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13.020 Z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173—2010 水 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Codeofpracticeforcomputationonallowablepermitted assimilativecapacityofwaterbodies 2010-09-26发布 201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 前言 Ⅲ ………………………………………………………………………………………………………… 1 范围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 3 术语和定义 1 ……………………………………………………………………………………………… 4 基本程序 2 ………………………………………………………………………………………………… 5 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3 ………………………………………………………………………… 6 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4 ……………………………………………………………………… 7 水域纳污能力污染负荷计算法 6 ………………………………………………………………………… 8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7 ………………………………………………………………………………………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数学模型及参数 9 ………………………………………………………………… ⅠGB/T25173—2010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一平、程晓冰、袁弘任、石秋池、穆宏强、刘平、敖良桂、吴国平。 ⅢGB/T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技术要求、基本程序、方法以及成果的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已划定水功能区的地表水域有机污染物的纳污能力计 算。尚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L219—1998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278—2002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功能区 waterfunctionzone 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 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 水域。 注:水功能区采用一、二两级区划的分级分类系统。 一级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级。 二级水功能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 和排污控制区七类。 3.2 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waterqualitytargetofwaterfunctionzone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技术 经济条件,拟定的水功能区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质保护目标。 3.3 水域纳污能力 permissiblepollutionbearingcapacityofwaterbodies 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满足计算水域的水质目标要求时,该水域所能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3.4 水质目标浓度值 targetconcentrationofwaterquality 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对应的某种污染物浓度限值,用Cs表示。 3.5 初始浓度值 initialconcentration 水功能区或计算河段起始断面的某种污染物浓度值,用C0表示。 1GB/T25173—2010 3.6 河流 river 江河、渠道和运河的总称。 3.7 湖(库) lake 湖泊和水库的总称。 3.8 污染物入河量 pollutionloadenteringwaterbody 直接或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进入河流、湖(库)的污染物数量。 3.9 数学模型计算法 mathematicalmodelmethod 根据水域特性、水质状况、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的方法。 3.10 污染负荷计算法 pollutionloadmethod 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 定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4 基本程序 4.1 数学模型计算法程序 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a) 水功能区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和分析整理; b) 根据规划和管理需求,分析水域污染特性、入河排污口状况,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种类; c) 确定设计水文条件; d) 根据水域扩散特性,选择计算模型; e) 确定Cs和C0值; f) 确定模型参数; g) 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h)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4.2 污染负荷计算法程序 4.2.1 分类 污染负荷计算法可分为实测法、调查统计法和估算法。 4.2.2 实测法 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a)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b) 根据入河排污口的排放方式,拟定入河排污口监测方案; c) 实测入河排污口水量和污染物浓度; d)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e)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4.2.3 调查统计法 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a)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2GB/T25173—2010 b) 调查统计污染源及其排放量; c)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d)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e)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4.2.4 估算法 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a)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b) 调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人口、工业产值、第三产业年产值等; c) 调查分析单位人均、万元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系数; d) 估算污染物排放量; e)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f)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g)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5 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5.1 一般规定 5.1.1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根据污染物扩散特性,结合我国河流具体情况,按计算 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Q将计算河段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Q≥150m3/s的为大型河段; ———15m3/s<Q<150m3/s的为中型河段; ———Q≤15m3/s的为小型河段。 5.1.2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可按下列情况对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进行简化: a) 断面宽深比不小于20时,简化为矩形河段; b) 河段弯曲系数不大于1.3时,简化为顺直河段; c) 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有显著变化的河段,应在显著变化处分段。 5.1.3 有多个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可根据排污口的分布、排放量和对水域水质影响等进行简化。 5.1.4 有较大支流汇入或流出的水域,应以汇入或流出的断面为节点,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5.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5.2.1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的基本资料应包括水文资料、水质资料、入河排污口资料、 旁侧出入流资料及河道断面资料等。 5.2.2 水文资料包括计算河段的流量、流速、比降、水位等。资料应能满足设计水文条件及数学模型参 数的计算要求。 5.2.3 水质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各水功能区的水质现状、水质目标等。资料应既能反映计算河段主要 污染物,又能满足计算水域纳污能力对水质参数的要求。 5.2.4 入河排污口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入河排污口分布、排放量、污染物浓度、排放方式、排放规律以 及入河排污口所对应的污染源等。 5.2.5 旁侧出、入流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旁侧出、入流的位置、水量、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等。 5.2.6 河道断面资料包括计算河段的横断面和纵剖面资料。资料应能反映计算河段河道简易地形 现状。 5.2.7 基本资料应出自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当相关资料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时,可通过扩大调查收集范 围和现场监测获取。 5.3 污染物的确定 5.3.1 根据流域或区域规划要求,应以规划管理目标所确定的污染物作为计算河段水域纳污能力的污 染物。 3GB/T25173—2010 5.3.2 根据计算河段的污染特性,应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作为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 染物。 5.3.3 根据水资源保护管理要求,应以对相邻水域影响突出的污染物作为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 染物。 5.4 设计水文条件 5.4.1 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或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设 计流量。 5.4.2 季节性河流、冰封河流,宜选取不为零的最小月平均流量作为样本,按5.4.1的规定计算设计 流量。 5.4.3 流向不定的水网地区和潮汐河段,宜采用90%保证率流速为零时的低水位相应水量作为设计 水量。 5.4.4 有水利工程控制的河段,可采用最小下泄流量或河道内生态基流作为设计流量。 5.4.5 以岸边划分水功能区的河段,计算纳污能力时,应

.pdf文档 GB-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第 1 页 GB-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第 2 页 GB-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3 01:35: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