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020 C 61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生行 业 标 准 WS/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Diagnosis of fascioliasis 2017 - 08 - 01发布 2018 - 02 - 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WS/T 566—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 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云南省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学年、陈家旭、张世清、焦建明、刘金明、方文、顾伟、刘榆华、周岩 、熊 彦红。 WS/T 566—2017 1 片形吸虫病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 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片形吸虫病的诊断 。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片形吸虫 Fasciola spp. 复殖目片形科片形属吸虫, 寄生人体的片形吸虫 主要包括肝片形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和巨 片形吸虫( Fasciola gigantica )(参见附录 A)。 2.2 片形吸虫病 fascioliasis 由片形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包括片形吸虫童虫在腹腔和 肝脏实质中移行所造成的急性期 损害,以及成虫寄生于胆管 内所致的以胆管上皮 增生、胆管及胆囊炎症等为主的慢性期 损害。 2.3 无症状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s e 体内有片形吸虫寄生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 2.4 片形吸虫病流行区 fascioliasis endemic area 存在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小土蜗等椎实螺 科淡水螺),且当地有人和 /或牛、羊等 反刍动物感染 片形吸虫 的地区。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有在流行区生活、工作、旅游史,且有生食水生植物或饮用生水史 (参见附录 B的B.1)。 3.2 临床表现 3.2.1 急性期 WS/T 566—2017 2 发热、腹痛、乏力,或伴有厌食、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肝 脏肿大、肝 区叩痛等体征 (参见附 录B的B.2.1)。 3.2.2 慢性期 临床表现 与急性期相比相对较轻 ,主要包括 腹痛、乏力、贫血、纳差、厌油 腻、黄疸和肝脏肿大等 表现(参见附录 B的B.2.2)。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见片形吸虫 虫卵(见附录 C的C.1和C.2)。 3.3.2 手术或病理切片 检查见片形吸虫虫体 (见附录C的C.3)。 3.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阳性(见附录C的C.4)。 3.3.4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 /或绝对值增高。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5 诊断 5.1 无症状感染者 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 3.1,且同时符 合3.3.1、3.3.2中任一条。 5.2 急性片形吸虫病 5.2.1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 3.1、3.2.1和3.3.4。 5.2.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3。 5.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1或3.3.2中任一条。 5.3 慢性片形吸虫病 5.3.1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 3.1、3.2.2和3.3.4。 5.3.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3。 5.3.3 确诊病例 WS/T 566—2017 3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1或3.3.2中任一条 。 6 鉴别诊断 应与华支睾吸虫病、 肝型并殖吸虫病、肝毛细线虫病 、病毒性肝炎、 阿米巴性 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 肿和肝脏恶性肿瘤等 相鉴别(参见附录D)。 WS/T 566—2017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病原学 A.1 虫种 片形吸虫属于 复殖目片形科的片形属。 其成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内,也可寄生于 人体的胆管内 。感染人体的片形吸虫主要为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 (兽医将巨片形吸虫称为大片形吸 虫)。 A.2 形态 A.2.1 成虫 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形态极为相似。成虫背腹扁平,呈叶片状,红褐色,雌雄同体 ,被覆皮 棘。虫体前端 有一突出的圆锥状头锥,头锥后方变宽,或形成肩部。口吸盘位于头锥前端的亚腹面,腹 吸盘位于头锥基部稍后方。在口、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消化系统由咽、食道和两肠支组成,两侧的 肠 支一直延伸至虫体后端,并向内外两侧 发出分支。生殖系统中,睾丸两个, 呈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 体的中部。卵巢一个,较小, 呈鹿角状 ,位于腹吸盘右后方,前睾丸的前方。子宫较短,盘曲在卵巢与 腹吸盘之间, 其内充满虫卵,开口于生殖孔。卵黄腺分布在虫体两侧,自头锥基部直达虫体后端。肝片 形吸虫与巨片形吸虫的成虫形态主要鉴别 要点见表A.1。 表A.1 肝片形吸虫与巨片形吸虫成虫的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肝片形吸虫 巨片形吸虫 体形 较狭长,有明显的肩部,末端较尖呈“ V”形。 狭长,肩不明显,两侧平,末端钝圆呈“ U”形。 大小 (20~40)mm×(8~13)mm (33~76)mm×(5~12)mm 体长:体宽 2:1 3:1以上 腹吸盘 稍大于口吸盘 约为口吸盘的 1.5倍 肠管 内侧支分支少 内侧支分支复杂 睾丸 分支区域约占虫体的 2/3 分支区域约占虫体的 1/2 A.2.2 虫卵 虫卵呈长椭圆形,淡黄褐色,卵的一端有一小盖。卵壳薄,分两层。卵内充满多 个卵黄细胞,和一 个不易被查见的卵细胞。肝片形吸虫的虫卵大小为 (130~150) µm×(63~90)µm,平均为 143µm×86µm; 巨片形吸虫为 (144~208) µm×(70~109) µm,平均为 164µm×92µm。 WS/T 566—2017 5 A.3 生活史 片形吸虫的终宿主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人因生食水生植物、饮用生水等吞入囊蚴而感染。其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 混入粪便排出 体外,在适宜温度的水中发育 并孵化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 (小土蜗等椎实螺科淡水螺 )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和子雷蚴等阶段 的发育和无性增殖后,进一步发育至尾蚴 。成熟尾蚴逸出螺体,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上 形成囊蚴。终宿主 因误食活的囊蚴而导致感染。童虫在小肠内 自囊蚴逸出,穿过肠壁,在腹腔内移行,最终穿越肝脏实质 进入胆管 并发育成为成虫 。自吞食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的最短时间约 10周~11周。成虫寿命一般为 4 年~5年,有报道在人体内寄生 可长达12年。 WS/T 566—2017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B.1 流行病学 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在全球 五大洲51个国家均有人体感染病例报道。估计全球 至少有240万人 感染片形吸虫,受感染威胁者达 9110万人。我国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推算全国感染人数为 12 万人。目前,我国福建、江西、湖北、内蒙古、广西、云南等 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片形吸虫病 例报道。 B.2 临床表现 B.2.1 急性片形吸虫病 发生在感染后 2周~12周,由片形吸 虫童虫在腹腔和肝脏实质中移行所致,病程进展相对较慢。表 现为:发热、腹痛、乏力,或伴有厌食、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肝脏肿大、肝区叩痛等体征,部分 患者出现腹水、贫血等体征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 /或绝对值增高 。 B.2.2 慢性片形吸虫病 发生在急性期后,由成虫对胆管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产 物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 胆管上皮增生 、胆 管及胆囊炎症、胆管纤维化、扩张及阻塞 等病变。表现为: 腹痛、乏力、贫血、纳差、厌油 腻、黄疸、 肝脏肿大等,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 /或绝对值增高 。 B.2.3 异位损害 童虫在腹腔移行过程中,虫体可穿入或被血流带至肝脏以外的脏器和组织 而引起异位损害 ,如皮下 组织、腹壁肌肉、腹膜、肺、眼、脑及膀胱等部位的异位寄生,以皮下组织较多见 。异位损害的临床表 现较为复杂多变,一般通过手术确诊。

.pdf文档 WS-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WS-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第 1 页 WS-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第 2 页 WS-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15:28: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