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1.020 C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The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 of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al tai chi acupunction method 2017 - 12 - 04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2748—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延边朝医医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成豪、李福子、金勋、刘亚铭、金哲、黄光浩、夏菱悦。 I DB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朝医太极针刺法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标准适用于朝医太极针刺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024 针灸针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GB/T 21709.2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 21709.21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太极针刺法 tai chi acupuncture therapy 根据四象人体质不同,通过取心经穴位为主,同时选取不同的治疗穴,使用毫针针刺的治疗方法。 3.2 针刺补泻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cupuncture 通过针刺,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或指具体的补泻操作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等。 [GB/T 21709.21-2013,定义3.3] 3.3 得气 arriving qi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 气以至针下。 [GB/T 21709.20-2009,定义3.5] 4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 施术前准备 4.1.1 4.1.1.1 针具准备 针灸针应符合 GB 2024 的规定。一般使用规格为 0.30 mm* 25 mm 和 0.35 mm* 50 mm 1 DB22/T 2748—2017 4.1.1.2 4.1.2 应使用一次性针灸针。 体位 体位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为原则,常用卧位和坐位。 4.1.3 腧穴定位 4.1.3.1 4.1.3.2 4.1.4 腧穴定位应符合 GB/T 12346 的规定。 朝医太极针刺法取穴原则参考附录 A。 消毒 接触物品消毒、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各类消毒的方法与要求见附录B。 4.2 施术方法 4.2.1 4.2.1.1 持针法 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指端捏住针柄。 4.2.1.2 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4.2.2 4.2.2.1 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4.2.2.2 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腧穴上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进针。 4.2.3 4.2.3.1 进针角度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的垂直刺入方式。 4.2.3.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的倾斜刺入方式。 4.2.3.3 平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的刺入方式。又称横刺,沿皮刺。 4.2.4 行针手法 指毫针刺入体内后,为使患者针刺部位产生针感,或调整针感的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或 扩散而施行的一类手法。 2 DB22/T 2748—2017 4.2.4.1 基本手法 4.2.4.1.1 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入为插。 4.2.4.1.2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拇指指腹与食指挠侧(食指尖后),持针作左右 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90°角)。 4.2.4.2 辅助手法 4.2.4.2.1 捻法 用拇指与食、中指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持针柄,一左一右交替捻转,捻动范围在90°~ 180°之间。 4.2.4.2.2 刮法 刮法分向上刮和向下刮。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刮针柄;或以食指、中指抵住针尾, 用拇指甲刮针柄。 4.2.5 针刺得气 当针刺入穴位得气时,患者有痠、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 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 动等反应。 4.2.6 补泻手法 (附录 C) 4.2.6.1 体质补法 4.2.6.1.1 体质补法穴是根据“心为太极,主宰一身,统帅支配耳目口鼻、肺脾肝肾、颌臆脐腹”的原 则,取手少阴心经五腧穴,调节体内气血平衡,见附录表 C.1。 4.2.6.1.2 太阳人肺大,金性体质,补心经火穴少府穴,以火克金,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1.3 太阴人肝大,木性体质,补心经金穴灵道穴,以金克木,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1.4 少阴人肾大,水性体质,补心经土穴神门穴,以土克水,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1.5 少阳人脾大,火性体质,补心经水穴灵道穴,以水克火,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4.2.6.2 体质治疗原则 4.2.6.2.1 太阳人治疗原则 补阴、泻阳。 4.2.6.2.2 太阴人治疗原则 通利、补肺、泻肝。 4.2.6.2.3 少阳人治疗原则 清热、泻阳、补肾阴。 3 DB22/T 2748—2017 4.2.6.2.4 少阴人治疗原则 温脾、散寒,补脾胃。 4.2.6.3 治疗手法 见附件表C2 4.2.6.3.1 4.2.6.3.1.1 捻转补泻 补法 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捻转手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用力重捻,连续9次。 4.2.6.3.1.2 泻法 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捻转手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逆时针)用力轻捻,连续6次。 4.2.7 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20 min~30 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4.2.8 出针 4.2.8.1 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 可出针。 4.2.8.2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 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4.2.9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应按照附录D进行处理。 5 注意事项 5.1 废针处理应符合《医疗垃圾管理办法》的规定。 5.2 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医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 体。 5.3 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 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6 禁忌 6.1 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 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取卧位行针。 6.2 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腧穴深部有重要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 6.3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 6.4 本针法取穴多为肘、膝以下部位,刺激量大,不适宜于孕妇。 6.5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 4 DB22/T 2748—2017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太极针刺法取穴原则 A.1 太极针刺法取穴原理 朝医太极针刺法是依据朝医四象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经络理论,根据体质不同,以心经穴位 为主,配合不同的治疗穴,进行针刺的方法。朝医四象医学认为人体是完整的有机整体,依据“人禀脏 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 脾小者名曰少阴人。”将人分为四种体质,李济马先生在《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中说:“五脏之心, 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也。”太极针法的研究基础来源于《东医寿世保元》创立 的朝医四象医学,《东医寿世保元--脏腑论》曰:“心为一身主宰,统帅支配耳目口鼻、肺脾肝肾、颌 臆脐腹”,依据“心为太极,心为一身主宰”所以取心经五腧穴为主,配合刺激不同的穴位来达到调整 阴阳的平衡,故将此针灸疗法称为“太极针疗法”。 表A.1 四象人体质脏腑大小关系 四象人体质 太阳人 太阴人 少阳人 少阴人 脏腑大小 肺大肝小 肝大肺小 脾大肾小 肾大脾小 A.1.1 A.1.1.1 太阳人取穴 太阳人脏局特点 肺大肝小。 A.1.1.2 病机 过阳阴少,肝虚。 A.1.1.3 取穴 太冲、太渊。 A.1.2 A.1.2.1 太阴人取穴 太阴人脏局特点 肝大肺小。 A.1.2.2 病机 血浊气涩,肺虚过燥。 A.1.2.3 取穴 5 DB22/T 2748—2017 太冲、太渊。 A.1.3 少阳人取穴 A.1.3.1 少阳人脏局特点 脾大肾小。 A.1.3.2 病机 过阳损阴,肾虚过热。 A.1.3.3 取穴 太白、太溪。 A.1.4 少阴人取穴 A.1.4.1 少阴人脏局特点 肾大脾小。 A.1.4.2 病机 血夺气败,脾虚过冷。 A.1.4.3 取穴 足三里、合谷。 表A.2 A.2 治疗四象各类型人的穴位及手法 四象人 脏局 治法 补法 泻法 太阳人 肺大肝小 泻肺补肝 太冲 太渊 太阴人 肝大肺小 泻肝补肺 太渊 太冲 少阳人 脾大肾小 泻脾补肾 太溪 太白 少阴人 肾大脾小 泻肾补脾 足三里 合谷 四象人的脏腑配属 肺党与(胃脘即上焦、舌、耳、头脑、皮毛)。 6 DB22/T 2748—2017 脾党与(胃、两乳、目、背膂、筋); 肝党与(小肠、脐、鼻、腰脊、肉); 肾党与(大肠、前阴、口、膀胱、骨)。 原典卷一脏腑论: 肺外归于皮

pdf文档 DB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吉林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748-2017 朝医太极针刺法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4 05:51:34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