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39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748—2016 代替DB33/T 748.1-2009和DB33/T 748.2-2009 代替DB33/748.1-2009 北冬虫夏草生产技术规程 Poduction for Cordyceps militaris (L.) Link cultivation 2016-12-31 发布 浙 江 省 质量技 术 监 督局 2017-01-31 实施 发布 DB33/T 748—2016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DB33/T 748.1-2009《北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规程 第1部分:菌种》和DB33/T 748.2-2009 《北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规程 第2部分:栽培技术规程》,与DB33/T 748.1-2009和DB33/T 748.2-2009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栽培容器”和“刺孔”的定义; ——删除“附录A 常用药剂的配制及使用”中“多菌灵”和“蚊香”的内容; ——增加“场地设施”、“产地初加工”等章节;增加病虫害物理防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博士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卿、刘宇、刘宁、陈钢铭、夏建平。 1 DB33/T 748-2016 北冬虫夏草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生产技术规程的栽培基质、菌种制作、 栽培瓶制作、灭菌和接种、菌丝培养、出草管理、采收和栽培管理、档案建立与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冬虫夏草的室内容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栽培容器 装有混合培养料的透光的玻璃容器或聚丙烯塑料容器。 3.2 子座 由菌丝分化而成的垫状结构,由菌丝体单独形成或由菌丝体和寄生组织共同形成。 3.3 促进子座形成 采用控温、调湿、光线刺激及增氧等方法促使北冬虫夏草子座形成的过程。 3.4 出草 子实体(子座)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3.5 豆天蛾蛹粉 豆天蛾(一种属鳞翅目、天蛾科的天蛾)蛹进行干燥精细粉碎后的粉末。 2 DB33/T 748—2016 3.6 柞蚕蛹粉 柞蚕(一种鳞翅目、大蚕蛾科的蚕)蛹进行干燥精细粉碎后的粉末。 3.7 蚕蛹粉 蚕(一种鳞翅目、蚕蛾科的蚕)蛹进行干燥精细粉碎后的粉末。 4 要求 4.1 栽培基质 4.1.1 技术要求 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4.1.2 主料 小麦、大米。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4.1.3 辅料 麦麸、玉米粉、大豆粉、豆天蛾蛹粉、柞蚕蛹粉、蚕蛹粉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 无异味。 4.1.4 营养添加剂 营养添加剂符合附录 A 中的 A.1 规定。 4.1.5 栽培基质处理 基质中不应加入任何农药及抗生素,不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清的 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4.2 水 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4.3 环境要求 300 m 方圆之内无禽兽舍,无垃圾(粪便)场,无污水和其他污染源(如石灰厂、水泥厂等)。 4.4 场地布局设施 4.4.1 场地设施 宜选择通风良好、水源清洁的区域。生产区布局合理,应与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生活区分开,灭 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应各自独立、方便操作。管理制度明示上墙。 4.4.2 初加工场地 北冬虫夏草初加工的厂址、环境卫生和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及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 3 DB33/T 748-2016 人员等应符合 GB 14881 中的相关规定。 4.5 菌种制作 4.5.1 种源选用 选用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 经过品种审定或鉴定确认,种性好、抗逆性强,对 当地自然环境适应的种源。 4.5.2 母种制作 4.5.2.1 培养基 4.5.2.1.1 PDA 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8 g~20 g、水1000 mL。 4.5.2.1.2 改良 PDA 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琼脂18 g~20g 、水1000 mL。 4.5.2.1.3 制作方法 将去皮马铃薯切片置容器内加水1000 mL,煮沸15 min,过滤,加入葡萄糖和琼脂,补足水至1000 mL, 加热溶解;琼脂溶解后,用分装器装入试管中,装量为试管长的1/5,塞上棉塞。置灭菌锅中,在0.1 MPa 压力下灭菌0.5 h,自然落磅;将试管趁热排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4.5.2.2 转管扩繁 经过出草鉴定合格的母种。以1:20~1:30进行转管,在22 ℃~25 ℃环境中培养,菌丝长满试管斜 面即可使用。 4.5.2.3 贮存 母种一般在冰箱中保藏,保藏温度为4 ℃~5 ℃。 4.5.3 原种、栽培种制作 4.5.3.1 培养基 4.5.3.1.1 加水至100 4.5.3.1.2 加水至100 配方一:玉米粉2 g、葡萄糖2 g、蛋白胨1 g、酵母粉0.5 g、KH2PO4 0.1 g、MgSO4 0.05 g, ml。 配方二:马铃薯20 g、 玉米粉3 g、葡萄糖2 g、蛋白胨0.3 g、KH2PO4 0.15 g、MgSO4 0.05 g, ml。 4.5.3.2 装瓶、装罐 4.5.3.2.1 原种 按比例将培养料均匀装入三角瓶中,50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 mL~200 mL,用透气硅胶塞封口。 4.5.3.2.2 栽培种 按比例将培养料均匀装入发酵罐中,60 L发酵罐装料50 L培养液。 4.5.3.3 灭菌 4 DB33/T 748—2016 4.5.3.3.1 原种 在0.11 MPa压力下热力灭菌0.5 h。 4.5.3.3.2 栽培种 在0.11 MPa压力下热力灭菌2 h。 4.5.3.4 接种 4.5.3.4.1 原种 培养料冷却到24 ℃以下,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支母种接1瓶原种;每300 mL原种接10 L栽培种。 4.5.3.4.2 栽培种 培养料冷却到24 ℃以下,在无菌条件下接种,进行发酵罐接种,每个发酵罐接1000 ml~1500 ml 原种。 4.5.3.5 培养 4.5.3.5.1 原种 22 ℃~25 ℃静置培养48 h后,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培养,140r/min~160r/min,培养90 h~120 h。 4.5.3.5.2 栽培种 22 ℃~25 ℃ 60 L发酵罐按70L/min通气量进行通气搅拌,培养24 h。 4.5.3.6 贮存 原种、栽培种应在培养结束后及时使用,不能及时使用时应在适温4 ℃~16 ℃、干燥(相对湿度 60%~70%)、通风、清洁、避光的室内整罐保藏,可保藏24 h。 4.6 栽培技术 4.6.1 栽培季节 在自然条件下,一般 2 月中下旬栽培接种,5 月中下旬采收;8 月中下旬栽培接种,11 月采收, 条件允许可周年栽培。 4.6.2 推荐配方 4.6.2.1 小麦 68%,豆天蛾蛹粉 26%,蔗糖 5%,蛋白胨 1%,维生素 B10.001%。 4.6.2.2 大米 68%,柞蚕蛹粉 26%,蔗糖 5%,蛋白胨 1%,维生素 B10.001%。 4.6.2.3 大米 68%,蚕蛹粉 26%,蔗糖 5%,蛋白胨 1%,维生素 B10.001%。 4.6.3 装料 先将小麦或大米等主料和辅料配比混合,按料水比为 1:1 装入栽培容器中,透气盖封口或聚丙烯膜 封口。 4.6.4 灭菌 将装好培养基栽培容器移入灭菌锅内高压灭菌(压力为 0.10 MPa~0.14 MPa,温度为 121 ℃~ 5 DB33/T 748-2016 126 ℃)保持 1.5 h~2.0 h,或常压灭菌(温度为 100 ℃) 保持 10 h~12 h。 4.6.5 冷却 灭菌后移入冷却室内,冷却至 24 ℃以下移入接种室内。 4.6.6 接种 接种环境要求清洁、干燥,用消毒剂对地面、墙壁进行消毒,消毒剂符合附录 A 中的 A.2 规定;栽 培瓶在接种室内用消毒剂密闭熏蒸 1.5 h~2 h 后接种,消毒剂符合附录 A 中的 A.2 规定;每瓶栽培瓶 约接 5 mL 液体菌种或固体菌种 10 g。 4.6.7 菌丝培养 4.6.7.1 培养室环境要求 培养室应经消毒,要求清洁、干燥、通风、遮光。 4.6.7.2 培养方法 采用容器栽培,立体架式,层架 6 层~7 层,层距为 40 cm~50 cm。 4.6.7.3 培养管理 发菌室温度宜为 18 ℃~23 ℃,空气相对湿度 65%~70%; 遮光,使发菌室基本黑暗。适时开门窗 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发菌室空气新鲜;接种后每个星期至少检查一次,及时剔除感染杂菌的栽培容器。 4.6.7.4 培养时间 室内培养 20 d~25 d,至菌丝长满。 4.7 增氧 用聚丙烯薄膜封口的容器,菌丝长满菌瓶后,刺孔增氧, 刺孔数为每瓶 8 个~10 个。 4.8 出草管理 4.8.1 栽培室要求 培养室应消毒处理,达到清洁、通风、有散射光(100 lx~200 lx)。 4.8.2 促进子座形成(促草) 促座时期为菌丝体长满料面时,保持培养室温度为 16 ℃~18 ℃,空气相对湿度 90%,应有散射光 (100 lx~200 lx)诱导原基形成。 4.8.3 育草 温度保持 18 ℃~22 ℃;保持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 85%,应有散射光(100 lx~200 lx);保持培 养室空气新鲜;子座生长阶段,保持空气相对湿度 85%。 4.9 采收与场地初加工 4.9.1 采收 6 DB33/T 748—2016 当北冬虫夏草形成子座后,未弹射孢子前采收。采收时,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洗净双手,戴 上手套,用镊子取出子座,除去杂质后,按规格分类。 4.9.2 干制 即采即烘,可采用热风循环烘干机、专用烘干机等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 40 ℃~60 ℃。 4.9.3 品质特征 按北冬虫夏

pdf文档 DB33-T 748-2016 北冬虫夏草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3-T 748-2016 北冬虫夏草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第 1 页 DB33-T 748-2016 北冬虫夏草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第 2 页 DB33-T 748-2016 北冬虫夏草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4 16:55:51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