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40 B 65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3259—2020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wild orchid plant resources in Liaoning 2020 - 04 - 30 发布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5 - 30 实施 发 布 DB21/T 3259—2020 前 言 本标准制定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附录A、B、C、D、E、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 本标准起草人:陈罡、白丽萍、曲波、邵美妮、马冬菁、陈旭辉、王敬贤、赫亮、刘怡菲、苗青、 姚凯、房春果、许玉凤、金山、侯海燕。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鸭绿江街12号(110032),联系电话:024-82241813。 I DB21/T 3259—2020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工作流程、调查与评估内容、物种调查、 数据分析与评估结果编写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开展的以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域为调查单元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 710.1―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LY/T 1820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L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受威胁物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等级为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 3.2 极危物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的生物,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 高。 3.3 濒危物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的生物,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 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导致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的物种。 3.4 易危物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的生物,指现存一些快成为濒危物种的生物,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 3.5 近危物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的生物,保护现状比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将 来有濒危或灭绝等危险。 1 DB21/T 3259—2020 3.6 无危物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的生物,已经被评估但是不属于其他任何分类 的物种。 3.7 数据缺乏物种 当缺乏足够的信息对某一物种的灭绝风险进行评估时,则该种的等级为“数据缺乏” 3.8 地方特有种 分布区域狭窄,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区域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中的物种。 3.9 块根 是由营养繁殖的植株不定根或实生苗侧根膨大形成的,组成不含下胚轴和茎的部分,完全由根构成。 3.10 块茎 是地下茎末端形成膨大而不规则的块状变态茎,适于贮存养料和越冬。顶部肥大,有发达的薄壁组 织,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 3.11 根状茎 是地下的变态茎之一,具有横生的肉质茎,明显的节和节间,先端生有顶芽,节上通常有退化的鳞 片叶与腋芽,并常生有不定根。 3.12 合蕊柱 着生雄蕊和雌蕊的柱状结构,是兰科特征之一。 3.13 样方 用于调查植物群落数量而随机设置的取样地块。要求尽量小,并且能包含大多数物种。 3.14 生境 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3.15 植物群落 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每种植物个体通过互利、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适应 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 3.16 多度 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 3.17 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3.18 频度 某种植物个体数目占一个样方中植物个体总数的百分比。 2 DB21/T 3259—2020 4 调查内容与评估 4.1 调查内容 对辽宁省境内的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生境、生长状况、受威胁情况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 设定目标物种时应重点考虑: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受威胁物种,包括极危物种、濒危物种、易危物种、 近危物种,以及数据缺乏物种; ——地方特有种。 4.2 评估 4.2.1 评估内容 ——兰科植物所在区域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包括物种丰富度、特有性以及珍稀濒危状况; ——兰科植物受威胁情况; ——兰科植物保护空缺。 4.2.2 评估指标 ——物种丰富度; ——物种新记录; ——物种特有性; ——珍稀濒危物种; ——受威胁程度; ——保护空缺程度。 5 工作流程 5.1 准备 5.1.1 收集兰科植物资料 收集分析与调查区域有关的植物志、科考报告、文献、标本、数据库等资料,整理初步的兰科植物 物种名录。 5.1.2 制定方案 了解调查区域内相关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收集分析植被、气候、地形、地貌、道路等数据资料, 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 5.1.3 组织与培训 根据调查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组织力量足够的调查团队,配备植物分类学专业力量,明确人员 责任。开展调查方法、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安全、急救、野外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5.2 外业调查 布设调查线路与兰科植物调查样方,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实施调查,采集标本,做好相应的调查记 录,并拍摄生境及物种的照片。 3 DB21/T 3259—2020 5.3 数据整理与分析 整理调查记录、照片;制作与鉴定标本;编制物种名录,整理物种分布信息,绘制相关图件;开展 数据分析与评估,并编写报告。整理调查成果,将项目成果上报管理系统。 6 物种调查 6.1 调查方法 以县域为调查单元,采用样方调查法。观察记录目标物种所在生境、植物群落等信息以及样方内目 标物种的种群状况,并采集目标物种标本。 6.2 样方布设 6.2.1 布设原则 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在目标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合理布设样方。 6.2.2 样方数量 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对于分布 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 15 个。 6.2.3 样方大小 乔木植物的调查的样方面积大小为 20 m ×20 m。灌木、小半灌木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 10 m×10 m。 草本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 5 m×5 m。对于一些特殊种类,样方大小和形状需根据植物实际生长情况进 行调整。 6.2.4 样方编号 ——调查样方的编号采取“县级行政区代码”+“调查对象代码”+“样方序号”的方式; ——按照 GB/T 2260的规定。可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县级行政区划代码; ——以兰科植物学名为调查对象代码; ——按县级行政区与调查对象进行编号,各县不同调查对象的调查样方从1号起编,以 Q0001、 Q0002、Q0003……为样方序号。 6.3 样方调查 6.3.1 样方经度、纬度 按照LY/T 1814中的要求,用 GPS 记录样方中心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精确读取到秒后两位, 用百进制。 6.3.2 样方海拔 用 GPS 记录样方中心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海拔以米为单位,精确读取到小数点后一位。 6.3.3 层片种类组成 记录植物群落各层片的优势种、亚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 4 DB21/T 3259—2020 6.3.4 层片高度 记录植物群落各层片中间点的高度,以米为单位。 6.3.5 人为干扰影响强度 按照HJ 710.1―2014的要求,记录农林牧业活动、开发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干扰的具体类型, 参 见附录C表C.1;影响强度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参见附录C表C.1。 6.3.6 自然干扰及影响强度 按照HJ 710.1―2014中的要求,记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火灾等自然干扰的具体类型 参见附录C表C.1;影响强度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参见附录C表C.2。 6.3.7 乔木特征 ——记录样方内目标物种胸径≥5 cm 的个体数; ——枝干离地面1.3 cm处为胸径测量标准位置。测量时,胸径尺必须贴并垂直于被测量枝干;胸径 测量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 ——测量从地面到植株茎叶最高处的垂直高度。以米为单位。树高不足 9 米时,测量误差小于 3%;树 高 9 米以上时,测量误差小于 5%; ——分别测量乔木树冠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宽度,记为冠幅。 ——记录营养期、花蕾期或抽穗期、开花期、结果或结实期、落果期或落叶期或枯黄期、休眠期或枯死 期等物候特征; ——优、中、差、濒死、枯立等生活状况,参见附录 E 表 E.1。 6.3.8 灌木 ——株(丛)数以株、丛为单位,记录样方内目标物种的总个体数; ——高度测量从地面到植株茎叶最高处的垂直高度。以米为单位,测量误差小于3%; ——基径用游标卡尺测量植物个体根颈部位的直径; ——优、中、差、濒死、枯立等生活状况,参见附录E表E.1。 6.3.9 草本植物特征 ——调查指标包括物种名称、多度、平均高度和冠幅、物候、盖度; ——多度采用目测估计法,采用德式(Drude)多度等级进行估计,参见附录D表D.1; ——投影在地面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冠幅宽度的平均值,观测时测量东西方向冠幅宽度(冠幅EW) 和南北方向冠幅宽度(冠幅SN) ; ——物候期划分为营养期、花蕾期或抽穗期、开花期(初花、盛花、末花) 、结果期或结实期(初 果、盛果、末果) 、落果期或落叶期、休眠期或枯死期; ——分别观测单个物种盖度,同时估计整个样方的总盖度; ——好、良好、一般、差等生活状况分级,参见附录E表E.2; ——记录土面、岩石、树干、腐木、叶面、水中、树根、倒木及其他基质。 6.4 照片拍摄 ——拍摄植物全株、花、果等具有鉴定特征的特写。拍照的植株应与采集的标本相对应。图片要求清 晰、自然,能准确反映植物形态特征。 5 DB21/T 3259—2020 ——拍摄植物所在群落外貌以及小生境的彩色照片。应包含一张以生境为背景、GPS 定位仪屏幕为前景 的照片。GPS 定位仪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与

pdf文档 DB21-T 3259—2020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辽宁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1-T 3259—2020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1 页 DB21-T 3259—2020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2 页 DB21-T 3259—2020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辽宁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7:02:4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