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CCS B 38 6107 汉 中 市 地 方 标 准 DB 6107/T 57-2024 林下猪苓种植技术规程 2024-09-19发布 2024-10-01实施 汉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6107/T 57-2024 I 目 次 前 言 ................................ ................................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1 4 生产环境 ................................ ................................ ............ 1 5 生产准备 ................................ ................................ ............ 2 6 种植技术 ................................ ................................ ............ 3 7 采收 ................................ ................................ ................ 4 8 档案管理 ................................ ................................ ............ 4 DB 6107/T 57-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留坝县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文件由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留坝县农业农村局、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中国计量大学、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汉中植物研究所)、陕西天美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留坝 县农村经济发展与监督服务中心、留坝县秦正猪苓开发有限公司、留坝县中药材种植协会、天津天士力 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彦斌、陈荣信、张荣梓、祝红、高言、王长江、周海军、夏鹏国、刘景玲、 梁宗锁、刘万里、刘婷、张宇、李群、周世斌、谷建华、殷书学、殷书超、张学敏、徐波、许宏亮。 本文件由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属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电话:0916-2727582 地址:留坝县南环路 125号 邮编:724100DB 6107/T 57-2024 1 林下猪苓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林下猪苓种植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生产准备、种植技术、采收及档案管理等技 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汉中市区域内林下猪苓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Bl. 担子菌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以干燥菌核入药。 3.2 猪苓菌核 sclerotium of Polyporus umbellatus Bl. 在生长过程中由猪苓菌丝分化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猪苓菌核在自然条件下,根据生长年限的不同 会出现白、灰、黑三种颜色,分别称为白苓、灰苓和黑苓。 3.3 猪苓种 Polyporus umbellatus Bl.seedlings 具有活力、可用于无性繁殖的猪苓菌核,生产上一般使用灰苓或黑苓,俗称“种苓”或“苓种”。 3.4 蜜环菌栽培种 spawn of Armillaria spp. 担子菌门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真菌的三级菌种。 3.5 菌棒 fungi sticks 浸染蜜环菌,带有蜜环菌菌索的树棒。 4 生产环境 DB 6107/T 57-2024 2 4.1 地形地貌 选择海拔 700 m~1500 m,坡度不大于 25°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或竹林,以桦树、槭树、 栎树、杨树、椴树等阔叶落叶树种为主的次生林为佳。 4.2 土壤 栽培土壤应土层深厚、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丰富 ,以pH5.0~6.7微酸性砂壤土、壤土为宜,忌粘 土、纯沙砾。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的要求。 4.3 空气 应符合GB 3095中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 4.4 灌溉水 应符合GB 5084(旱地作物)的要求。 5 生产准备 5.1 猪苓种 猪苓菌核 应新鲜、健壮饱满、质地均匀有弹性、分支少、断面呈白色或淡黄色, 且无杂菌污染、无 霉变,大块猪苓种一般从离层1)处或细腰处掰开即可 ,忌刀切,单个重 20 g~100 g为宜。 5.2 蜜环菌栽培种 表面呈白色或黄白色、色泽鲜亮,菌索分支多、有弹性,长满基质,无干缩、无杂菌。种源可靠, 应从具有生产资质的厂家购买。 5.3 菌材 5.3.1 来源 宜选用壳斗科、桦木科等不含芳香油脂的落叶阔叶树种,如青冈、栓皮栎、板栗、桦树等, 宜在树 木休眠期砍伐为佳。 5.3.2 树棒 直径8 cm~12 cm,长度30 cm~60 cm。晾至截面出现细小裂纹,忌曝晒,均匀砍 3排~4排鱼鳞 口,深达木质部。 5.3.3 树枝 直径1 cm~4 cm,长度5 cm~15 cm,可随砍随用。 5.3.4 树叶 干净、无霉变的潮湿落叶。 5.4 菌棒 1) 新苓与老苓之间有黑皮相隔, 称之为分离层。 DB 6107/T 57-2024 3 可选择穴培法或堆培法培育菌棒。穴(堆)底层铺一层树叶,整齐摆放一层树棒,棒间距不超过 3 cm,棒间回填半沟土,紧靠树棒摆放蜜环菌栽培种,然后用土填实空隙并完全覆盖树棒。按上述方法培 育2层~3层,顶层覆土 8 cm~10 cm后盖一层落叶或杂草。一般每 1kg蜜环菌栽培种可培养菌棒 10 节~15节。培养时间不少于 90 d,培育至树棒表面布满蜜环菌菌索。 6 种植技术 6.1 选地 700 m~1000 m海拔选择偏阴的地块; 1000 m~1200 m海拔应选择半阴半阳地块; 1200 m~1500 m 海拔宜选用向阳地块。地块 宜交通便利,避开山区行洪路线、人畜小道 或存在滑坡、塌方、积水隐患 区 域以及虫、鼠为害严重的区域,忌连作。 6.2 整地 清除过密的小乔木、灌木、杂草、石块,根据林下地势横向带状开沟,深 8 cm~15 cm、宽50 cm~ 80 cm,坑底土壤挖松整平。 6.3 种植时间 10月下旬至土壤封冻前或翌年土壤解冻后至 4月下旬。 6.4 种植方法 6.4.1 菌棒+树棒种植法 坑底铺一层树叶,将菌棒和树棒间隔摆放,棒间距 5 cm~8 cm,棒间回填半沟土;紧靠菌棒的四 周均匀摆放猪苓 种,空隙处放入树枝,树枝单个平放,不能重叠;用细土均匀填实棒间隙,然后覆土 5 cm~10 cm形似龟背以利水,表层覆盖落叶或杂草。 一般每平方米需猪苓种 1 kg~1.5 kg,菌棒、树棒 各5节(以长度 60 cm计),树枝 3 kg~5 kg。 6.4.2 蜜环菌菌种种植法 坑底铺一层树叶,按棒间距 5 cm~8 cm整齐摆放树棒,棒间回填半沟土;在树棒两端和鱼鳞口处 均匀摆放猪苓种和蜜环菌栽培种, 空隙处放入树枝, 树枝单个平放, 不能重叠; 用细土均匀填实棒间隙, 然后覆土 5 cm~10 cm形似龟背以利水,表层覆盖落叶或杂草。一般每平方米需猪苓种 1 kg~1

.pdf文档 DB6107-T 57-2024 林下猪苓种植技术规程 汉中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107-T 57-2024 林下猪苓种植技术规程 汉中市 第 1 页 DB6107-T 57-2024 林下猪苓种植技术规程 汉中市 第 2 页 DB6107-T 57-2024 林下猪苓种植技术规程 汉中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9:51:1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