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30 LY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1082013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Batocera horsfieldi(Hope) 2013-07-01实施 2013-03-15发布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108—2013 前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宁夏回族自 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省建昌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曲涛、邱立新、闵水发、林晓、于海英、曹川健、黄北英、柴守权、赵青、姜海燕、 赵飞、董晓波、崔振强。 LY/T2108—2013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虫情监测、防治对策、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国内云斑天牛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2 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GB/T23477—2009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技术规范 LY/T1705 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LY/T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LY/T1961一2011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NY/T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SN/T1442 磷化铝帐幕熏蒸操作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 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又名云斑白条天牛、多斑白条天牛、白条天牛、核 桃大天牛,危害杨Populusspp.、柳Sali工spp.、榆Ulmusspp.等多种林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 害特点及分布参见附录A。 3. 2 标准地 sampleplot 见LY/T1961—2011中标准地术语。 3.3 虫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见LY/T1961—2011中虫口密度术语。 3. 4 寄主树种 host trees 见LY/T1961一2011中寄主树种术语。主要寄主树种参见附录B。 3.5 非寄主树种 中no-hosttrees 见LY/T1961—2011中非寄主树种术语。 1 LY/T2108—2013 3.6 有虫株率 infestationrate 有虫株数占实际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单位为%。实地调查时通常按云斑天牛幼虫的新鲜产卵刻 槽、排粪孔(幼虫期统计新鲜排粪孔,蛹期统计所有排粪孔)计算。 3.7 补充营养 maturationfeeding 云斑天牛成虫羽化出孔后,为完成性成熟,取食林木嫩枝皮层的过程。 3. 8 诱饵树种 luring trees 指云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喜食且可作为监测和防治中发挥诱集作用的树种。主要诱饵树种参见 附录B。 4虫情监测 4.1 线路踏查 4.1.1时间 每年2次,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后和秋季越冬前。 4.1.2调查内容 树干上是否有产卵刻槽、幼虫排出的木丝、羽化孔。记录发生地点、范围、发生程度、虫龄、虫态、被 害株率、虫口密度。 4.1.3 调查方法 在未发生区、发生区周边及发生区,根据寄主树种分布图,选定踏查路线。可沿道路、林网、村屯、果 园、林班线等调查,并对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周边及道路、渠道、林网等易发生地重点踏查。也可按 每500株~1000株树选1株的比例进行调查,确定发生地段和范围后,应设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 4.2标准地调查 4.2.1标准地设置 标准地面积约为0.2hm²~0.3hm。一般成片林15hm²或林网90hm²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 准地内的树木应不少于200株。 4.2.2调查方法 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标准株20株~30株,调查产卵刻槽、排粪孔、羽化孔,统计有虫株率和虫口密 度。林网可每隔100株~300株选1株进行调查。 4.3诱虫灯监测 羽化期,设置诱虫灯监测。诱虫灯设置执行LY/T1915的规定。 4.4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以幼虫为主要调查阶段,发生危害程度分轻、中、重。划分标准见表1。 2 LY/T2108—2013 表1云斑天牛发生与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 有虫株率/% 轻 1~10 中 11~20 重 21以上 注:一般指树龄8a以上。 4.5 5成灾标准 受害株率20%以上或林木死亡株率10%以上为成灾。 52 分区治理对策 5.1车 轻度发生区 5.1.1加强监测,掌握种群发生动态。 5.1.2补充营养期和寄生危害期,采取药剂、物理等措施局部防治,控制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 5.2中、重度发生区 5.2.1及时清理中、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严格进行除害处理。 5.2.2营造目的树种、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等多树种的混交林。 5.2.3成虫羽化补充营养期,采取药剂、物理等措施对诱饵树集中防治。 5.2.4对中、幼龄林采取药剂、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发生危害程度。 6防治技术 6.1营林措施 6.1.1营造混交林 新造林时,规划营造目的树种、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等多树种的混交林,具体技术执行 GB/T15782和GB/T15776的规定。 6.1.2诱饵树诱杀 在已发生天牛的林带旁,裁植一定比例的蔷薇Rosaspp.、桑树Morusspp.、构树Broussonetiapa- pyrifela等诱饵树种,并在每年春季修剪使其呈丛状,控制高度为1m1.5m。成虫羽化期,采取药 剂、物理等措施防治。常用药剂及剂量参见附录C。 6.1.3清理虫害木 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统一清理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及防治规划涉及的寄主林木。清理 前应进行详细调查,标记出应清理的林木,做好规划设计,并取得林木采伐指标。虫害木清理后,加强对 虫害木的管理,严防未经除害处理的虫害木外运。在成虫羽化期前按6.2的规定进行除害处理。 3 LY/T2108—2013 6.2灭虫处理 6.2.1熏蒸处理 具体技术执行SN/T1442的规定。 6.2.2 加工处理 对虫害木进行旋切或制板等加工处理。制板厚度应在2cm以下。 6.2.3热处理 具体技术参见GB/T23477—2009附录B的规定。 6.3药剂防治 6.3.1树干涂白 秋冬季至产卵前,在树干2m以下部位涂白,涂白剂由石灰、食盐、硫磺粉按5:0.25:0.5的比例, 加水20kg混合配制。 6.3.2树干喷药 在成虫期,对天牛危害林分,以树干和大侧枝为主,采取地面常量、低量、超低量喷雾。常用药剂及 剂量参见附录C。 6.3.3药剂堵(注)孔 幼虫期,清除虫孔内虫粪和木屑,堵孔或注人药剂,用泥密封。常用药剂及剂量参见附录C。 6.3.4插药签 2龄以上幼虫至蛹期,清理天牛排粪孔,从树干上部到下部逐孔插磷化铝药签,用泥封孔。插签时 注意留下签桩以备效果检查。 6.3.5树干打孔注药 操作技术参见LY/T1961-2011附录D的规定,参考药剂参见附录C。 6.4物理防治 6.4.1·人工捕杀成虫 成虫期,早晨人工捕捉成虫,也可直接摇树振落,并进行除害处理。 6.4.2砸(刮除)卵和初孵幼虫 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砸击产卵刻槽上部树皮开裂处或用刀片铲除卵痕。 6.5天敌防治 6.5.1保护和招引啄木鸟 保护枯朽的树木、有鸟巢穴的立木或人工挂设鸟巢,增加大斑啄木鸟Picoidesmajor及其他啄木 鸟的种群数量。鸟巢制作及挂置技术参见LY/T1961一2011附录F的规定。 4 LY/T 2108—2013 6.5.2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保护和利用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肿腿蜂Sclerodermaspp.,特别是管氏肿腿蜂 Sclerodermaguani等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应用技术参见LY/T1705的相关规定。 6.6防治作业安全 施药作业等防治活动执行NY/T1276和GB12475的相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保障作业者及作 业区人、家畜、鱼、蚕、天敌等的安全。 7防治效果检查 7.1 检查内容 检查树干上新产卵刻槽、新鲜排粪孔。用平均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表示防治效果。 7.2 检查方法 在未进行防治的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接近的林分设立对照区。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 分设立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取20株3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标准地设置及检查见4.2.1、4.2.2。 7.3检查时间 药剂防治效果调查在防治后3d~10d进行。其他防治在效果出现后进行。 7.4F 防治效果计算 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5

.pdf文档 LY-T 2108-2013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108-2013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108-2013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108-2013 云斑天牛防治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2 00:18:0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