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40 LY B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961—2018 麻栎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lantation cultivation of Quercus acutissima 2018-02-27发布 2018-06-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 2961—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重庆市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林业规划设计院、重庆市丰都县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祥江、周恺、马正锐、何邦亮、薛沛沛、师贺雄、郎怀国、黄敬忠。 I LY/T2961—2018 麻栎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栎(Quercusacutissima)人工林培育的种子与苗木、造林、未成林地管理、抚育间 伐、有害生物防治、检查验收等方面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麻栋栽培区人工林的培育与营造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6001育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 1森林抚育规程 LY/T1000 容器育苗技术 3 种子与苗木 3.1 种子选择与处理 3.1.1采种 选择相似生态区域或与造林地区的气候、土壤相近的20a~40a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优良单株作采 种母树。种子着色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或栗褐色并开始自然脱落时开始采集。种子采集后,剔除病虫损 害及颜色异常的种子,精选保留粒大、饱满的种子。 3.1.2灭虫处理 采集后的种子及时装袋放入流水中浸泡7d10d进行水浸灭虫处理。处理后的种子放在通风处 摊开晾干,摊放厚度3cm~5cm,每天翻动4~5次,晾晒10d左右,种内水分降至15%~20%,便可 贮藏。 3.1.3贮藏 种子越冬贮藏一般采用湿沙贮藏法。在室内铺宽1m、厚15cm、长度适宜的细湿砂(沙的湿度 70%为宜),沙上摊放一层麻栎种子,种子细沙交替堆放,堆高控制在50cm~80cm以内。贮藏时间为 100d~120d,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 3.1.4催芽 播种前5d~7d催芽。下铺1层~2层草帘,将种子摊放其上,适时喷水,待种子有80%左右发芽 后,便可播种。 1 LY/T2961—2018 3.2 播种育苗 3.2.1苗圃地选择 育苗地宜选择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有排灌条件且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轻壤土作育苗地。 3.2.2苗圃地整地与施肥 整地前对苗圃地进行消毒处理,采用0.5%的福尔马林溶液喷酒育苗地,或者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 为150kg/hm。整地深度应在25cm以上。苗床宽1m~1.2m,高20cm,床间距30cm。根据土壤肥 力情况施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或化肥做基肥。 3.2.3播种期 适时播种。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上旬至中旬,南方可提前至3月中旬。 3.2.4播种量 播种量根据种粒大小、圃地环境条件、育苗技术确定,一般播种量230g/m²~370g/m。 3.2.5播种方法 一般采用点播或条播,条播要根据留苗密度确定播幅和行距,点播要根据留苗密度确定株行距,一 般行距为30cm~50cm,株距3cm~5cm。播种后覆土、镇压。 3.3 3容器育苗 3.3.1容器选择与规格 采用塑料薄膜或无纺布袋,规格为(7cm~9cm)×(15cm~18cm)。 3.3.2基质配制 基质配方:黄心土(生黄土)、火烧土、腐殖质土、泥炭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用。 3.3.3幼苗移植 幼苗长出第1对真叶后即可移植。移植时剪除过长根系,保留3cm~5cm主根根系植人容器 袋中。 3.4苗期管理 3.4.1播种苗管理 按GB/T6001执行。 3.4.2容器苗管理 按LY/T1000执行。 3.4.3断根 当幼苗长出4片~5片真叶、苗根尚未木质化时进行断根,将主根截断,以控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 和须根生长,深度以5cm~15cm为宜。 2 LY/T 2961—2018 3.5苗木出圃 苗高≥40cm、地径≥0.5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可出圃。 3.6苗木检验 按GB6000执行。 4造林 4.1立地选择 选择pH5.0~7.5、土层厚度≥50cm、坡度≤25°、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排水良好中低山和丘陵 地土作为造林地。 4.2造林方式 人工植苗 4.3 3整地 采用块状或穴状整地。块状平面直径≥60cm。缓坡地(坡度小于15°)宜块状加穴状整地,山地陡 坡(坡度大于15°)采取鱼鳞坑或穴状整地,挖穴规格40cm×40cm×30cm。 4.4 树种配置 可与马尾松、油松、红松、杉木、柏树、枫香、杜仲等混交,以行间或带状混交为宜,树种配置比例为 1:1或2:1。 4.5栽植 4.5.1栽植季节 春季3月~5月,秋季9月~11月。 4.5.2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视立地条件而定。一般初植密度1650株/hm²~2250株/hm²。 4.5.3定植 裁植时,穴底用腐殖质填好,苗木置于穴中央,裁植深度较根茎深2cm~3cm。植苗后回土、压实。 5 5未成林地管理 5.1 松土除草 裁后连续3a进行除草松土。第一年3次,分别在4月~5月、6月和8月进行。第二年2次,分别 在4月和6月进行。第三年1次,在6月进行。 5.2修枝 栽后前3a应及时剪除树根处的萌发枝。修枝切口应平滑,不伤树皮,不留茬。修枝季节宜在冬末 3 LY/T2961—2018 春初进行。10a生以前,保留树冠长度为树高的1/2~2/3,10a生以后维持在1/3以上。 5.3 3施肥 栽后前3a,每年树木萌发前,在山坡上部树冠垂直投影线外沿开环状沟,长度30cm~40cm,深度 15cm~20cm,每株施复合肥0.1kg左右。 6 抚育间伐 10a~15a进行第一次间伐,保留900株/hm~1100株/hm;25a~30a进行第二次间伐,保留 600株/hm²~750株/hm²。其他执行GB/T15781。 有害生物防治 主要有害生物栎褐天社蛾(Ochrostigmaalbibasis)、栗实象鼻虫(Curculiodavidi)、花布灯蛾 (Camptolomainteriorata)等,发生病虫害应及时采用人工、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治理,防治方法参见附 录B。 8 检查验收 按GB/T15776规定执行。 4 LY/T2961—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麻栋适生范围及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表A.1 麻栎适生范围及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项目 特点 麻栎在我国分布广泛。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西至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东 适生范围 部等省(市、区),南到广东、广西都有生长,以长江流域及黄河中下游较多 麻栎(Quercusacutissima)属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L)。落叶乔木,高达25m~30m, 胸径达1m,树皮暗灰色,浅纵裂,成年树皮呈不规则深裂。小枝黄褐色,初有黄色绒毛,后脱 落。叶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长8cm~18cm,宽 生物学特征 3cm~4.5cm,边缘有锯齿,齿尖毛刺状,背面幼时有短绒毛,后脱落,仅在脉腋有细毛;叶柄长 2cm~3cm。萌芽枝或幼树之叶多为倒卵形或鞋底状,叶柄短,长0.5cm~1cm。花期3月~ 4月,雌雄同株,雄花序为下垂柔花序,壳斗碗状,鳞片锥形,有灰白色绒毛,反曲,包围坚果 1/2;坚果于翌年9月~10月成熟,卵状短圆柱形,直径1.5cm~2cm,果顶圆,果脐隆起 麻标喜光,不能在林冠下生长,在混交林和密林中高生长迅速,干形良好。深根,抗风力强。 可以在干旱痔薄山地生长,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沙壤土生长迅速,山 沟和山麓生长更好。与其他树种混交能形成良好的干形,深根性,萌芽力强,但不耐移植。 麻栎在年平均气温10℃C~16℃,年降水量500mm~1500mm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抗污 生态学特征 染、抗尘土、搞风能力都较强,不耐水湿。萌芽性强,萌葉留养4a~6a后即能郁闭成林。在山 区或丘陵,常与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栓皮栎(Quercus uariabilis)、柏木(Cupresusfunebris)、榭树(Quercusdentata)和酸枣(Ziziphusjujubavar. spinosa)等形成混交林,或形成小面积纯林 5

.pdf文档 LY-T 2961-2018 麻栎栽培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961-2018 麻栎栽培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961-2018 麻栎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961-2018 麻栎栽培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00:52: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