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91.120.25 CCS P 15 山 14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 2021 - 12 - 28 发布 2022 - 02 - 28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4/T 2384—2021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地震宏观测报点建设....................................................................................................................................... 2 5 地震宏观观测类型及条件............................................................................................................................... 3 6 地震宏观异常核实........................................................................................................................................... 4 附录 A(规范性) 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 6 附录 B(规范性) 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日志..................................................................................................... 7 附录 C(规范性) 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 8 参考文献................................................................................................................................................................. 9 I DB 14/T 2384—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地震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地震标准化专家组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地震台。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闫计明、张淑亮、张梅、王霞、陈慧、郭文峰。 II DB 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宏观观测的测报点建设、类型及条件和异常核实。 本文件适用于地震的宏观观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207.2—2005 防震减灾术语 第2部分:专业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2—20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地震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与地震发生有一定关联的自然现象。 地震宏观测报点 通过人的感官对动植物生存习性、地下水物理性质及水位升降变化等进行长期观测的固定场所,是 组成地震宏观测报网的基本单元。 活动构造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GB/T 18207.2 — 2005,定义3.3.1] 活动断层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GB/T 18207.2 —2005,定义3.3.2] 构造隆起区 地质历史上总体处于相对隆起状态、而构造变动不显著的构造单元。 构造盆地 一圆形或椭圆形区域,其四周地层均向中心倾斜。由于地质作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构造盆地一般 表现为凹陷地区,其上为沉积物所覆盖。 1 DB 14/T 2384—2021 地裂缝 在内外力作用下岩石和土层发生变形,当力的作用与积累超过岩土层内部的结合力时,岩土层发生 破裂,其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裂隙(含节理和断层)。在地表由于其围压作用力减小,又具有一定的 自由空间,裂隙一般较宽,表现为裂缝。 地声 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岩石破裂的部分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 地光 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受震动波及的区域上空所出现的光。 重大地震宏观异常 100 km或更大范围内,30 %以上地震宏观测报点出现的地震宏观异常,且主要集中在两个及以上 相邻活动构造区内。 重要地震宏观异常 100 km范围内,10 %~30 %地震宏观测报点出现的地震宏观异常,且主要集中在活动断层附近。 一般地震宏观异常 100 km范围内,不足10 %地震宏观测报点出现的地震宏观异常。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未来10 年内,可能存在严重破坏性地震风险并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域。 4 地震宏观测报点建设 申报、批准 地震宏观测报点由个人申报,县级或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有意向开展地震宏观观测的 人员应填写《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见附录A。 选址 4.2.1 选址应科学合理,遵循地震宏观异常的成因。 4.2.2 应远离交通枢纽、主干道、码头、采石场、大型施工工地等可能直接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活 动的声音、振动等干扰源。 4.2.3 地下水地震宏观测报点周围环境不应对地下水水位、水温及水质造成影响。 4.2.4 应尽量布设在构造应力易集中的部位,如活动断层的端点、拐点和多条活动断层的交汇处。 间距 4.3.1 在构造盆地选点时,点与点之间距离应不大于 10 km。若被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点与 点之间距离应不大于 8 km。 2 DB 14/T 2384—2021 4.3.2 在构造隆起区选点时,点与点之间距离应不大于 20 km。若被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点 与点之间距离应不大于 10 km。 地震宏观测报员 4.4.1 纳入县级及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管理,在地震宏观测报点从事地震宏观观测和信息报送,具 有一定地震宏观观测知识的人员。 4.4.2 每个地震宏观测报点应有固定的 1~2 名地震宏观测报员。 4.4.3 地震宏观测报员应常年在地震宏观测报点驻守,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被观测对象的 正常状态及异常特征等,熟练掌握地震宏观异常报送内容、工作程序等。 4.4.4 鼓励熟悉地表形变、电磁和气象等知识的社会人员参与无固定场所的地震宏观测报工作。 4.4.5 地震宏观测报员应每季度定期巡检地震宏观测报点的观测环境和观测对象,保障其观测条件符 合要求。如观测环境、观测对象等不符合观测条件时,及时报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4.4.6 地震宏观测报员每日对观测对象进行观测,并填写观测日志。如发现地震宏观异常时,应及时 拍摄异常影像资料留存备用,并在 30 min 内报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观测日志见附录 B。 退出 地震宏观测报点实行动态管理,县级或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宏观测报点进行检 查、抽查,对不满足观测条件的应及时进行清退。 其他 地震宏观测报点宜具备视频监控,实现硬盘存储和互联网传输、电脑端和移动端动态观测和多时段 回放查阅。 5 地震宏观观测类型及条件 类型及要求 5.1.1 根据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种类来选择观测类型,具备固定场所观测的类型有动物、植物、地下 水等。 5.1.2 不具备固定场所观测的类型有地表形变、地声、地光和气象等。 5.1.3 同一区域地震宏观测报点观测类型应多样化,一个地震宏观测报点宜具备一定数量或若干种类 的观测项目。 条件 5.2.1 动物类观测条件 5.2.1.1 5.2.1.2 5.2.1.3 5.2.1.4 5.2.2 以禽类为观测手段的,场内养殖禽类数量应不少于 50 只,养殖手段应以散养为主。 以家畜为观测手段的,养殖规模应不少于 20 只,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 以水生动物为观测手段的,池塘周边应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以其它动物为观测手段的,应满足数量和活动场地的要求。 植物类观测条件 3 DB 14/T 2384—2021 5.2.2.1 5.2.2.2 5.2.3 地下水观测条件 5.2.3.1 5.2.3.2 5.2.4 物种应丰富,植物的种类不少于 5 种。 应常年规模化种植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植物,固定观测。 观测井(泉)应日常使用。 观测井(泉)可直接观察,非全封闭。 其

pdf文档 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 山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 山西省 第 1 页 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 山西省 第 2 页 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 山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10:37:5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