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21.100.20 J11 备案号:33609—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7363—2011 代替JB/T7363—2002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 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Rolling bearings-Bearing parts made from low-carbon steel Specificationsfor carbonitridingheat-treatment 2011-08-15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7363—2011 目 次 前言 IU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4.1 硬化层深度, 4.2 4.3 显微组织. 4.4其他. 5检验方法. 5.1检验试样 5.2 硬化层深度测定, 5.3 5.4显微组织检查. 附录A(规范性附录)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表1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 表2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 表A.1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JB/T7363—2011 前言 本标准代替JB/T7363一2002《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 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JB/T7363一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2002年版和本版的封面及首页); 将碳氮共渗硬化层深度的要求列入正文(本版的表1,2002年版的附录B); 修改了冲压外圈有效硬化层深度范围值(本版的表1,2002年版的表B.1); 修改了保持架回火后部分表面和心部硬度范围值(本版的表2,2002年版的表1); 删除了国外碳素结构钢牌号表(2002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显微组织级别图的说明(本版的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州市助力轴承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建中、周雪刚、叶健熠、徐中福、梅亚莉、高立军、扈林庄。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JB/T7363——1994、JB/T7363—2002。 III JB/T7363—2011 滚动轴承低碳钢轴承零件 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符合GB/T699—1999规定的(08、10、15、20)优质碳素结构钢和符合GB/T3077 一1999规定的15CrMo、20CrMo合金结构钢制滚针轴承冲压外圈、保持架(以下简称轴承零件)碳氮 共渗热处理后的硬化层深度、硬度、显微组织等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钢种或性能与之相当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制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 理(有效硬化层深度≤0.30mm)质量检验。总硬化层深度≤0.30mm钢制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质量检 查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3077——1999 合金结构钢 GB/T9451一2005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JB/T7361—2007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总硬化层深度 gross hardening depth 从零件表面垂直测量到与基体金属间的显微硬度或显微组织没有明显变化的距离。 3.2 有效硬化层深度effectivehardeningdepth 从零件表面垂直测量到规定的某种显微组织边界或规定的显微硬度的硬化层距离。 4技术要求 4.1硬化层深度 经碳氮共渗热处理的轴承零件的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按表1的规定。 表1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 单位:mm 壁厚 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ab 产品类型 超过 到 碳素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 - 0.5 0.07~0.18 冲压外圈 0.5 1.0 0.08~0.25 JB/T7363—2011 表1(续) 壁厚 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 产品类型 超过 到 碳素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 冲压外圈 1.0 0.15~0.30 0.5 0.02~0.07 0.05~0.12 保持架 0.5 1.0 0.02~0.15 0.07~0.15 1.0 0.020.15 0.08~0.20 有效硬化层深度以从表面硬度至550HV处为准。 冲压外圈的硬化层深度以有效硬化层深度为准,保持架的硬化层深度以总硬化层深度为准。 4.2 硬度 经碳氮共渗热处理的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 硬度HV 产品类型 钢种 淬火后 回火后 表面硬度≥ 表面硬度 心部硬度 碳素结构钢 766 664~856 140~450 冲压外圈 合金结构钢 766 664~856 270~450 碳素结构钢 713 380~620 140~350 保持架 合金结构钢 713 420~650 270~380 注:如用户对心部硬度无要求,制造厂可不检验心部硬度。 4.3 显微组织 经碳氮共渗的轴承零件回火后表面层的显微组织应符合第一级别图的第1级和第2级,不允许有第 3级和第4级的黑色组织存在。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的说明见附录A。 第一级别图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 放大倍数400× 第1级 第2级 JB/T7363—2011 第3级 第4级 4.4其他 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可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5检验方法 5.1检验试样 冲压外圈沿轴向或周向切取金相试样,保持架应在窗孔过梁处切取金相试样。试样的制备应符合 GB/T4340.1--2009的规定,可镶嵌或使用专用夹具保护周边,必要时,试样边缘用铜片或电镀金属加 以保护。经磨制与抛光的试样边缘不应有倒角和卷边。 5.2硬化层深度测定 硬化层深度的测定按GB/T9451一2005的规定。有异议时,以显微硬度法为准。 5.3硬度试验 5.3.1试验方法 轴承零件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的试验方法按GB/T4340.1-2009和JB/T7361—2007的规定。 5.3.2测试部位 5.3.2.1表面硬度 端面平整的冲压外圈,可直接在端面测定;端面不平整的冲压外圈按GB/T4340.1-2009的规定进 行测定。如有异议时,以距工作面0.02mm处的显微硬度值为其表面硬度值。 保持架的表面硬度在保持架过梁处的表面测定。 5.3.2.2心部硬度 冲压外圈的心部硬度在取样截面壁厚的1/2处测定。 保持架的心部硬度在保持架过梁截面的中心部位测定。 5.4显微组织检查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用显微镜在400倍下采用比较法按第一级别图检查。浸蚀剂采用2%~4%硝酸 酒精溶液。 3 JB/T7363—20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第一级别图)的说明见表A.1。 表A.1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级别 组织说明 备注 此图片是深腐蚀,主要显示表层碳氮化合物 第1级 少量碳氮化合物十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若最表层出现约10μm左右厚的相(白色富氮 第2级 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区)均为正常 黑色组织是内氧化产生的氧化物,或在氧化物周 第3级 黑色组织+十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围的奥氏体中温分解产物,其构成多为网络状,经 抛光浸蚀可显示 此组织是由于碳氮浓度不合适,特别是氮含量过 第4级 较多黑色组织十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高所致,使零件表面致密度降低,韧性下降

.pdf文档 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条件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条件 第 1 页 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条件 第 2 页 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条件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1 21:59:1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