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书 书 书犐犆犛 65 . 020 . 30 犅 41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7 /G28 /G29 /G2A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9 /G2A /G2B /G2C 犇犻犪犵狀狅狊狋犻犮狆狉狅狋狅犮狅犾狊犳狅狉犻犮犺狋犺狔狅狆犺狋犺犻狉犻犪狊犻狊狅犳犳狉犲狊犺狑犪狋犲狉犳犻狊犺 2017  11  01 /G2D /G2E 2018  05  01 /G2F /G30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7 /G28 /G2B /G2C /G2D /G2E /G2F /G30 /G2F /G31 /G32 /G33 /G21 /G27 /G27 /G28 /G29 /G2A /G34 /G35 /G36 /G37 /G38 /G39 /G2D /G2E书 书 书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 / T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 / TC156 ) 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 :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樊海平 、 曾占壮 、 卓玉琛 、 林煜 、 钟全福 、 马平 、 王凡 。 Ⅰ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小瓜虫病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 , 规定了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 诊断 、 病原体确认和结果判定的方法和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临床诊断 、 流行病学调查 、 检疫与监测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 (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适用于本文件 。 SC / T7014 — 2006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 SC / T7103 — 2008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 . 1   小瓜虫病   犻犮犺狋犺狔狅狆犺狋犺犻狉犻犪狊犻狊 白点病   whitespotdisease 由多子小瓜虫虫体感染并寄生在鱼类皮肤 、 鳍条或鳃等组织器官 , 引起鱼类行为异常 、 发生病理变化或死亡的一种疾病 。 4   试剂和器材 4 . 1   0.85% 的生理盐水 。 4 . 2   蒸馏水 。 4 . 3   固定液 : 4% 甲醛或 70% 乙醇 。 4 . 4   Giemsa 染色液 。 4 . 5   光学显微镜 、 解剖镜和放大镜 ( 30× )。 4 . 6   解剖盘 、 手术剪 、 眼科镊 、 解剖刀 、 解剖针 、 吸管 。 4 . 7   载玻片 、 盖玻片 、 培养皿 。 4 . 8   标签纸 、 记号笔 。 5   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 5 . 1   流行情况 小瓜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病 , 各种淡水鱼类均易发生 。 流动性差的小水体 、 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淡水观赏鱼类最为易感 。 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体表 、 鳍和鳃 。 适宜生长 、 繁殖的水温 1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为 15℃ ~ 25℃ ; 当水温低于 10℃ 或高于 26℃ 时 , 虫体发育迟缓或停止 ; 水温 28℃ 以上时 , 虫体易死亡 。 5 . 2   主要症状 患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 , 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 呼吸困难 , 摄食量减少 。 体表大量寄生多子小瓜虫时肉眼可见皮肤 、 鳍条等部位出现白色小点 , 严重时体表分泌大量黏液 , 形成白色薄膜状 , 表皮发炎 、 坏死 , 鳞片脱落 , 鳍条蛀蚀 、 缺损 ; 鳃组织大量寄生多子小瓜虫时 , 鳃丝发炎 、 变形或局部坏死 , 黏液大量分泌 , 呼吸受阻导致病鱼窒息死亡 ; 眼部感染时 , 眼睛肿胀发炎 , 甚至失明 。 6   样品采集与处理 6 . 1   采样 从发病养殖池塘或网箱中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鱼体 10 尾以上 , 其余按 SC / T7014 — 2006 第 6 章的规定执行 。 6 . 2   样品封存 、 运输 、 登记与保存 按 SC / T7103 — 2008 第 9 章 、 第 10 章 、 第 11 章和第 12 章的规定执行 。 7   诊断 7 . 1   制样 解剖镜或放大镜观察鱼体体表及鳍条 , 刮取病鱼体表部分黏液 , 剪取部分鳍和左右鳃的鳃丝 , 置于清洁载玻片上 , 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 , 制作水封片 , 各组织制作两个以上样片 。 7 . 2   显微检查 在 10×10 的低倍镜下参照附录 A 检查水封片的多子小瓜虫 。 8   病原体确认 刮取体表黏液或取鳍条及鳃 , 或将虫黏液涂片体用 4% 甲醛或 70% 乙醇固定过夜 , 常温干燥后 , Giemsa 染液染色 30s , 蒸馏水冲洗 , 常温干燥 , 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 , 对照附录 A 确认 。 9   结果判定 检测样品流行情况和主要症状与第 5 章描述相符 , 显微检查观察到虫体 , 虫体确认为多子小瓜虫 , 即可诊断患小瓜虫病 。 2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附   录   犃 ( 资料性附录 )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犃 . 1   形态 犃 . 1 . 1   幼虫 刚从包囊内逸出的幼虫呈圆筒形 , 不久变成椭圆形或鞋底形 , 大小为 ( 0.033mm ~ 0.054mm ) × ( 0.019mm ~ 0.032mm ), 前端尖 , 后端圆钝 。 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 , 前端具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器 , 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 。 体内细胞核两个 , 大核近圆形 , 多数在虫体后方 , 小核球形 , 在虫体前端 。 虫体前半部有一大的伸缩泡 。 虫体能随意改变形状 。 犃 . 1 . 2   成虫 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 , 乳白色 , 大小为 ( 0.3mm ~ 0.8mm ) × ( 0.35mm ~ 0.5mm ), 周身布满排列有序的纤毛 。 在近前端腹面有胞口区 , 口纤毛呈 “ 6 ” 形排列 。 体中部有一个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 , 小核球状 , 位于大核之上 。 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 , 内质有大量食物泡 。 活动比幼虫缓慢 。 犃 . 1 . 3   包囊 包囊圆形或椭圆形 , 白色透明 , 大小为 ( 0.329mm ~ 0.98mm ) × ( 0.276mm ~ 0.722mm )。 多子小瓜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小瓜虫病的鳗鲡如图 A.1 所示 。       犪 )   多子小瓜虫幼虫形态               犫 )   多子小瓜虫成虫形态 图 犃 . 1   多子小瓜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小瓜虫病的鳗鲡 3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犮 )   多子小瓜虫包囊形态             犱 )   多子小瓜虫包囊分裂为 2 个幼体    犲 )   多子小瓜虫包囊分裂为 4 个幼体           犳 )   多子小瓜虫包囊分裂为大量幼体 犵 )   多子小瓜虫幼虫从包囊内逸出 图 犃 . 1 ( 续 ) 4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犺 )   多子小瓜虫在鳗鲡体表寄生形成白点 图 犃 . 1 ( 续 ) 犃 . 2   生活史 虫体寄生于鱼体表 、 鳍条或鳃组织 。 多子小瓜虫的幼虫感染鱼体 , 在鱼体上发育为成虫 ; 成虫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 有时会形成包囊 。 多子小瓜虫生活史图示见图 A.2 。 说明 : 1    ——— 成虫 ; 2 ——— 包囊 ; 3 ~ 6 ——— 虫体分裂 、 增殖 ; 7 ——— 幼虫释放 ; 8 ——— 幼虫 ; 9 ——— 幼虫感染鱼体 。 图 犃 . 2   多子小瓜虫生活史图示意图 5 犌犅 / 犜 34734 — 2017

.pdf文档 GB-T 34734-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34734-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 第 1 页 GB-T 34734-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 第 2 页 GB-T 34734-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7 22:27:2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