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1.020 C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746—2017 朝医舍岩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ine sheyan needle 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2017 - 12 - 04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2746—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延边朝医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松园、林浩、王振林、陈日华、许成豪、金贤国。 I DB22/T 2746—2017 朝医舍岩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朝医舍岩针法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标准适用于朝医舍岩针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024 针灸针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 21709.21-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709.20-2009、GB/T 21709.21-2013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舍岩针法 sheyan needle 16世纪由朝鲜舍岩道人创立的一种毫针的应用方法。 3.2 舍岩针法 sheyan needle 16世纪由朝鲜舍岩道人创立的一种毫针的应用方法。 3.3 得气 arriving qi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 气以至针下。 [GB/T 21709.20-2009,定义3.5] 3.4 针刺补泻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s 通过针刺,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或指具体的补泻操作方法,如迎随补泻、开阖补泻等。 [GB/T 21709.21-2013,定义3.3] 3.5 九九 jiu jiu 针刺手法抽象的量化概念,有偏大偏多之意,以9 次为宜。 [改写GB/T 21709.21-2013,定义3.4] 1 DB22/T 2746—2017 3.6 六六 liu liu 针刺手法抽象的量化概念,有偏小偏少之意,以6 次为宜。 [改写GB/T 21709.21-2013,定义3.5] 4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 施术前准备 4.1.1 针具准备 应符合GB 2024规定的针灸针。一般使用规格为0.30 mm*25 mm和0.35 mm*50 mm,应使用一次性针 灸针。 4.1.2 体位 体位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为原则,常用卧位和坐位。 4.1.3 腧穴定位 4.1.3.1 4.1.3.2 4.1.4 腧穴定位应符合 GB/T 12346 的规定。 朝医舍岩针法取穴原则参见附录 A。 消毒 接触物品消毒、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 15982的规定。 各类消毒的方法与要求见附录B。 4.2 施术方法 4.2.1 4.2.1.1 持针法 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指端捏住针柄。 4.2.1.2 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4.2.2 4.2.2.1 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4.2.2.2 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腧穴上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进针。 4.2.2.3 2 管针进针法 DB22/T 2746—2017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7.5 mm(3分)的小针管内,触及腧穴表面皮肤;押 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对准针尾弹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腧穴内。 4.2.3 进针角度 4.2.3.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的垂直刺入方式。 4.2.3.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的倾斜刺入方式。 4.2.3.3 平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的刺入方式。又称横刺,沿皮刺。 4.2.4 行针手法 指毫针刺入体内后,为使患者针刺部位产生针感,或调整针感的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或 扩散而施行的一类手法。 4.2.4.1 基本手法 4.2.4.1.1 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入为插。 4.2.4.1.2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食指尖向后)持针作左 右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90°角)。 4.2.4.2 辅助手法 4.2.4.2.1 循法 屈曲第二指关节,垂直于经脉上,以指头沿针刺腧穴所属之经的路线上向心循按。 4.2.4.2.2 弹法 用指甲弹击针柄的方法。以拇指、食指交互或拇指、中指交互,以拇指指肚扣住食指或中指指端, 用食指甲或中指甲弹击针柄。 4.2.4.2.3 刮法 刮法分向上刮和向下刮。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刮针柄;或以食指、中指抵住针尾, 用拇指甲刮针柄。 4.2.4.2.4 搓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4.2.5 针刺得气 3 DB22/T 2746—2017 当针刺入穴位得气时,患者有痠、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 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 动等反应。 4.2.6 补泻手法 4.2.6.1 单式补泻手法 4.2.6.1.1 进退补泻 在针下得气处施行搓法,进为右手拇指前进(顺时针),退为右手拇指后退(逆时针)。 a) 男子补法 1) 针刺左手阳经、右手阴经、右足阳经、左足阴经的穴位时,午前进,午后退。 2) 针刺左手阴经、右手阳经、右足阴经、左足阳经的穴位时,午前退,午后进。 b) 男子泻法 1) 针刺左手阳经、右手阴经、右足阳经、左足阴经的穴位时,午前退,午后进。 2) 针刺左手阴经、右手阳经、右足阴经、左足阳经的穴位时,午前进,午后退。 c) 女子补法 1) 针刺左手阳经、右手阴经、右足阳经、左足阴经的穴位时,午前退,午后进。 2) 针刺左手阴经、右手阳经、右足阴经、左足阳经的穴位时,午前进,午后退。 d) 女子泻法 1) 针刺左手阳经、右手阴经、右足阳经、左足阴经的穴位时,午前进,午后退。 2) 针刺左手阴经、右手阳经、右足阴经、左足阳经的穴位时,午前退,午后进。 4.2.6.1.2 开阖补泻 出针时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压针孔为泻法。 4.2.6.1.3 九六补泻 进退补泻时行九九为补,行六六为泻。 4.2.6.2 舍岩复式补泻手法 为进退补泻和开阖补泻、九六补泻混合手法,进退方向分男女、左右、手足、阴阳经而不同,见 4.2.6.1.1。 4.2.7 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20 min~30 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4.2.8 出针 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出针时动作应轻柔,不宜硬拉硬拽。起针后按压针孔应遵循开阖补泻原则。 4.2.9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应按照附录C进行处理。 5 注意事项 4 DB22/T 2746—2017 5.1 废针处理参照《医疗垃圾管理办法》。 5.2 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医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 体。 5.3 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 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6 禁忌 6.1 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 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取卧位行针。 6.2 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腧穴深部有重要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 6.3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 6.4 舍岩针法取穴多为五输穴,刺激量大,不适宜于孕妇。 6.5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 5 DB22/T 2746—2017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舍岩针法取穴原则 A.1 舍岩针法取穴原则 舍岩针法的理论背景是内经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和难经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还有高武《针灸聚英》里的自经补泻法和张世贤《校正图注难经》里的他经补泻法。在此基础上舍岩针 法增加了实则补其官,虚则泻其官的理论。故舍岩针法的取穴标准为“虚则补其母、泻其官,实则泻其 子、补其官”。按“虚则补其母、泻其官”为原则的取穴方法叫“正格”,按“实则泻其子、补其官” 为原则的取穴方法叫“胜格”。 A.2 舍岩针法正格、胜格说明 A.2.1 肺正格 补太白、太渊,泻少府、鱼际。 肺经属金,虚则补其母,补本经土穴-太渊,补土经土穴太白;虚则泻其官,泻本经火穴-鱼际,泻 火经火穴-少府。 A.2.2 肺胜格 补少府、鱼际;泻阴谷、尺泽。 肺经属金,实则补其官,补本经火穴-鱼际,补火经火穴-少府;实则泻其子,泻本经水穴-尺泽, 泻水经水穴-阴谷。 A.2.3 大肠正格 补足三里、曲池,泻阳谷、阳溪。 大肠经属金,虚则补其母,补本经土穴-曲池,补土经土穴-足三里;虚则泻其官,泻本经火穴-阳 溪,泻火经火穴-阳谷。 A.2.4 大肠胜格 补阳谷、阳溪,泻足通谷、二间。 大肠经属金,实则补其官,补本经火穴-阳溪,补火经火穴-阳谷;实则泻其子,泻本经水穴-二间, 泻水经水穴-足通谷。 A.2.5 胃正格 补阳谷、解溪,泻足临泣、陷谷。 胃经属土,虚则补其母,补本经火穴-解溪,补火经火穴-阳谷;虚则泻其官,泻本经木穴-陷谷, 泻木经木穴-足临泣。 A.2.6 6 胃胜格 DB22/T 2746—2017 补临泣、陷谷,泻商阳、

pdf文档 DB22-T 2746-2017 朝医舍岩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746-2017 朝医舍岩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746-2017 朝医舍岩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746-2017 朝医舍岩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6:00:0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