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B 31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13/T 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2018 - 03 - 13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4 - 13 实施 发 布 DB13/T 265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于丽辰、李立涛、焦蕊、许长新、郝宝锋、贺丽敏、乔广玉、张林林、刘金利。 I DB13/T 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苹果种植区因乱跗线螨引起的套袋果实黑点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 套袋苹果果实萼洼处表皮由乱跗线螨危害形成的圆形病斑,病斑大小1 mm~6 mm或更大、深1 mm~ 3 mm,颜色多为黑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部分病斑中央稍凹陷,并伴有龟裂或白色粉末。 注: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症状参见附录A。 3.2 乱跗线螨 一种微小的螨类,隶属蜱螨亚纲(Acari)真螨总目(Acariformes)跗线螨科(Tarsonemidae) 跗线螨属(Tarsonemus),侵入果袋内,引起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 注:乱跗线螨形态特征参见附录B。 4 防治原则 4.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根据苹果萼洼黑点病发生危害规律(参见附录C),应以驱避害虫为防治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等措施,通过控制乱跗线螨,实现对苹果萼洼黑点病的安全、有效控制。 4.2 合理使用杀螨剂 推荐的杀螨剂应是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1 DB13/T 2657—2018 5 防治措施 5.1 套袋前喷药防治 5.1.1 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每百叶为2头。套袋前,进行害螨种群密度调查,若虫口密度达到每百叶2头时,进行化 学防治。 5.1.2 喷施忌避剂--矿物油 单独使用200倍99 %矿物油乳剂或400倍~500倍99 %矿物油乳剂与一种生态相容性杀螨剂(参见附 录D)混配,对全树进行喷雾。应使混配药液混合均匀,并使幼果、枝叶和树干均匀着药。 5.2 矿物油处理果袋 套袋前,应先将整捆果袋的袋口和袋子周边用100倍液99 %矿物油乳剂浸泡,控净水分后进行套袋。 5.3 套袋后防治 根据防治指标,单独使用200倍99 %矿物油乳剂或400倍~500倍99 %矿物油乳剂与一种生态相容性 杀螨剂混配,对全树进行喷雾。施药间隔20天~30天,每生长季用药2次~3次。杀螨剂种类应轮换使 用。 5.4 释放捕食螨 一般于5月~6月间释放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等天敌捕食螨,根据苹果树树 体的大小,每棵树释放500头~2500头捕食螨。释放时,剪开包装袋口并套上防雨袋,用图钉钉在树干 下部背阴处,包装袋应尽量紧贴在树干上,以利于捕食螨扩散上树。注意释放前应与农药防治间隔5 天以上,释放后15 d以内不能喷施杀螨、杀虫剂,可以喷施杀菌剂。 2 DB13/T 2657—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症状 果实萼洼处表面散生许多圆形病斑,病斑大小大多在1 mm ~6 mm、深1 mm ~3 mm,颜色多为黑褐 色、灰褐色或黄褐色,部分病斑中央稍凹陷,并伴有龟裂或白色粉末。单个果实病斑数从几个至几十 个。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产生许多针尖大的小黑点,逐渐扩展至绿豆粒大。重者除萼洼部位外, 在果实胴部、肩部也有发生。病斑只在果皮表面,病斑部位果皮较硬,果肉变褐坏死,无苦味,不引 起果肉溃烂,贮藏期不扩大蔓延。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对果实内在品质没有影响,但对外观质量和售 价影响很大。 3 DB13/T 2657—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乱跗线螨形态特征 乱跗线螨(Tarsonemus confusus Ewing)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螨、静止期(静息期)和成螨4个 阶段。乱跗线螨的卵呈卵圆形、半透明;幼螨3对足,乳白色;静息期,乳白色。成螨初期乳白色,后 变棕红色;雄螨体长156 µm,体宽96 µm,颚体栗形,躯体卵形,有足4对。雄螨躯体末端有略呈心形 的较大的生殖乳突。Ⅲ跗节的爪正常,Ⅳ足长度正常。前顶毛Ⅵ与颚体约等长,足Ⅳ跗节爪粗短,仅 是胫跗节一半长,前中表皮内突分为3段,前段与表皮内突ap1连接,后段与表皮内突ap2后端连线水平, 且后延伸一小段,后中表皮突前端分别与表皮内突ap4、ap3连接,基节毛3 a、3 b和胫Ⅳ转节毛三者约 等长。雌螨体长208 µm,体宽128 µm,前足体有圆球形的感觉器一对,称为假气门。雌螨Ⅳ足变形极 细,末端有长毛二条,Ⅳ足基节外由三节构成。颚体长形,须肢圆筒形且突出。Ⅰ 足强度正常。雌Ⅲ 跗节的爪正常,横表皮内突有两个倒U形,双凹,靠近前表皮内突后端两侧,主气管干扩大,前中表皮 内突结节在ap1和ap2连接水平之间,后中表皮内突前端分叉,与ap4连接。基节毛3 a、3 b约等长。后 半体背毛h短于额e、f毛。 4 DB13/T 2657—2018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乱跗线螨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 C.1 乱跗线螨生物学特性 在25℃恒温条件下,乱跗线螨的卵期、幼螨期、静止期和产卵前期平均分别为2.5 d、1.1 d、1.2 d和1.7 d,雌成螨平均寿命为23 d,平均产卵量为72.5头。乱跗线螨具有明显的趋暗性。套袋前,该 螨游走于枝干、叶片、嫩枝等部位,套袋后钻入袋内,隐蔽在苹果萼洼处,为害萼洼周围,产生小黑 点。矿物油对乱跗线螨有很好的驱避作用,矿物油处理果袋后,可有效阻止乱跗线螨钻入果袋危害。 C.2 乱跗线螨田间发生规律 乱跗线螨以成虫形态在地下腐殖质内越冬,第二年出蛰后,沿树干上树扩散。6月上中旬,开始出 现在套袋苹果的萼洼处,7月中旬数量增加,8月到9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期,9月底摘袋后种群数量迅 速下降,仅有少量残留螨。在整个果园为均匀分布,在苹果树上的垂直分布特点是下部居多,中部次 之,上部最少。 5 DB13/T 2657—2018 CC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生态相容性杀螨剂目录及兼治病虫害种类 生态相容性杀螨剂目录及兼治病虫害种类见表D.1。 表D.1 生态相容性杀螨剂目录及兼治病虫害种类 通用名 矿物油 石硫合剂 剂型及含量 施用剂量 100倍(休眠期) 99 %乳油 200倍~400倍(生长期) 自制母液或45 %晶体、 29 %水剂 防治对象 休眠期病虫害、害螨, 兼治潜叶蛾、蚜虫、白 喷雾 粉病 3~5波美度 休眠期病虫害 喷雾 螺螨酯 24 %悬浮剂 5000倍~6000倍 害螨 喷雾 联苯肼酯 43 %悬浮剂 1500倍~2500倍 害螨 喷雾 氟虫脲 5 %可分散液剂 650倍~1000倍 鳞翅目幼虫、害螨 喷雾 阿维菌素 1.8 %乳油 2000倍~4000倍 害螨 喷雾 苦参碱 0.3 %水剂 800倍~1000倍 害螨、真菌 喷雾 哒螨酮 20 %可湿性粉剂 2000倍~3000倍 害螨 喷雾 吡螨胺 10 %可湿性粉剂 2000倍~3000倍 害螨 喷雾 溴螨酯 50 %乳油 1500倍~2000倍 害螨 喷雾 唑螨酯 5 %悬浮剂 2000倍~3000倍 害螨 喷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施药方法

pdf文档 DB13-T 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2657-2018 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3:25:4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