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DB45/T XXXX—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技术研究院 提出。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南丹县质量技术 监督局、南丹县白裤瑶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曾云清、白云霞、冯怀宇、李琳、梁志敏、王全永、黎世忠、 陆朝金、李镇波、 唐智鸿、王欢、何金秀、朱华平。 DB45/T XXXX—2016 II 引 言 白裤瑶是瑶族中布努瑶支系的一个分支,自称“朵努”, 因其族中男子都穿自织自 染齐膝的白色棉 布裤子而得名,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族群。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 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接壤的贵州荔波县等地 ,总人口约3万多人。憨厚、朴实、勤劳、 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求生存的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创造了婚俗、葬礼、服 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倍受世人关注 。白裤瑶服饰 制作技艺以精湛、 复杂的工艺技 术,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裤瑶砍牛葬俗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鼓舞和勤泽格拉(猴鼓舞)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金秀等3位白裤瑶妇女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传承人。 白裤瑶妇女精于纺织,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技术。 自种的棉花纺成线,用家庭织布机 织成布,或以蓝靛为 主要染料,经过蜡染 、刺绣等工序,最后缝制成美丽的衣裳。 利用粘膏树的粘液制 作服饰防染材料,是白裤瑶人独特的手工艺 技法。白裤瑶的服饰制作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每一道工序 都受季节的影响, 并共有纺纱、织布、画图案、 刺绣等三十多道工序。白裤瑶服饰 绣有多种类型的 图案 纹样,白裤的膝部绣有 五条红色花纹, 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 绣在衣服上以示纪念。 妇女夏装上衣底为黑色,一前一后两块布,没有衣袖,两边肩上各用10 cm宽的环形黑布连接,腋下没 有缝合,全部敞开 。上衣前幅比后幅 长,后幅齐平裙子腰部, 背面用彩色丝线在蜡染基础上绣成各种图 案,大多数图案都像一块方印。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展现一个民族的风情。 白裤瑶五彩斑斓,鲜艳夺目的 服饰,堪称中国民族服饰之林的一朵“奇葩”,反映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 由于历史、传统及地 理环境等因素,南丹白裤瑶成为白裤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及民间交往,许多青年已经疏远、淡忘 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只有边远山寨的老人还保 留穿传统服饰的习惯,民族服饰的传承已岌岌可危。因此,采用相关的技术手 段对南丹白裤瑶传统服饰 进行保护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着记录和传承南丹 白裤瑶传统服饰文化的目的,特制订以 传统服饰款式 为 主的服饰标准,对服饰的特征元素进行固化, 从而有效保护和传承南丹 白裤瑶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喜爱白裤瑶服饰, 并推动当地白裤瑶服饰产业的发展。 DB45/T XXXX—2016 1 瑶族服饰 第1部分:南丹白裤瑶服饰 1 范围 DB45/T XXXX-201 6的本部分规定了 南丹白裤瑶服饰的 术语和定义、 造型、号型规格、服饰款式(包 括头饰、上装、腰带、下装、绑腿、其他饰 品等)。 本部分适用于白裤瑶服饰 的款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35 (所有部分) 服装号型 GB/T 15557 服装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335 (所有部分)、GB/T 1555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本文件。 3.1 包头 已婚或上了年纪的男女用于裹头束发的黑布和白布。 3.2 对襟衣 前身左右两个衣片对称不缝合的结构式上 装, 女式的称为西贡 (瑶语 , 汉语意为 “女子冬装的 上装”); 男式的有西仔(瑶语 ,汉语意为“男子未绣花边的上装” )黑上装和西代(瑶语 ,汉语意为“男子绣有 花边的上装 ”)花上装两种。 3.3 欧 欧(瑶语,汉语意为“女子 夏装的上装”) ,由前一块黑色方布、后一块绣着印式花布,左右两块 10 cm黑布缝合连成的女式夏 装。 3.4 绑腿 也称裹腿,缠绕包裹于小腿上的白布或黑布,包括绑布和花带。 3.5 白裤 由三块白布缝合而成的男子齐膝中裤,齐膝处绣着五条花印的称为五指裤,镶着6 cm~7 cm黑布为 常裤。 DB45/T XXXX—2016 2 3.6 百褶裙 由三块白布经过粘膏绘图、染色、脱膏、定色等工序后,缝上金黄蚕丝和刺绣花边,再经手工对褶 定型而成的裙子。 3.7 棉布 自种的棉花,脱籽纺成线,经熬煮、山药浸泡等方式增强韧性后,再通过绕线、跑纱、织布而得的 棉布。 4 造型 以传统服饰 款式为主。 5 号型规格 5.1 服装号型设置按 GB/T 1335(所有部分) 的规定使用。 5.2 服装成品主要部位规格按 GB/T 1335 (所有部分) 的有关规定自行设计。 6 服饰款式 6.1 服饰分类 白裤瑶服饰 根据其生活劳作的需要,分为 日常装和盛装。 日常装是在平常生活、劳作 时穿着,盛装 是在节日、婚礼与祭祀等场合 时穿着。 6.2 服饰效果图 盛装服饰效果见图1 。 DB45/T XXXX—2016 3 图1 男子盛装服饰效果 图 图2 女子盛装服饰效果图 DB45/T XXXX—2016 4 6.3 女子服饰 6.3.1 日常装 6.3.1.1 包头 由长47 cm~50 cm、宽36 cm的蓝黑色棉布 带和两条双层长 140 cm~156 cm、宽1 cm的白色棉布带组 成,款式 见图3。 图3 女子包头 6.3.1.2 上装 6.3.1.2.1 分冬装和夏装, 款式见图 4、5。冬装为对襟 双层短衣(着穿时呈现交叉状) ,短衣有袖子 但没有纽扣,穿着时用腰带围系,领子为小立领 ;每边立领对襟连接处各有 一个长15 cm~16 cm、宽0.5 cm的隐形口袋,袋口边饰有橙色装饰线;衣两侧底部开衩,高 3 cm~4 cm。夏装为无领、 无袖褂, 由前、 后两片方形布片组成,腋下无扣,两侧亦不缝合, 仅尖角处用 2块环形布片相连,上部正中留口不缝合, 贯头而入;褂衣前幅比后幅长,后幅齐平裙子腰部; 褂衣背面用彩色丝线在蜡染基础上绣成各种“瑶王 印”图案,略似“井、田、旦、回、洪、器”等字形,共有 7 种不同形制, 其中4种为日常穿着服饰, 款式参见实物图附录 B中图B.1,另外3种则在参加婚庆、葬礼、宗教活动时使用 。 6.3.1.2.2 面料:自织自染的棉布 。 6.3.1.2.3 颜色:底色多为黑、蓝色,配以黄、红、白色相间图案。 图4 女子日常装上装(冬装) DB45/T XXXX—2016 5 图5 女子日常装上装(夏装) 6.3.1.3 腰带 6.3.1.3.1 款式见图 6,由长1.7 m~2 m、宽5 cm的黑布对折缝合而成。 6.3.1.3.2 面料:自织自染的棉布 。 6.3.1.3.3 颜色:黑色。 图6 腰带 6.3.1.4 百褶裙 6.3.1.4.1 款式:见图7,百褶斑花裙,主色以黑蓝两色相间,长及膝盖 ,腰围70 cm~100 cm,裙面 用粘膏树汁染成三组环 形图案(一组为菱形,一组为人形,一组为纯色),裙边镶金黄色、橘红色、黄 色无纺蚕丝片。裙前在腰间系一块 与裙子等长、宽 19 cm~20 cm的长方形蓝边黑布, 以遮挡百褶裙的接 缝。裁剪图例 参见附录A中图A.1。实物图 参见附录B中图B.2。 6.3.1.4.2 面料:自织自染的棉 布。 6.3.1.4.3 颜色:黑、蓝、金黄、橘红、黄等多种颜色。 图7 百褶裙款式图

.pdf文档 DB45-T 1382.1-2016 瑶族服饰 第1部分 南丹白裤瑶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5-T 1382.1-2016 瑶族服饰 第1部分 南丹白裤瑶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1 页 DB45-T 1382.1-2016 瑶族服饰 第1部分 南丹白裤瑶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2 页 DB45-T 1382.1-2016 瑶族服饰 第1部分 南丹白裤瑶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2:24:0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