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60 辽 DB21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 T 3333—2020 榛树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hazelnut disease diagnosis 2020 - 10 - 30 发布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11 - 30 实施 发 布 DB21/T 3333—2020 目 前 1 2 3 4 5 次 言 ...............................................................................2 范围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 诊断准备 ............................................................................4 诊断 ................................................................................4 附录 A(资料性) 平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6 附录 B(资料性) 平欧杂种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7 附录 C(资料性) 榛树常见病害种类特征 ...................................................8 1 DB21/T 3333—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孙俊、解明、陈丽静、王道明、郑金利、尤文忠、马瑞峰、张悦、王克瀚、邵屹、 张亚东。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 024-23448927。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华西路31号),联系电话: 0411-86503288。 2 DB21/T 3333—2020 榛树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榛树(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和平欧杂种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 Corylus avellana L.)常见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及诊断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平榛和平欧杂种榛病害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097 苹果黑星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 2589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榛属 榛属(Corylus L.)为榛科(Corylaceae)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平榛和平欧杂种榛生物学特性和生态 学特性参见附录A和附录B。 3.2 侵染性病害 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3.3 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 3.4 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染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 态。 3.5 病状 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如褐色的斑点、透明的条纹,枝叶萎蔫或树干开裂等。 3.6 病症 在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如真菌的菌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 细菌的菌脓等。 3 DB21/T 3333—2020 3.7 柯赫氏法则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在病植物上常 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将纯培养接 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 相同。 4 诊断准备 4.1 诊断仪器 显微镜、电子天平、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生物培养箱等(GB/T 28097 苹果黑星病菌检疫鉴 定方法)。 4.2 诊断用具 解剖刀、镊子、三角瓶、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等。 4.3 试剂和培养基准备 0.1%的升汞、70%的酒精、无菌水、PDA培养基。 4.4 样品采集与记录 采集疑似病害样品,对其症状特点描述记载,如有病斑的叶片、枯萎的枝条、树干或果苞等。 5 诊断 5.1 诊断部位 榛树叶片、枝条、树干和果苞。 5.2 诊断时间 刚出现病害症状时至病害稳定期(6月上旬至9月中旬)。 5.3 诊断方法 5.3.1 榛树病害诊断方法 调查有疑似症状的叶片、枝条、树干或果苞,依据出现典型症状的病状和病症,对比参照附录C, 确定常见病害的类别。新发、可疑病害借助病组织病原菌分离、显微形态观察及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确 定(SN/T 2589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规范)。 5.3.2 分离培养 5.3.2.1 植物组织选取与处理 选取疑似感病植物组织,从病斑的病健交界处切取3mm~5mm的方块,在70%的酒精中浸3s~5s钟后 即刻移入0.1%的酸性升汞水溶液中处理0.5min~3min(消毒时间长短依据病部组织的幼嫩和老化程度而 定),再以无菌水换洗3次。 4 DB21/T 3333—2020 5.3.2.2 病原菌培养 将处理好的待培养植物组织移至PDA平板培养基上,于25℃温箱中培养。待2d~3d后观察平板上是 否有病原物长出,以此进一步确定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5.3.3 柯赫氏法则验证 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所获菌株为致病菌。 5.3.4 镜检 选取疑似侵染性病害植物组织病健交界处切片,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镜检,观察病原特征(真 菌病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细菌病害:菌溢现象;病毒病害:包含体),以此初步区分侵染性病害和 非侵染性病害。 5.3.5 病原鉴定 对于侵染性病害要根据分离培养结果,查阅《真菌鉴定手册》等相关资料对病原进行鉴定,也可通 过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对于非侵染性病害依据出现典型的症状和症状发生 地区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及榛园周边农田药剂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诊断。 5 DB21/T 3333—2020 AA 附 录 A (资料性) 平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A.1 生物学特性 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为榛科(Corylaceae)榛属(Corylus L.)植物,落叶灌木, 丛生,株高 1m~2m,单叶互生,具锯齿,叶倒卵形或矩圆形,顶端平截或凹缺,中央具三角形突尖, 花单性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雌花排成头状花序,坚果外具由苞片发育增大而成的果苞,果苞钟 状,每序结实 1 粒~6 粒,多者可达 10 粒~12 粒。坚果黄色、褐色或红褐色,多为圆球形,亦有扁 圆形、长圆形、圆锥形等。坚果单粒重 1g~2g,果皮厚,果壳厚 1.5mm以上,出仁率 30%~40%,3 月下旬至 4 月中下旬开花,果实 8 月下旬成熟。 A.2 生态学特性 平榛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极强,抗寒,适应性强。在年降水量300mm~1100mm 的地区均可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在微碱性到微酸性(pH6.0~8.0)的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长结实。平 榛喜光,根蘖繁殖能力极强,耐瘠薄,主要生长在山坡、山岗或柞树林间的阳坡或平地上。 6 DB21/T 3333—2020 附 录 B (资料性) 平欧杂种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B.1 生物学特性 平欧杂种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 Corylus avellana L.)为榛科榛属植物,为平榛和欧 洲榛(Corylus avellana L.)的种间杂交种,现为我国大果型榛子的唯一栽培种。平欧杂种榛为落叶 灌木,栽培树形为单干或少干树形,株高 3m~4m,单叶互生,具锯齿,叶倒卵形、卵圆形,顶端平 截或园,叶尖多锐尖;花单性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雌花排成头状花序,坚果外具由苞片发育增 大而成的果苞,果苞多钟状、坛状,每序结实 1 粒~6 粒,多者可达 10 粒,多 2 粒~4 粒。坚果多 黄色、棕黄色、棕红色,坚果多长圆、椭圆形、圆形、扁圆形。坚果单粒重 2g~3g,果皮薄,果壳 厚 1.0mm~1.5mm,出仁率 40%~50%,3 月下旬至 4 月中下旬开花,果实 8 月下旬~9 月上旬成熟。 B.2 生态学特性 平欧杂种榛为人工培育栽培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寒温带 南部。在年降水量 500mm以上地区栽培。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在微碱性到微酸性(pH6.5~8.0)的土 壤上均可正常生长结实。喜光,较耐耐瘠薄,主要适宜栽培在缓坡地、平地。 7 DB21/T 3333—2020 BB 附 录 C (资料性) 榛树常见病害种类特征 C.1 榛树白粉病(病原Microsphaera coryli Homma) 榛树白粉病是由榛叉丝壳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可浸染枝梢、幼芽和果苞。发病 初期叶面、叶背出现不明显的黄斑,不久黄斑处长出白粉。病斑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曲变形、 枯焦,早期落叶。嫩芽受到严重危害时不能展叶。枝梢受害时,其上也生出白粉,皮层粗糙龟裂,枝条 木质化延迟,生长衰弱,树势减弱易受冻害。果苞受害时其上产生白粉则变黄扭曲。白粉层上散生小黑 颗粒初期为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为病原菌的子实体闭囊壳(见图C.1-1、2)。 图 C.1-1 榛树白粉病发病初期症状 图 C.1-2 榛树白粉病发病后期症状 C.2 榛树叶斑病(病

pdf文档 DB21-T 3333-2020 榛树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辽宁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1-T 3333-2020 榛树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1 页 DB21-T 3333-2020 榛树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2 页 DB21-T 3333-2020 榛树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2:36:2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