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ICS 65.020 B 16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721—2018 云杉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2018 - 04 - 09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5 - 09 实施 发 布 DB13/T 2721—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本 标 准 起 草 人 :毕华明、张菲、于贵朋、周建波、孙国庆、赵兴强、赵秀军、孙立革、米艳红、 张大伟、王洪力、杜兴兰、付立华、陈学福、赵敏琦、屈金亮、王金香、李振林、潘湘海、戴楠、刘 桂红、王伟、岳志娟、王亚会。 I DB13/T 2721—2018 云杉阿扁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 et Zhou)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 云杉阿扁叶蜂生活史、云杉阿扁叶蜂寄主种类、控制原则和防治指标、防治时机、防治措施、效果调 查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云杉阿扁叶蜂发生区的防治。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云杉阿扁叶蜂 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 et Zhou),属膜翅目,扁叶蜂科,阿扁叶蜂属。 2.2 逆温效应 当高空温度高于地面温度时,使地面空气不能上升,形成逆温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 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阻碍着空气的对 流运动,产生逆温效应。 2.3 滞育 是生物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产生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它常发生于一定的发育阶段,表现为形态 发生的停顿和生理活动的降低。生物通过滞育但较不稳定的休眠现象来调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时间, 以适应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利于其生存繁衍。 3 控制原则和防治指标 3.1 控制原则 本着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方针,充分体现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的科学理念,突出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调控作用,着重采用营林措施、 物理、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 3.2 虫口密度调查 1 DB13/T 2721—2018 在发生区, 按寄主树种面积的0.1 %~0.5 %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分设1块~2块标准地,按对角线或“Z” 字型随机抽取20株作为调查标准株,标准株调查采取冠幅东、南、西、北方向和上、中、下三层标准 枝进行每株样段法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A《云杉阿扁叶蜂防治前、后虫口密度调查记录表》。 3.3 防治指标 云杉阿扁叶蜂(幼虫)虫口密度或有虫株率其中一项达到防治指标时即对其相应地块进行防治, 参照国家有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和冀北林区针叶类食叶害虫的标准及该虫的实际情况界定 划分。在发生区内将寄主林龄分为三个林龄段按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分别划分防治指标,具体如下: ——2 ~7年生云杉,有虫株率达到5 %以上或虫口密度达到2条/株以上; ——7~15年生云杉,有虫株率达到5 %以上或虫口密度达到10条/株以上; ——15 年生以上云杉,有虫株率达到10 %以上或虫口密度达到40条/株以上。 4 防治方法 4.1 药剂防治 幼虫期,主要防治期应选在卵的孵化率达到80 %以上,初孵幼虫1龄~3龄(此时林内或背阴处尚 有部分未孵化的卵)时防治效果最佳,蛹期和成虫期可作为附属防治期进行防治。 4.1.1 喷雾防治 杀卵或杀幼虫。6月下旬~7月上旬进行。 4.1.1.1 适宜条件 人工喷雾防治主要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幼树,一般树高不超过2 m,便于携喷雾器操作。防治云杉阿 扁叶蜂应在晴天作业,防治后6 h内不下雨效果最佳,2 m以下、郁闭度小于0.5的幼林适宜喷雾防治。 4.1.1.2 施药器械和方法 手压背负式喷雾器适用2 m以下的幼树,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适用于1.5 m~7 m的低矮成林,间距为2 m~2.5 m,一般10人为1行,顺行匀速前进,确保每株幼树喷洒均匀彻底、不漏喷多喷重喷;车载式高 扬程喷雾器适用于7m以上的高大成林,间距为8 m~15 m。 4.1.1.3 药剂配制 以下药剂配制具备长、短期触杀和胃毒作用,施药后有效期一般可达20 d~30 d。 4.1.1.3.1 3 %高渗苯氧威乳油喷雾,该药剂具有杀卵作用亩施 40 ml~50 ml,兑水稀释 2000 倍液~ 3000 倍液混合均匀喷雾。 4.1.1.3.2 8 %氯氰菊酯触破式微胶囊剂(绿色威雷)、4.5 %高效氯氰菊酯亩施 60 ml~80ml 兑水比 例为:1:1:500 倍液。 4.1.1.3.3 3 %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4.5 %高效氯氰菊酯亩施 60 ml~80 ml 兑水:1:1:500 倍 液。 4.1.2 喷烟防治 2 DB13/T 2721—2018 4.1.2.1 适宜条件:2 m 以上郁闭度大于 0.5 的幼林或成林,云杉阿扁叶蜂幼虫危害程度达到防治指 标。 4.1.2.2 喷烟器械:背负或车载式烟雾机(6HY-25 等型号)适用 9~15 年生以上云杉(幼树和成林)。 4.1.2.3 作业条件:早 5 点、晚 6 点后,静风条件作业,一般林内风速在 1.5 m/s 以内适合作业风速 <1.0 m/s 静风条件最佳,出现逆温效应时防效较好,应用背负式烟雾机时,两机间距一般 6 m~8 m, 可根据当时虫情和风速、林龄及郁闭度掌握,平地或坡度小于 30°的山地缓坡,步行速度为 0.8m/s~ 1.0 m/s;坡度大于 30°的山地,步行速度 1.0 m/s~1.2 m/s,应保持匀速;在平地与风向垂直方向行 走或逆风行走,在山地沿等高线与风向垂直方向或逆风行走。 4.1.2.4 药剂配制 4.1.2.4.1 苯氧威兑柴油 1:6 倍 杀幼虫,亩施60 ml~80 ml药剂。7月上旬~7月中旬进行。防治方法同4.1.2.3。 4.1.2.4.2 4.5 %高效氯氰菊酯、苦烟乳油兑柴油 1:1:6 倍 杀幼虫,亩施药剂60 ml~80 ml。7月上旬~7月中旬进行。防治方法同4.1.2.3。 4.2 物理防治 5月中下旬~6月上旬,云杉阿扁叶蜂幼虫和蛹主要集中在云杉树下枯落层覆盖的深地表土10 cm~ 30 cm中。可组织人工破坏化蛹场所和挖幼虫或蛹,将挖得幼虫、蛹,集中销毁。 4.3 生物防治 5月中旬~7月上旬。獾类、野猪喜食云杉阿扁叶蜂幼虫和蛹。对獾类、野猪应进行保护。 蛹期有寄生蝇、姬蜂、小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可根据实际情况保护或栽植和引进蜜源植物以营造 利于天敌昆虫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以达到促进天敌种群上升,抑制害虫危害的目的。 4.4 营林防治 营造以云杉为主,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山杨为辅的带、块状针阔混交林,增强生物多样性后 可形成对云杉阿扁叶蜂发生扩散的阻隔作用,同时也利于天敌昆虫的繁衍。 5 效果调查 5.1 防效调查时同于 3.2 虫口密度调查,采取寄主冠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上、中、下三层 标准枝样段法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 B.1《云杉阿扁叶蜂防治前、后虫口密度调查记录表》 5.2 鉴于使用的防治药剂药效较长,防效 72 h 调查后,每 5 d 还要进行一次效果调查,依次顺延直至 到约 30 d 效果稳定为止,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 B.2《云杉阿扁叶蜂防治效果调查统计表》和附录 B.3 《云杉阿扁叶蜂防治效果调查统计汇总表》中。 3 DB13/T 2721—2018 附 录 A (规 范 性 附 录) 云杉阿扁叶蜂特性 A.1 云杉阿扁叶蜂形态特征 A.1.1 成虫 雌虫体长 12 mm~13 mm,雄虫体长 9 mm~10 mm,头部黑色,翅透明,顶角及外缘部分稍带褐色; 翅基片深黄色;翅痣黑色,雄虫腹部背板 1.2 黑色,其余红黄色,冠缝明显;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刻点 较密。 A.1.2 卵 长椭圆形、中部稍弯曲,长 2.5 mm~3 mm。初产时乳白色(微带绿色),以后逐渐变褐色,将孵化 时中部紫黑色,两端灰白色。 A.1.3 幼虫 龄期 5 龄~6 龄。老熟幼虫体长 16 cm~20 cm,灰绿色,头褐黑色,具光泽;额墨绿色,上唇黄 绿色,唇基、下颚及额基绿色,触角黄褐色,前胸盾片黑色,胸部其余部分及腹部墨绿色。2 龄至老 熟前有绿色背线 1 条及褐色暗线 3 条。尾须基节绿色,休眠及滞育预蛹橄榄色。 A.1.4 蛹 雌蛹长 13 mm~17 mm,雄蛹 12 mm~13 mm。初为鲜绿色,逐渐变为褐黄色。 A.2 云杉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 在冀北林区,云杉阿扁叶蜂 2 a 发生 1 代,主要危害 2 a 生以上云杉,以 10 a 生以上危害最重, 幼虫以在侧枝做虫巢并取食针叶危害,严重时可将大部针叶食光,造成树势残破衰弱直致整株枯死。 该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5 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为化蛹盛期。6 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 下旬为盛期。6 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为盛期。7 月上旬幼虫孵出,中旬为盛期。8 月上旬老熟幼虫开 始坠落地面入土,中旬为盛期,9 月上旬为末期。翌年该虫以预蛹滞育 1a。 成虫白天喜在通风透光良好的林分内活动,夜间栖息在针叶上。喜在当年生云杉针叶下面产卵(少 数在 2 a 生针叶上产卵),每针产 1 粒~8 粒,平均每头雌成虫一生产卵 18 粒。幼虫 5 龄~6 龄,幼虫 孵出后即在孵化处小枝上取食针叶基部叶肉,并将少数针叶基部咬断,边食边将粪便排于身后。2 龄 以后转移到针叶上,吐丝连缀针叶成网,在网内或附近取食。食剩针叶及粪便则粘结在网上,慢慢形 成虫巢。待食光虫巢附近针叶后,便将虫巢扩大或于另一小枝上再筑一巢,并有丝道与老巢相通。一 般 2 个~3 个虫巢并连在一起。3 龄以后食量增加以丝作通道至巢外较远处觅食。 4 龄幼虫 1 d 能取 食 5 枚~8 枚针叶,5 龄取食 8 枚~10 枚。每头幼虫一生取食 40 片~130 片针叶。幼虫坠落地面片刻 4 DB13/T 2721—2018 即开始爬行,寻找适宜入土场所,入土后作一土室,变成预蛹,静伏其中,土室椭圆形,内壁光滑。 该虫天敌有鸟类、蜘蛛、獾类、寄生蜂等。 A.3 云杉阿扁叶蜂生活史 表A.3 云杉阿扁叶蜂生活史一览表 月份 年 代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至翌年4月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 (-)(-)(-) (-)(-)(-) (-)(-)(-) (-)(-)(-) (-)(-)(-) (-)(-)(-) 第一年 两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
DB13-T 2721-2018 云杉阿扁叶峰防治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5:48:2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