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DB35 ICS 65.020 B 16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in pests control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2017 - 10 - 24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24 实施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35/T 1685—2017 2017 年 11 月第一版 * 2017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685-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尤溪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 检疫站、龙岩市新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祖仁、何学友、张龙华、郑宏、陈碧华、蔡守平、陈红梅、林家捷、张春兰、 张登强 Ⅰ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竹主要害虫长鞘卷叶甲、竹织叶野螟、竹叶扁蚜、绿竹链蚧、密竹链蚧、居竹伪角 蚜、长足大竹象、大竹笋象、黑竹缘蝽综合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生物学特性、监测调查、发生(危 害)程度分级与成灾标准界定、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调查和农药安全使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竹栽培管理中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5/T 1086-2010 林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安全规范 《农药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7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虫口密度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每单位害虫的数量,一般用单位面积或每一植株(枝)上害虫的数量来计算,常用于害虫防治和统 计工作。 3.2 有虫笋率 percentage of insect-infected bamboo shoot 有虫笋数占调查总笋数的百分率。 3.3 安全间隔期 safety interval 绿竹林中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绿竹笋采挖安全食用所需要间隔 的最少天数。即自绿竹喷药后到该农药残留量降到绿竹笋安全食用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的时间(天)。 3.4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 stage 害虫在整个生育期中对防治措施最敏感或绿竹及笋易受危害的时期,此时进行防治可有效降低害虫 危害造成的损失。 4 生物学特性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 5 虫情监测调查 5.1 踏查 1 DB35/T 1685-2017 在监测范围内,根据设定的路线进行调查,观察绿竹及笋生长和受害情况。 5.2 详查 5.2.1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株调查。将调查结果根据不同害虫虫口密度的统计单位填入附 录 B 虫情监测调查表相应栏目。每种害虫填一张调查表。 5.2.2 叶部害虫调查 30 株,在样株中、下部的东、南、西、北方向,各选取一枝带有 13~15 片竹叶 的样枝,调查样枝的活虫口数,统计其虫口密度(头/枝)。 5.2.3 枝干害虫(蚧虫、蚜虫)调查 10 株,在距地面高 1.5 m 左右竹干段随机选取 4 节有虫竹节,按东、 2 南、西、北 4 个方位交错开各选取一个 4 cm×3 cm 小样方,查清样方内活虫数,统计虫口密度(头/10 cm )。 5.2.4 竹笋害虫调查 30 颗样笋,直接检查笋受害情况,统计有虫笋率。有虫笋率计算方式见公式(1)。 有虫笋率(%) 有虫笋数  100% ............................ (1) 调查总笋数 6 发生(危害)程度与成灾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分级标准见附录C。未防治或经防治后发生(危害) 程度达到中度以上的为成灾。 7 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措施见附录D。 8 防治效果调查 2 参照虫情监测调查方法,调查防治前后及未防治对照区害虫数(头/枝、头/10 cm 、有虫笋率), 将调查结果根据不同害虫虫口密度的统计单位填入附录E防治效果调查表相应栏目。以校正后的虫口减 退率作为防治效果指标。虫口减退率计算方式见公式(2)。对照区虫口密度单位与防治区害虫相同, 每张调查表填一种害虫。化学防治前后调查间隔时间一般为15 d~20 d,生物、营林、物理防治前后调 查间隔时间适当延长,具体视虫口减退情况而定。防治效果计算公式见公式(3)。 虫口减退率(%) 防治效果(%) 防治前虫口数量 - 防治后虫口数量  100% ................. (2) 防治前虫口数量 防治虫口减退率 - 对照虫口减退率  100% .................. (3) 1 - 对照虫口减退率 9 农药安全使用要求 9.1 按《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677 号)、DB35/T 1086-2010 执行。 9.2 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和降低农药用量,并掌握好安全间隔期和 防治适期。施药时能用注射防治的,一般不用化学药剂喷雾和烟雾剂熏杀防治,防止化学农药污染 9.3 7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绿竹发笋盛期,若有采挖食用笋,要慎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药使用安全 间隔期参照所用农药标签的规定。 2 AA DB35/T 1685-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绿竹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见表A.1。 表A.1 绿竹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 害虫名称 生物学特性 以幼虫、成虫取食绿竹叶片危害,成虫危害尤甚。以成虫集中在立竹中下部枝条的 半枯黄卷叶内越冬,少量成虫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卷叶内越冬。 长鞘卷叶甲 在闽西北一年发生 1 代,4 月中旬出现初孵幼虫,老熟幼虫 5 月中旬开始化蛹,7 Leptispa longipennis 月上旬后为成虫危害猖獗期。越冬雌虫寿命 330 d~408 d,雄虫寿命 316 d~400 d。 (Gestro) 成虫食叶量大,危害时间长,具有假死性,负趋光性。 鞘 翅 目 铁 甲 科 幼虫与成虫在绿竹中均呈聚集型分布。各虫态在绿竹上的垂直分布的主要位置为: Hispidae 卵在竹高 7 m~8 m 处,幼虫在竹高 5 m~6 m 处,蛹在竹高 4 m~5 m 处,成虫在竹高 2 m~6 m 处。 幼虫吐丝缀新叶成苞,藏匿于苞内取食危害,以幼虫在卷苞中或以老熟幼虫在土茧 竹织叶野螟 中越冬。 Algedonia coclesalis 在闽中一年发生 2 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初孵化幼虫取食绿竹叶表皮,2 龄后吐丝 叶 部 害 虫 Walker 卷叶躲在其中取食,并形成虫苞。5 月下旬、6 月上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7 月中旬老 熟幼虫开始入土结茧。8 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11 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在土茧 鳞 翅 目 螟 蛾 科 中越冬。 Pyralidae 幼虫共 6 龄,有转苞危害习性。成虫羽化后寻找板栗、栎树等蜜源植物补充营养, 有趋光性。 竹叶扁蚜 主要发生在平地与低海拔山区。寄主植物为绿竹、麻竹、刺竹等各类竹叶,成虫与 若虫常成群栖息于竹叶背面吸食汁液。 Astegopteryx 该蚜发生与气候有关,个别年份危害严重。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高温 bambusifoliae 不利于该蚜发生发展,全年有 3~4 个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 5 月下旬、6 月中旬、 Takahashi 7 月上旬和 9 月上旬。 半翅目扁蚜科 Hormaphidida 3 DB35/T 1685-2017 表A.1 (续) 害虫名称 生物学特性 以若虫、成虫刺吸竹干汁液危害,以卵和 1 龄若虫在绿竹竹干越冬。 在闽中一年发生 2 代,翌年 3 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取食。第 1 代若虫 5 月下旬开始 孵化,6 月中旬为高峰期;第 1 代雄成虫羽化始见于 8 月上旬,8 月中旬为高峰期。第 1 代雌成虫 8 月上旬形成,8 月中旬为高峰期并开始孕卵和产卵。第 2 代若虫 9 月上旬 绿竹链蚧 开始孵化,11 月下旬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翌年 3 月中旬为孵化高峰期。第 2 代成虫于 Bambusaspis notabile 翌年 5 月上旬开始羽化, 5 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雌成虫 6 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初 (Russell) 孵若虫爬行速度较快,寻找竹干适宜寄生位置,终生固定取食。 半 翅 目 链 蚧 科 绿竹链蚧在阴湿竹林比干燥竹林发育要晚 3 d~7 d,坡地干燥环境各虫态自然死 Asterolecaniidae 亡率均高于洼地阴湿环境,但阴湿环境被寄生蜂寄生的比例较高。 以若虫、成虫刺吸竹干、枝叶或初长笋汁液危害,以大量的 1 龄若虫和少部分卵在 绿竹竹干、枝条和叶片上越冬。 在闽中一年发生 1 代,翌年 3 月上旬 1 龄若虫恢复取食。3 月中旬 1 龄若虫发育成 2 龄若虫,3 月下旬 2 龄若虫出现雌雄性别分化,4 月下旬为分化高峰。雌成虫翌年 3 密竹链蚧 枝 秆 害 虫 月下旬开始出现,5 月中旬为高峰期。4 月中旬雌成虫开始产卵,5 月下旬为产卵高峰 Bambusaspis miliaris 期;若虫 5 月中旬开始孵化,6 月下旬为孵化高峰期。11 月下旬各虫态进入越冬。产卵、 (Boisduval) 孵化高峰期分别在 5 月下旬和 6 月下旬, 这与该蚧危害毛竹的发生期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半 翅 目 链 蚧 科 Asterolecaniidae 该蚧喜阴湿环境。环境和林内卫生差、3 年生以上竹发生较重。林分过密,有利 于该虫种群发展。在绿竹林中该蚧呈聚集分布。 以孤雌蚜和若蚜群集在嫩枝和茎干表面刺吸汁液危害,以无翅孤殖蚜和若蚜在竹干 及竹丛下方土表处越冬。 居竹伪角蚜 在福建一年发生 10~11 代,世代交替,若蚜共 4 龄。该蚜主要随着气温的升高,翌 Pseudoregma 年年初开始活动量增加,开始繁殖若蚜。土表处的虫体开始陆续向上爬行。当竹枝、竹 bambusicola 笋开始萌发时,居竹伪角蚜就开始迁移至嫩芽上为害,并大量繁殖,5 月至 6 月若虫大 量迁移、扩散至嫩梢或新笋危害。全年有 2~3 个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 6 月中旬、7 Takahashi 月上旬、9

pdf文档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685-2017 绿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52:1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