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11.020 CCSC50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220—2021 代替WS/T220—2002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coagulationfactoractivityassay 2021-08-27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WS/T220—2021 I前  言 本标准代替WS/T220-2002《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总则》,与WS/T220-2002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 化如下: a)将“总则”更改为“技术标准”,细分了原则,并将2002年版的有关内容精简更改后纳入(见附 录,2002年版的11.1、11.2、11.3、11.4); b)调整技术标准内容框架结构,根据检测流程进行技术指标分层细化; c)增加了对检测项目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技术指标参数设定(见5.6.1、5.6.2、5.6.3、5.6.4、 5.7.1、5.7.2,2002年版10.1、10.2、10.3、10.4); d)增加了两种新的测定方法(见5.1.1.2、5.1.1.3,2002年版8.1); e)增加了性能验证技术指标设定(见5.4.1、5.4.2、5.4.3、5.4.4)。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管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 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中国医学科 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学锋、彭明婷、赵永强、杨仁池、戴菁、周文宾。WS/T220—2021 1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一期法检测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测定的技术要求。 由于方法学不一致,本文件不涉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和凝血因子XIII的检测。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医学实验室,用于规范相应的检测过程和质量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WS/T359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也适用于本文件。 3.1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 血浆与凝血活酶试剂(例如,组织因子)和氯化钙反应后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来源:WS/T359-2011,2.1] 3.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 血浆与适量的氯化钙(CaCl2)、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盒接触因子激活剂(如白陶土)反应后发生凝 固所需要的时间。 [来源:WS/T359-2011,2.2] 3.3 定标曲线calibrationcurve 校准曲线 参考曲线 定量反映凝血因子活性与纤维蛋白形成所需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3.4 定标血浆calibrationplasmaWS/T220—2021 2校准血浆 参考血浆 已知凝血因子活性的枸橼酸钠抗凝的正常混合血浆,用于制备定标曲线。 3.5 乏因子血浆factor-deficientplasma 缺乏待测凝血因子的血浆。 3.6 质控血浆controlplasma 源于人或动物血,或者人工制成的新鲜、冰冻或冻干的血浆,用于质量控制。 3.7 缓冲液bufferedsolution 具备缓冲酸碱能力的液体,如Owrens缓冲液、咪唑缓冲液等。 3.8 检测系统measurementsystem 用于检测或评估特定物质存在与否,或对血液、体液中的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组装置。检 测系统包括操作说明和所有的仪器、设备、试剂及(或)获得检测结果所需的物品。 4检验前过程 4.1标本采集 依照WS/T359的要求进行标本采集。选择塑料针筒或者负压采血系统,建议成年人血样采集使用 19G或21G针头,婴幼儿血样采集使用22G或23G针头,静脉穿刺采血时,应规范采血流程,一次穿刺成功, 尽量避免引起凝血因子激活的操作。若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异常升高(Hct≥55%),应按WS/T359推荐 的公式进行抗凝剂比例的调整。 标本采集前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剧烈运动和应激反应可使因子Ⅷ活性增加(其作用可持续 30min);脂血可使因子Ⅶ活化,同时干扰以光学法为原理的凝血仪的检测结果,此时可改用手工或磁 珠原理凝血仪进行测定。 4.2标本运送、处理和保存 4.2.1标本采集后应确认无血凝块存在,采集后宜在1h内送检,采用规定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室 温、1500g、不少于15min)分离血浆,以获得乏血小板血浆(血小板计数<10×109/L),4h内完 成血浆标本检测。 4.2.2依照WS/T359的要求在常温下进行标本运送,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检(若不能及时检测,应 在分离血浆后置于4℃冰箱4h内完成检测)。冰冻血浆在-20℃条件下最多可保存2周,在-70℃条件下 最多可保存6个月。 4.2.3若使用冷藏标本,检测前应将标本于室温放置15min~20min使其恢复至室温。 4.2.4若使用冰冻血浆标本,应将其置于37℃水浴快速复融至少4min~5min,检测前标本应充分混 匀。 4.3标本拒收标准WS/T220—2021 3实验室应制订不合格标本的拒收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申请单和试管标签上的信息不一致、试管条码信息错误、试管标签或试管条码脱落; b)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不符合实验室的规定; c)当标本存在凝块、溶血、抗凝剂使用错误或采血量不当(与标示量相差超过±10%)时。 4.4标本误差来源 标本误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采血量不当(与标示量相差超过±10%); b)使用非规定的抗凝剂(如EDTA盐或草酸盐)、抗凝剂的浓度、用量不准确; c)标本有凝块、溶血、黄疸、脂血或混浊; d)标本混匀不当,混匀不充分或剧烈混匀,产生气泡等; e)采血器或贮血管不洁,或受到污染;使用非规定、不适当的标本采集管; f)血细胞比容高于或等于55%; g)急性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升高或纤维蛋白原异常可使采用PT途径测定的凝血因子活性不准 确; h)延迟检测或使用不标准的方法处理、运送及贮存测试标本。 5检验过程 5.1检测系统 5.1.1检测方法原理 5.1.1.1一期法检测 5.1.1.1.1检测原理:基于检测待测标本对乏因子血浆所致的凝固时间(PT或APTT)延长的纠正能力。 将稀释后的待测血浆与乏因子血浆混合后进行PT或APTT检测,检测结果与待测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 呈负相关。通过使用已知凝血因子活性的血浆进行系列稀释并与乏因子血浆混合后进行PT或APTT检测 建立的定标曲线,可以得出待测血浆中相应凝血因子的活性。一期法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凝血因子活性 测定方法。 5.1.1.1.2基于PT检测的凝血因子:因子Ⅱ、Ⅴ、Ⅶ、Ⅹ。 5.1.1.1.3基于APTT检测的凝血因子:因子Ⅷ、Ⅸ、Ⅺ与Ⅻ。 5.1.1.2二期法检测 该方法适用于因子Ⅷ/Ⅸ活性检测,以因子Ⅷ活性检测为例,其原理为:基于检测因子Ⅷ作为辅因 子与因子Ⅸa形成复合物活化因子Ⅹ的能力,通过检测生成的因子Ⅹa的量可计算因子Ⅷ的活性。该实验 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待测标本与含有磷脂、钙离子、因子Ⅸa以及因子Ⅹ的试剂溶液进行孵育后生 成因子Ⅹa;第二步再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测得的凝固 时间可以通过查对已知凝血因子活性的定标曲线或代入回归方程,得到凝血因子活性。 5.1.1.3发色底物法检测 该方法是二期法检测的改进方法,在因子Ⅷ活性检测时使用。第一步:待测标本与含有磷脂、钙离 子、因子Ⅸa以及因子Ⅹ的试剂孵育后生成因子Ⅹa;第二步加入因子Ⅹa的发色底物进行检测,因子Ⅹa 可作用在发色底物S2765,使其释放对硝基苯胺(paranitroaniline,pNA),后者可在405nm波长条件 下通过读取吸光度值计算该物质的生成量,通过计算转换为凝血因子活性。WS/T220—2021 45.1.2检测系统选择 5.1.2.1实验室宜选用仪器与试剂配套的检测系统。使用非配套检测系统时,应确认该系统是否能满 足性能验证要求。 5.1.2.2实验室在选择检测系统时,应考虑的因素(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包括: a)临床标本性状:黄疸、脂浊等影响光散射强度的标本,适宜选择物理学检测原理的检测系统(如 磁珠法)进行测定; b)标本数量与检测速度:检测系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常规标本和急诊标本的测定。 5.2试剂和耗材 5.2.1APTT试剂 不同APTT试剂由于激活剂的不同而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时, 宜选用对凝血因子缺乏有高敏感性的APTT试剂(可检出凝血因子活性<30%的标本,包括凝血因子Ⅷ、 Ⅸ、Ⅺ等)。针对怀疑存在狼疮抗凝物的标本,宜使用对磷脂不敏感的APTT试剂盒。实验室在更换APTT 试剂批号时,应进行新旧试剂的比对:根据验证标本的目标水平(验证标本应尽量覆盖检测项目的可报 告范围,并至少包含正常水平和异常水平)、各水平的确定临界值、不精密度值等参数来确定所需标本 数,分别采用新旧试剂进行检测,计算偏差和平均偏差绝对值,并与拒绝限进行比较,判断批号间验证 是否通过。 5.2.2PT试剂 不同PT试剂中凝血活酶因其来源

.pdf文档 WS-T 220-2021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WS-T 220-2021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 第 1 页 WS-T 220-2021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 第 2 页 WS-T 220-2021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标准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15:17:0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