1681—2017 * 2017 年 11 月第一版 2017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681—2017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出耳场所 .......................................................................... 1 5 栽培材料要求 ...................................................................... 2 6 工艺流程 .......................................................................... 2 7 菌袋制作 .......................................................................... 2 8 菌丝培养期管理 .................................................................... 3 9 刺孔与排场 ........................................................................ 4 10 出耳期管理 ....................................................................... 4 11 病虫害综合防治 ................................................................... 5 12 干制 ............................................................................. 6 13 产品质量 ......................................................................... 6 14 包装、储存和运输 ................................................................. 6 I DB35/T 1681—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玉姬、巫仁高、肖淑霞、谢福泉、黄志龙、王爱仙、刘福阳、陈仁财、陈炳 智、施乐乐。 II DB35/T 1681—2017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出耳场所、栽培材料要求、工艺流程、菌袋制作、菌丝培 养期管理、刺孔与排场、出耳期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干制、产品质量、包装、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自然季节条件下露地代料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192-2008 黑木耳 GB 7096-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GB 19169-2003 黑木耳菌种 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5010-2016 无公害食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种性 varietal character 食用菌的品种特性,一般包括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 [GB/T 12728-2006,定义2.5.4] 3.2 刺孔 holing 在走满菌的黑木耳菌袋表面刺以一定孔径和深度细孔的操作。 3.3 流耳 rotting fruit body 因高温、高湿、病菌侵染或虫害导致黑木耳肉质破坏、糜烂、胶质溢出、失去商品价值的现象。 4 出耳场所 出耳场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和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电源方便的地块,并符合 NY/T 5010-2016 规定的要求。 1 DB35/T 1681—2017 5 栽培材料要求 5.1 原辅材料 5.1.1 主料 木屑、菌草、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等,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选用不含芳香油类抑菌物质的阔叶树杂木屑,使用前 1~2 个月粉碎,颗粒大小 0.2 cm~0.8 cm; b) 菌草、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应选择新鲜、干燥、无结块、无虫、无霉变、无异味,颗粒大 小在 0.5 cm 以内。 5.1.2 辅料 麸皮、轻质碳酸钙、生石灰等,麸皮要求新鲜、无虫、无霉变、无异味、无结块。 5.2 生产用水 可选用自来水或符合NY/T 5010-2016规定要求的山泉水、地下水等。 5.3 栽培袋与套袋 栽培袋与套袋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栽培袋宜采用折径 15.00 cm×55.00 cm 的聚乙烯塑料袋,厚度 0.04 mm~0.05 mm; b) 套袋采用折径 18.00 cm×(58.00 cm~65.00 cm)的聚乙烯塑料袋,厚度 0.01 mm。 6 工艺流程 备料→配料→预湿→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翻堆→刺孔→排场→出耳管理 →采收。 7 菌袋制作 7.1 制袋时期 闽西、北区域:7月中下旬至8月底制袋。闽东、南区域:8月中旬至9月底制袋。海拔在500 m以上 或具备降温设施的可提前10 d~15 d制袋。 7.2 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7.2.1 杂木屑 78.5%、麸皮 12%、棉籽壳 8%、轻质碳酸钙 1.0%、生石灰 0.5%。 7.2.2 杂木屑 30%、菌草或玉米芯 22%、甘蔗渣 22%、棉籽壳 12.5%、麸皮 12%、轻质碳酸钙 1%、生石 灰 0.5%。 7.3 拌料 按栽培基质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棉籽壳、玉米芯应提前8 h~12 h预湿;拌料时先干搅 拌均匀后,再加水湿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随后堆闷0.5 h,再搅拌一次;栽培基质含水量控制在52%~ 55%为宜。 2 DB35/T 1681—2017 7.4 装袋 采用装袋机装袋,拌好的料要在5 h内装完;装袋时松紧适度,装料长度约40 cm,单袋湿重应控制 在1.35 kg~1.5 kg,袋口料面需平整压实,清除袋口料渣并扎绳或卡扣扎紧。 7.5 灭菌 装袋结束后要尽快进行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温度达到100 ℃后,保持12 h~14 h。 7.6 冷却 灭菌结束后,经自然降温,料袋温度降到60 ℃~70 ℃时出锅,将料袋搬入经清洁、消毒处理过的 场地进行冷却,料袋温度降至28 ℃以下接种。 7.7 接种与套袋 7.7.1 应选用种性稳定、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适应福建省气候条件的黑木耳品种。栽培种质 量应符合 GB 19169-2003 规定的要求。接种前菌种袋(瓶)表面需消毒处理。 7.7.2 接种要求: a) 采用净化室接种,接种前需开启空气净化设备、臭氧发生器对接种室消毒 1 h,接种前 30 min 关闭臭氧发生器; b) 采用接种箱接种,应选择晴天、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接种,接种前将接种工具用 75%酒精消毒; 料袋、菌种、接种工具装箱后用气雾消毒剂 4 g/m³~6 g/m³熏蒸消毒 30 min。 c) 接种时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接种,先在料袋上打穴,每袋打 3 穴,每穴深 1.5 cm~2.0 cm、穴 孔径 2.0 cm,菌种尽量成块快速接入穴中,填满穴口,每 0.5 kg 菌种接 20 袋左右,接种后 及时套袋。 d) 接种完毕应及时清理并消毒接种室与接种箱。 8 菌丝培养期管理 8.1 培养场所 室内或室外避雨荫棚培养。培养场所及周边环境应提前进行清洁、杀虫、消毒处理;菌袋堆放前2 d 在培养场所地面及周围撒生石灰。 8.2 菌袋摆放 菌袋按单墙式堆叠摆放,堆高不超过8层,行距40 cm~50 cm,过道朝门、窗或者通风口。 8.3 翻堆 接种口菌丝生长直径达6 cm~8 cm时进行翻堆,翻堆时应轻拿轻放,移出杂菌污染的菌袋并及时进 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翻堆后菌袋按“井”字型摆放,上下层菌袋错开接种口,层高不超过6层,行距40 cm~ 50 cm,行向朝门、窗或者通风口。 8.4 8.4.1 8.4.2 培养环境调控 菌丝培养初期,室内温度控制在 25 ℃~28 ℃;翻堆后室内温度控制在 23 ℃~25 ℃。 培养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70%以下,湿度过高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3 DB35/T 1681—2017 8.4.3 培养过程中要保持培养场所空气流通、新鲜。白天关闭门窗,阻止室外热空气进入,早、晚打 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 8.4.4 菌丝培养阶段,应保持黑暗的培养环境,避免阳光直射。 8.4.5 接种穴之间的菌丝生长至相连接后即可脱去套袋,继续进行培养管理。满袋后继续培养 5 d~ 7 d 后即可进行刺孔。 9 刺孔与排场 9.1 刺孔 选择晴天(早晨或晚上凉

pdf文档 DB35-T 1681-2017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681-2017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681-2017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681-2017 黑木耳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3:04:1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