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书 书 书犐犆犛 77 . 100 犎 11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7 /G28 /G29 /G2A 犌犅 / 犜 24583 . 7 — 2019 /G21 /G22 GB / T24583.7 — 2009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2C /G2D /G2E /G2F /G30 犞犪狀犪犱犻狌犿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 犇犲狋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狅犳狅狓狔犵犲狀犮狅狀狋犲狀狋 — 犐狀犳狉犪狉犲犱犪犫狊狅狉狆狋犻狅狀犿犲狋犺狅犱 2019  06  04 /G31 /G32 2020  05  01 /G33 /G34 /G27 /G28 /G2B /G2C /G2D /G2E /G2F /G30 /G31 /G32 /G21 /G27 /G27 /G28 /G29 /G2A /G33 /G2F /G30 /G34 /G35 /G36 /G31 /G32书 书 书前    言    GB / T24583 钒氮合金的分析方法共分为 8 个部分 : ——— GB / T24583.1   钒氮合金   钒含量的测定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 ——— GB / T24583.2   钒氮合金   氮含量的测定   惰性气体熔融热导法 ; ——— GB / T24583.3   钒氮合金   氮含量的测定   蒸馏  中和滴定法 ; ——— GB / T24583.4   钒氮合金   碳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 ——— GB / T24583.5   钒氮合金   磷含量的测定   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 GB / T24583.6   钒氮合金   硫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 ——— GB / T24583.7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 ——— GB / T24583.8   钒氮合金   硅 、 锰 、 磷 、 铝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本部分为 GB / T24583 的第 7 部分 。 本部分按照 GB / T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部分代替 GB / T24583.7 — 2009 《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 本部分与 GB / T24583.7 — 2009 相比 ,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 测定范围由 0.10% ~ 2.00% 修改为 0.10% ~ 4.00% ( 见第 1 章 , 2009 年版的第 1 章 ); ——— 修改了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见第 2 章 , 2009 年版的第 2 章 ); ——— 石墨坩埚由高温石墨坩埚修改为适合仪器的高纯石墨坩埚 ( 见 4.12 , 2009 年版的 4.9 ); ——— 载气增加了氩气 ( 见 4.10 , 2009 年版的 4.7 ); ——— 修改了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 ( 见第 6 章 , 2009 年版的第 6 章 ); ——— 修改了试料量 ( 见 7.2 , 2009 年版的 7.1 ); ——— 修改了测定用助熔剂 ( 见 7.6.1 , 2009 年版的 7.6 ); ——— 修改了 “ 分析结果的表示 ”( 见第 8 章 , 2009 年版的第 8 章 ); ——— 用实验室间精密度共同试验数据统计的重复性限 狉 和再现性限 犚 代替了允许差 ( 见第 9 章 , 2009 年版的第 9 章 )。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 本部分由全国生铁和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 / TC318 ) 归口 。 本部分起草单位 :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 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 杨新能 、 钟华 、 周开著 、 耿立唐 、 冯宗平 、 仲利 、 李兰杰 、 罗平 、 李小青 、 章伟 、 成勇 、 但娟 、 王钊军 、 羊绍松 、 卢春生 。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 GB / T24583.7 — 2009 。 Ⅰ 犌犅 / 犜 24583 . 7 — 2019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红外线吸收法 警示 ——— 使用本部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 。 本部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 题 。 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 , 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 1   范围 GB / T24583 的本部分规定了红外线吸收法测定钒氮合金中的氧含量 。 本部分适用于钒氮合金中氧含量的测定 。 测定范围 ( 质量分数 ): 0.10% ~ 4.00%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 (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适用于本文件 。 GB / T6379.1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 正确度与精密度 )   第 1 部分 : 总则与定义 GB / T6379.2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 正确度与精密度 )   第 2 部分 : 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 GB / 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 T20567   钒氮合金 3   原理 试料置于氦气流的石墨坩埚中 , 在脉冲加热炉中高温熔融 , 氧生成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气体由载气 流载至红外线检测器中 , 根据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红外光的特性 , 可测得氧的含量 。 4   试剂和材料 4 . 1   高氯酸镁 , 无水 、 粒状 。 4 . 2   碱石棉 , 粒状 。 4 . 3   玻璃棉 。 4 . 4   石英棉 。 4 . 5   锡粒 , 0.2mm ~ 0.8mm , 必要时用有机试剂清洗表面 , 干燥后备用 。 4 . 6   锡囊 ,  ( 5 ~ 6 ) mm×10mm 。 4 . 7   镍囊 ,  6mm× ( 8 ~ 12 ) mm 。 4 . 8   镍篮 ,  7mm×12mm 。 4 . 9   稀土氧化铜 。 4 . 10   载气 , 氦气或氩气 , 纯度不低于 99.995% 。 4 . 11   动力气源 , 氮气或压缩空气 , 其杂质 ( 水和油 ) 含量小于 0.5% 。 4 . 12   石墨坩埚 , 适合仪器的高纯石墨坩埚 。 1 犌犅 / 犜 24583 . 7 — 2019 5   仪器和设备 5 . 1   定氧仪 脉冲惰性气体熔融  红外定氧仪 , 包括一个电极炉 、 载气净化及分析气流转化系统 、 氧红外检测器和氮热导检测器 、 电脑及软件控制系统 。 定氧仪装置连接图见图 1 。 说明 :    1   ——— 载气瓶 ; 2 ——— 两级压力调节器 ; 3 ——— 洗气瓶 ; 4 、 9 ——— 干燥管 ; 5 ——— 压力调节器 ; 6 ——— 电极炉 ;    7 ——— 石墨坩埚 ; 8 ——— 除尘器 ; 10 ——— 流量控制器 ; 11 ——— 一氧化碳转化器 ; 12 ——— 二氧化碳 、 水分吸收器 ; 13 ——— 红外检测器 。 图 1   定氧仪装置连接图 5 . 2   气体净化与转化装置 5 . 2 . 1   洗气瓶 , 内装碱石棉 ( 见 4.2 )。 5 . 2 . 2   干燥管 , 内装高氯酸镁 ( 见 4.1 )。 5 . 2 . 3   一氧化碳转化器 , 内装石英棉 ( 见 4.4 ) 和稀土氧化铜 ( 见 4.9 )。 5 . 3   气源 5 . 3 . 1   载气系统包括氦气容器 、 两级压力调节器及保证提供合适压力和额定流量的时序控制部分 。 5 . 3 . 2   动力气源包括动力气 ( 氮气或压缩空气 )、 两级压力调节器及保证提供合适压力和额定流量的时序控制部分 。 2 犌犅 / 犜 24583 . 7 — 2019 5 . 4   高温电极炉 脉冲加热炉功率不小于 6.6kW ( 炉温不低于 2500℃ )。 5 . 5   控制系统 控制功能包括装卸坩埚和炉台升降 、 吸尘器清扫 、 分析条件选择设置 、 分析过程的监控和报警中断 、 分析数据的采集 、 计算 、 校正及处理等 。 5 . 6   测量系统 主要由微处理机控制的电子天平 ( 感量 0.1mg )、 红外线分析器及电子测量元件组成 。 6   取样和制样 按照 GB / T20567 的规定进行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 试样应全部通过 0.125mm 筛孔 , 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 操作中应避免试料氧化和玷污 , 助熔剂需用干净镊子夹取 , 不得用手接触 。 7   分析步骤 7 . 1   测定次数 对同一试样 , 至少独立测定 2 次 。 7 . 2   试料 称取 0.05g 试样 , 精确至 0.0001g 。 7 . 3   分析准备 仪器接通电源 , 预热 2h , 通气 30min , 检查并确保加热单元和测量单元的气密性 。 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设置分析参数 。 再通过试测几个样品来调整 、 稳定仪器 。 7 . 4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至少进行 3 次空白试验 , 空白值的极差不超过 0.005% , 取空白的平均值进行空白校准 。 7 . 5   校准试验 根据待测试

.pdf文档 GB-T 24583.7-2019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24583.7-2019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第 1 页 GB-T 24583.7-2019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第 2 页 GB-T 24583.7-2019 钒氮合金 氧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3 01:18:0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