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50 CCS B 51 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37/T 4881—2025 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技术规范 种子 法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restoration of Zostera japonica seagrass bed—Seed method 2025 - 07 - 29发布 2025 - 08 - 29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4881—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B37/T 4881—2025 1 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技术规范 种子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过程中修复海区选择、种子的采集、种子的保存与活化、种 子播种、维护与管理、监测与评估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沿海日本鳗草海草床的人工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45031 —2024 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草床 seagrass bed 在潮间带至潮下带沙质或泥质海底生长的高等被子植物海草群落。 [来源:HY/T 083—2005 ,3.1] 生殖枝 flowering shoot/reproductive shoot 海草进入花期/ 繁殖期后,发育形成花和种子等生殖器官的茎枝。 [来源:DB37/T 4340 —2021,3.3] 佛焰苞 spathe 海草生殖枝上着生的包裹肉穗花序或种子的苞片。 [来源:DB37/T 4340 —2021,3.5] 4 修复海区选择 海草资源要求 拟修复海区现有或历史上应有天然日本鳗草海草分布,其资源目前处于衰退或受损状态。 环境要求 修复海区环境符合以下要求: a) 水质应符合 GB 3097的规定; DB37/T 4881—2025 2 b) 海区应透明度高,无大量悬浮泥沙,海底透光率应不低于 10%; c) 应无大量淡水注入,水体盐度不应低于 5; d) 水流应平缓,流速以不超过 1 m/s为宜; e) 底质类型应为泥砂底质; f) 海域水体温度连续超过 30 ℃的天数应少于 15 d。 5 种子的采集 采集时间 选择种子成熟期,一般在 8月底至10 月上旬。根据现场潮汐情况,应选择在低潮时或中潮时进行采 集。 生殖枝的采集与暂养 应收集佛焰苞上结有颗粒饱满外壳坚硬种子的生殖枝,将其装入网目小于种子粒径的尼龙网袋中, 网袋固定在预先准备的浮漂、木桩和筏架上,暂养 1个月左右。 成熟种子的收集 暂养至种子完全成熟并从生殖枝脱落后,打开尼龙网袋,将腐烂的生殖枝取出并置于装有海水的容 器中,反复搅动揉搓使种子沉降到容器底部,应去除腐烂的茎枝、叶片及有机碎屑,收集成熟种子。 6 种子的保存与活化 保存 6.1.1 采集的种子储存前应经 1%次氯酸钠 (v/v)消毒 5 min或50%的过氧化氢浸泡 20 min,然后在灭 菌海水中反复冲洗。 6.1.2 将种子置于盐度 32左右的灭菌海水中,添加 2 ppm的硫酸铜或纳米银, 4 ℃黑暗条件下保存; 或置于盐度 50的灭菌海水中,充气培养保存。 6.1.3 保存期间应每两周更换一次灭菌海水,更换海水前,先将收集的种子置于比重 1.20的人工盐水 中,去除表面漂浮或悬浮水体中腐烂的种子,筛选出健康种子并保存。 活化 人工播种前,应在 15 ℃, 盐度5 ~10,避光24 h条件下,对室内保存的种子进行活化处理促进萌发。 活性检测 随机挑选50 粒~100粒经过活化处理的种子, 在25 ℃条件下, 在0.5 %四唑盐中浸泡处理 18 h~24 h, 子叶被染成红色或者是棕色为活性种子,活性种子占比达到80 %以上可用于播种。 7 种子播种 时间 3月—4月或10月—11月。 DB37/T 4881—2025 3 密度 10万粒/hm2为宜。 播种方法 7.3.1 撒播法 撒播宜在退潮期间,将种子均匀散播在底泥表面。 7.3.2 穴播法 穴播宜在退潮期间,借助工具在底质表面挖穴,深度在1 cm ~2 cm之间,将种子均匀撒入,随后盖 住压实,穴行距在10 cm~20 cm之间。 7.3.3 网袋埋藏法 将种子与修复海区内天然泥沙质底泥混合封装在黄麻或棉制等易降解材料制成的网袋(尺寸120 cm ×90 cm、孔径2 mm~4 mm)中,随后将网袋浅埋于在修复海区中,网袋平铺时厚度不超过5 cm。 7.3.4 泥块播种法 将细沙与粘土混合后,与海水按 5:1的比例混合,制成厚度不超过 3 cm泥块,种子与泥块均匀混合 (约10粒/个),干燥 1 d,泥块厚度不超过3 cm,将泥块相隔 20 cm左右铺设在修复海区内。 7.3.5 泥盒(泥丸)播种法 将制作的空心泥盒或直径 1 cm~2 cm的泥球,内填种子和沉积物混合物(约 10粒/个)。晒干后,埋 于1 cm~2 cm深,或直接铺设在拟修复海区。 8 维护与管理 种子播种后,应对海草修复区进行科学的维护和管理,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a) 定期清理修复区内的敌害生物; b) 避免人类活动对海草床的影响,限制在海草床修复区及周边海域进行捕捞作业、采贝或赶海 等渔业活动; c) 修复区周边设立标识物,注明海草床修复、保护和管理等信息,在种子播种区设置标识牌, 便于日常管护的同时又起到标识和保护作用; d) 定期检查(至少每季度 1次)海草的扩繁和生长情况。 9 监测与评估 监测 自播种1个月起,对修复区内的日本鳗草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率和生长状态进行定期监测;播种 1 年后,需对日本鳗草海草床分布面积、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进行监测,日本鳗草海草床监测记录表 见附录A;应选择夏季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宜与维护时间对应。 评估 DB37/T 4881—2025 4 结合修复海区各项监测指标在本底调查和监测调查时的异同评估修复效果。 具体修复效果评估按照 GB/T 45031 —2024的规定执行。 DB37/T 4881—2025 5 A A 附录 A (资料性) 日本鳗草海草床监测记录表 日本鳗草海草床监测记录 表见表A.1。 表A.1 日本鳗草海草床监测记录表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经度: 纬度 : 海域: 样方编号 种子萌发率 % 幼苗存活率 % 分布面积 hm2 植株密度 万株/hm2 盖度 % 生物量 t/h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B37/T 4881—2025 6 参考文 献 [1] GB/T 40946—2021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 [2] GB/T 41339.4 —2023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3] HY/T 083 —2005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4] SC/T 9440 —2022 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 [5] DB37/T 2982.4 —2017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 第4部分:监测与评价 [6] DB37/T 4340— 2021 鳗草种子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 [7] DB37/T 4341— 2021 鳗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8] DB37/T 4342— 2021 川蔓草种子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 [9] T/SCSF 0003— 2020 海洋牧场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 [10] T/CAOE 21.5 —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

.pdf文档 DB37-T 4881-2025 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技术规范 种子法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4881-2025 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技术规范 种子法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4881-2025 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技术规范 种子法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4881-2025 日本鳗草海草床人工修复技术规范 种子法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1:59:3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