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202.20 B 31 备案号:55973-2017 海 南 DB46 省 地 方 标 准 DB46/T 427—2017 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2017-09-05 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12-05 实施 发 布 DB46/T 427—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大学、海南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咏梅、李鹏、王萌、马叶、柳志强。 2 DB46/T 427—2017 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豇豆(Vigna unguiculata)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主要病害及其发生条件、主要害 虫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特征、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药剂防治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豇豆病虫害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3416.1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T 23416.7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 第7部分:豇豆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3416.1-2009所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GB/T 23416.1-2009 中的部分术语定义。 3.1 农业防治 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使其免遭生物及非生物危害的方法[GB/T 23416.1 -2009 3.1]。 3.2 物理防治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对某些物理因素的反应规律,利用物理措施、器械设备及现代化工具等干扰、减轻、避 免或防治蔬菜病虫害的方法[GB/T 23416.1-2009 3.2]。 3.3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天然的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防治病虫害的方法[GB/T 23416.1-2009 3.3]。 3.4 化学防治 3 DB46/T 427—2017 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GB/T 23416.1-2009 3.4]。 3.5 安全间隔期 从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至收获允许的间隔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日期[GB/T 23416.1-2009 3.8]。 3.6 生物源农药 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物或由生物体中提取的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农药或调节植物生长的制剂[GB/T 23416.1-2009 3.9]。 3.7 微生物源农药 利用微生物活体及代谢产物制备的防治有害生物的药剂[GB/T 23416.1-2009 3.10]。 3.8 植物源农药 天然植物中提取制备的农药[GB/T 23416.1-2009 3.11]。 4 主要病害及发生条件 主要病害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 5 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特征 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特征见附录B。 6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考虑豇豆的栽培环境、影响豇豆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 素以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因地制宜有选择和协调地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将病虫害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7 农业防治 7.1 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GB/T 23416.7-2009 5.3]。 7.2 宜与非豆科作物进行 2 年轮作或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套种、连作。 7.3 精细整地,可选择生石灰消毒土壤。 4 DB46/T 427—2017 7.4 高垄栽培,合理密植,及时进行植株调整。 7.5 平衡施肥,重施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 7.6 科学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清沟。 7.7 病株与健康植株分开管理,防止人为传染病害。 7.8 在枯萎病病穴及四周撤生石灰消毒。 7.9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7.10 采收后及时清洁田园。 8 生物防治 使用微生物源农药及植物源农药,保护利用天敌等生物防治病虫害。 9 物理防治 9.1 温汤浸种:播种前用 55 ℃温水降温到 30 ℃温水浸种,捞出播种[GB/T 23416.7-2009 6.1]。 9.2 推荐畦面覆盖银灰色薄膜,有条件可选用绿色防虫网覆盖栽培,防治蚜虫、潜叶蝇、蓟马等害虫。 9.3 色板诱杀:挂黄板、蓝板混配诱杀斑潜蝇、蓟马等害虫,每公顷 450-600 张,挂于棚架的中上部。 9.4 灯光诱杀:采用黑光灯等诱杀豆野螟等鳞翅目害虫。 9.5 糖醋酒液诱杀:可在豇豆田四周距地面 1 m~1.5 m 挂细口瓶,每公顷 600-750 个,糖:酒:醋:水的比 例为 3:1:3:80,加入敌敌畏等杀虫剂,定期收回,重新放置。 10 化学防治 按照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农药的原则,按NY/T 1276的规定安全使用农药,按GB/T 8321 (所有部分)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参考GB/T 23416.1、GB/T 23416.7的原则,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注意农药 轮换使用。严禁使用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的农药名录中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详 见附录C。 11 药剂防治 推荐使用药剂见附录D。 5 DB46/T 427—20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海南豇豆主要病害及发生条件 表 A.1 海南豇豆主要病害及发生条件 病害名称/病原 白粉病 Sphacerotheca fuliginea 锈病 Uromyces vignae Barclay 病毒病 CABMV,BICMV,CMV,BBMV 煤霉病 Pseudocercospora cruenta(Sacc.) 轮纹病 Cercospora vignicola(kaw.)Goto 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Tracheiphl ium 发病时间 症状 发病条件 发病原因 栽植过密,肥水不当,绑蔓 不及时,造成通风透光不良, 过于荫蔽。 全生育期均 可发病。 叶片被害,初为褪绿斑块,后生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幼叶感病后常 出现邹缩、扭曲,缓慢。 透气性不好有利于诱 发白粉病大发生。 生长中后期 发病严重。 发病初期,在叶片散生或聚生苍白色小凸起,叶背面更明显,后变黄褐色,隆起时 呈小脓疱状,扩大后病斑上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发病后期叶片,特别是叶 柄和茎上长出暗褐色椭圆形凸起的较大病斑。表皮破裂,露出黑色粉质粒点。 最适温度为日均气温 25 ℃,多阴雨高湿度 发病严重。 氮肥施用过多,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及种植过密、田间 郁闭的田块病情较重。 豇豆病毒病病原种类较多,症状较复杂,主要症状有叶片脉间褪绿,叶变厚、变脆, 生长期均可 叶缘下卷。植株矮化或生长衰弱,叶片斑驳、变形,皱缩,节间短。有的叶片表现 侵染、发病。 黄化或斑驳。 引种不规范,检疫不 到位,造成病毒病的 远距离传播。 多数豇豆病毒可通过蚜虫等 昆虫传播。 生长中后期 发病严重。 又称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及荚,染病后叶片干枯脱落。植株叶片自下而上 逐渐发病,叶两面初生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 1cm~2cm 近圆形或多角形褐色病 斑,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黑色霉层,尤以叶片背面明显,严重 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引起早期落叶,仅留顶端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减少。 在栽培上播种过密, 发病较重。 冬季阴雨、潮湿是病情严重 的主要因素。 开花结荚后 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茎及荚果。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褐斑,斑面具明 显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但量少而稀疏。茎部初生浓褐色不规则 形条斑,后绕茎扩展,致病部以上茎枯死。豆荚上病斑紫褐色,具轮纹,病斑数量 多时荚呈赤褐色。多在开花结荚后发生。 植株生长衰弱、缺肥, 高温高湿环境,产生分生孢 易诱发本病。 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 开花期开始 显症,结荚 盛期严重。 又称黄叶病,发病植株下部叶片先变黄,后逐渐向上扩展,病叶叶脉变黑,靠近叶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 脉的叶肉组织变黄,导致叶片干枯或脱落,全株枯萎。植株受害初期仅见地上部叶 的侵染蔓延,遇多雨, 片萎蔫,早晚可恢复,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剖视 病害易流行。 病株茎部和根部,内部维管束变红褐色至黑褐色,严重时外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 连作地、低洼潮湿地,或大 水漫灌,或植地受涝,往往 发病严重。 6 DB46/T 427—201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海南豇豆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及为害特征 表 B.1 海南豇豆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及为害特征 害虫名称/学名 卵 普通大蓟马 Megalurothrips 长椭圆形,淡 usitatus(Bagna 黄色。 ll) 若(幼)虫 成虫 为害特征 一龄若虫:白色透 雌虫体褐色。触角 8 节,第 3、4 节端部收缩为颈状,各具一长叉状 为害幼苗,造成叶片卷曲,生长点被害,影 明; 感觉锥。前翅前脉鬃 11~14 根,等距离排列,前脉端鬃 2 根,后脉 响植株生长;为害豇豆花和果实,以锉吸式 二龄若虫:淡黄色; 鬃 11~14 根。第 8 节背板后缘梳不完整,仅两侧有,中间缺如。雄 口器锉破植物组织表皮,造成黑头、黑尾, 三龄若虫:深黄色, 虫外形与雌虫相似,但体较细小,体色较淡,胸足有时呈黄色或浅 严重影响豇豆品质。隐蔽性强,被害后花朵 共 3 个龄期。 褐色。腹部无腹腺域。第 9 节背板两侧具 1 对粗壮的矛状鬃。 呈凹陷状。 体形微小,体长约 1.3 mm~1.6 mm,翅长约 1.8 mm~2.1 mm。头部 海南俗称“地图虫” ,在叶片上为害取食叶 的额黄色,内、外顶鬃均着生于黄色区域。中胸盾片覆灰白粉被, 肉后形成潜道,潜道通常白色,带有湿黑或 呈灰黑色、无光泽;小盾片除基侧缘黑色外,余黄色;中侧片大部 干褐区域,典型的蛇形,盘绕紧密,形状不规 黄色,仅于前下角处具黑褐至黑色小斑。翅中室小,M3+4 脉末段的长 则。当幼虫成熟时,潜道加宽。其取食伤口 度为次末段的 3~4 倍。雄外生殖器阳茎与美洲斑潜蝇近似,但端阳 为白色斑点,容易被肉眼所观察。产卵伤口 体中间偏端部的缢缩更明显,柄部较长,约与其后部长度相当。

pdf文档 DB46-T 427-2017 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海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6-T 427-2017 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海南省 第 1 页 DB46-T 427-2017 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海南省 第 2 页 DB46-T 427-2017 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海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9:58:0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