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1854—2017 代替SN/T1854—2006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ylotrupesbajulus(Linnaeus) 2017-11-07发布 2018-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行业标准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SN/T1854—2017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总编室:(010)68533533 网址www.spc.net.cn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 开本880×12301/16 印张0.75 字数18千字 2018年7月第一版 2018年7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500 * 书号:155066·2-44559 定价1 18.00 元 SN/T1854—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家希天牛基本信息(见第3章); 完善了原标准中方法原理(见第4章,2006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天牛科成虫主要形态特征(见附录B); 完善了家希天牛成虫和幼虫形态特征图(见附录B,2006年版的附录A); 一增加了生物学特性(见A.3); 一增加了传播途径(见A.4)。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 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省水利水电 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春艳、孟庆峰、吴连鹏、张坤、杨晓军、李海滨、王岸英、郭强、刘丽玲、宋战、 蔡阳、刘金华、姚贵哲、王振华、马云飞、安榆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N/T1854—2006。 1 SN/T1854—2017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希天牛Hylotrupesbajulus(Linnaeus)的检疫和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木材、木质家具及木质包装中家希天牛的检疫和鉴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侧刺突和侧瘤突 spineandtubercle 天牛科许多属成虫的前胸背板侧缘有一 一明显的瘤突,瘤突端部有一尖刺,称侧刺突。若两侧的瘤突 圆钝无尖刺,称为侧瘤突。 2.2 前胸腹板凸片 prosternalprocess 位于天牛成虫两前足基节窝间的基节间突 2.3 破卵刺hatching spines 胚胎头部或其他部分突起,在孵化 时用以破开卵壳 3家希天牛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家希天牛。 中文曾用名:家天牛、北美家天牛 学名:Hylotrupesbajulus(Linnae 异名:CerambyrbajulusL.,1758:Hylotrupesin 英文名:Europeanhouseborer。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希天牛属 Hylotrupes。 家希天牛的其他相关信息参见附录A。 4方法原理 根据家希天牛的为害状,当取得幼虫或蛹虫样无法判定时,需饲养获得成虫,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 观察,根据成虫形态特征对种类进行判定。家希天牛成虫的形态特征、分布、传播途径及生物学特性为 制定该检疫鉴定方法提供了依据。 1 SN/T1854—2017 5仪器、用具和试剂 5.1仪器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光照培养箱。 5.2用具 养虫瓶、放大镜、刀、锯、斧、凿子、毛笔、镊子、白瓷盘、培养血、解剖针、昆虫针、指形管、标本盒、标 签等。 5.3试剂 75%乙醇、幼虫保存液(75%乙醇:甘油=100:0.5~1)。 6 实验室鉴定 6.1表面检查 对木材或木质包装现场检查时,重点检查其表面是否有活虫或死虫、是否有幼虫的蛀屑、虫粪和成 虫的羽化孔等。羽化孔一般呈卵圆形,直径为6mm10mm。虫粪呈圆柱形,干燥后可断裂成近球状 的两部分。 6.2剖材检查 对发现羽化孔或蛀屑的木材要用刀、锯、斧等进行剖检。幼虫的虫道与木材的纹理平行,内充满碎 的木纤维和虫粪。坑道直径可达12mm。家希天牛成虫产卵于约0.2mm9.6mm宽的树木裂缝中, 优先选择粗糙的表面;幼虫通常在木材内构筑虫道,多在边材内危害,成虫羽化后从木材羽化孔中飞出。 6.3饲养检验 若仅取得活的幼虫,则可将之连同被害木材一起放在相对湿度为90%~95%、温度为30℃~31℃ 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待羽化为成虫后再作进一步的鉴定。 6.4镜检 在体视显微镜下,对可疑幼虫和成虫进行形态特征的鉴定。 6.5形态特征 6.5.1天牛科Cerambycidae形态特征 成虫具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大;触角着生在额下突起的触角基瘤上,且可以向后伸展活动。触角细 长,大多数丝状,绝大多数11节,多数超过体长之半,最长可达体长的5倍,少数较短的仅超过前行背板 后缘。复眼大多数为肾形,围绕触角基部,有的内缘深凹,上下两叶间仅有一线相连。有的上下两叶完 全分离,少数种类复眼完整,呈圆形或椭圆形,复眼表面布满蜂巢般的小眼面。大部分种类中胸背板具 发音器。节隐5节,第4节很小,第3节常呈二叶状。天牛科和叶甲科Chrysomelidae最为相近,两 者的节均为5节,主要区别特征是:天牛科触角着生于额部的突起上且能向后折,中胸背板多数具发 音器。 2 SN/T1854-2017 6.5.2天牛亚科Cerambycinae形态特征 体小或中等至大型甲虫,头前口式,触角着生于复眼内缘,远离上颚基部,长度不等。下颚须端节末 端钝圆或平截。前胸背板两侧无边缘,有侧刺突或者缺。前足基节不呈圆锥形,前、中足胫节无斜沟。 6.5.3希天牛属Hylotrupes形态特征 体扁平,头粗壮;复眼内弯;触角短而细长,雄虫触角达鞘翅中部,雌虫达翅端1/3;中足基节窝外方 向后侧片开放;前足基节窝圆形,向后方开放;前胸中区不具强隆起,体强烈背腹扁平,额极短,前胸腹板 凸片甚宽阔、扁平;爪基部具附齿。 6.5.4家希天牛形态特征 6.5.4.1家希天牛成虫形态特征 家希天牛成虫形态特征如下(参见附录B): 体长7mm~21mm。颜色变异大,从黄褐色至栗色,有的几乎漆黑色;胸部及足的腿节密被 直立长毛; 触角红褐色,细短,向后不超越鞘翅基部的1/3;第3节长,几乎为第4节的2倍,第5节的 1.5倍; 前胸背板横宽,两侧圆弧形,密被长柔毛,无侧刺突或瘤突,中线光滑无毛,贯穿整个前胸背板; 中线两侧有1对对称、具光泽而光滑无毛的圆形瘤突; 鞘翅扁平,具皱纹,两侧近平行,中部之前具1浅色的柔毛带,通常呈4个明显的淡色毛斑,毛 斑形状多变; 一基节窝外侧有明显的尖角;足的腿节膨大呈棍棒状。 6.5.4.2家希天牛幼虫形态特征 6.5.4.2.1初龄幼虫 几丁质乳白色,体背蜡质。破卵刺位于第1腹节~第8腹节的背侧面,刺粗短,较钝,后面的刺较 大。具双孔气门,长达1.2mm,最大宽0.65mm。 6.5.4.2.2成熟幼虫 家希天牛成熟幼虫形态特征如下: 体稍扁平,粗壮,长达24mm,最大宽处在前胸可达7.5mm; 头梯形,前缘肿胀,最宽处位于中部之后,可达4.25mm;颊稍呈肩状突起,色浅,光滑,被数支 浅色刚毛;口器框位于触角下的部分弱骨化; 触角褐黄色,第2节长为第3节的3倍,第3节圆筒形,长为宽的2倍:端部附属结构呈锥形, 长至少为第3节的2/3; 前胸背板长方形,扁平,密被刚毛;后半区光滑、光亮,具不规则的皱纹;中裂缝深陷;肛门裂叶 散布刚毛; 足腿节宽大于长;腿节和胫节褐黄色;爪节至少端部2/3赤褐色,被鳞状刚毛。 6.5.4.3家希天牛卵形态特征 卵长纺锤形,一端较细。长1.2mm~2.0mm,宽0.5mm。卵壳白色,色暗,光滑。 3 SN/T1854—2017 6.5.4.4 家希天牛形态特征 家希天牛形态特征如下: 头横宽,光滑无毛; 中胸小盾片扁平,两侧着生数支细长的浅色刚毛,刚毛向后倾伏;后胸小盾片缝稍平,两侧有无 数类似的刚毛; 鞘翅和后翅延伸到腹部第4节;第7腹节背板很长,后方强收缩;第8腹节背板长,两侧近平 行;第9腹节背板极短,粗糙,稍呈二裂叶,各裂叶上具1支细刚毛;侧片突起,具皱纹,光滑 无毛; 后足腿节伸至第4腹节。第1~5腹节上具功能气门;气门片阔卵圆形,厚度适中 7结果判定 以成虫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符合6.5.4.1时,可判定为家希天牛 8标本和样品保存 将家希天牛及重要的为害状标本妥善保存,幼虫和用乙醇-甘油保存液保存,若做分子检测,则用 无水乙醇浸泡,成虫制作成针插标本 。记录害虫名称、来源、截获时间、地点、人员等相关信息,一般保存 期至少为六个月。 S

.pdf文档 SN-T 1854-2017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N-T 1854-2017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第 1 页 SN-T 1854-2017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第 2 页 SN-T 1854-2017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18:04:3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