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40 CCS B 47 DB 62 甘肃 省地 方标准 DB62/T1283—2024 代替DB62/T1283—2005 中华蜜蜂引种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honeybee 2024-09-20发布 2024-12-20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2/T128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62/T1283一2005《蜜蜂良种引进与推广规范》,与DB62/T1283一2005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文件名称,由《蜜蜂良种引进与推广规范》更改为《中华蜜蜂引种技术与规范》; b) 更改了文件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5年版的第1章); c)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将原6个规范性引用文件调整为2个(见第2章,2005年版的第2 章); 为“中华蜜蜂”(见3.1,2005年版的3.1); e) 将“良种的培育与供应单位”更改为“供种单位要求”(见第5章,2005年版的第7章); h) i) 将“引种办法”更改为“引种”(见第7章,2005年版的第8章); k) 删除了“处罚责任”内容(见2005年版的第10章): 1)增加了“档案管理”内容(见第8章)。 本文件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甘肃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武山县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平凉市响区畜牧兽医站、 天水市麦积区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武山县农业农村局、岩昌县畜牧兽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贵谦、刘占莉、郝海燕、张力、陈斌、孙莉、张寒、李龙龙、杨晓春、王新 海。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5年首次发布为DB62/T1283—200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文件由甘肃省养蜂研究所负责解释。 1 DB62/T1283—2024 中华蜜蜂引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确定了中华蜜蜂的引种原则,规定了供种单位、引种单位、引种技术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中华蜜蜂的良种引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159 中华蜜蜂种蜂王 NY/T5139 无公害食品蜜蜂饲养管理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华蜜蜂 Chinese honeybee (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 隶属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又称中蜂、土蜂,是我国境内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体躯较小、头胸部 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被黄褐色绒毛,广泛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 4 引种原则 4.1科学性 按照中华蜜蜂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的中华蜜蜂类型。 4. 2 安全性 引进蜂种符合检疫要求,避免跨生态区引种。 4.3效益性 引进蜂种对引入地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供种单位要求 5.1资质 应具备有效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5.2系谱 1 DB62/T1283—2024 应具有完整蜜蜂种群档案和系谱档案。 5.3繁育 应具备良种保护基地和扩繁基地,设立严格隔离条件的交尾场,种蜂王分级按照NY/T1159执行 5.4培育 种群应有一年以上的培育周期,经济性状稳定,生产性能高。蜂群饲养管理按照NY/T5139执行。 5.5服务 签订服务协议,并提供6个月以上的技术服务。 6 引种单位要求 6.1明确引种目的 包括纯种素殖、品种改良和杂交生产等 6.2制定引种计划 应从有资质的良种培育单位引种,制定引种计划,包括中华蜜蜂的类型、数量、育种场等。 6.3具备引种条件 引种地应具备丰富的蜜源植物,交通便利。应优先从当地良种繁育场引进种蜂王、王台或蜂群,不 应向中华蜜蜂保护区引入外来中华蜜蜂类型。 7 引种 7.1引种前准备 7.1.1场地 应具备充足的饲养空间和交尾场所。 7.1.2饲料 应准备充足的蜂蜜和花粉等饲料。 7.1.3设备 蜂箱、巢脾、饲喂器等养蜂设备,应干净卫生,无农药残留。 7.2蜂种要求 根据蜂场的生产方向和条件确定中华蜜蜂类型,西方蜜蜂蜂场不应引入中华蜜蜂: 引进蜂王的父母代应遗传性状稳定,生产性能高,抗逆性强; 所引蜂种品种纯正,避免混杂。纯种繁殖引种,应引进种群,在隔离区内进行自然交尾,山 区隔离半径大于12km,其它地区大于16km。杂交生产引种,应引进良种蜂王或王台,且 以本蜂场的优良雄蜂为父本。 2 DB62/T1283—2024 7.3引种对象 包括蜂王、王台、蜂群: 蜂王按照NY/T1159执行。蜂王应完成交尾,体格健壮、无卷翅、行动敏捷; 王台应选封盖后6d~7d的老熟王台; 蜂群中每群有蜂王1只,4脾以上的足蜂工蜂。繁殖季节引进的蜂群应有卵脾、虫脾和封盖 子脾。 7.4运输管理 运输包括蜂王、王台、蜂群: 邮寄蜂王时王笼中放入少量蜂粮和8只~10只陪嫁工蜂; 一运输王台时用绵丝将王台包裹在内,同时用纸巾吸水后拧出多余的水分,垫在纸箱底部,温 度应保持在20℃C~27C之间,湿度60%~70%之间,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尽量轻拿轻放,减 少王台的振动: 蜂群运输前,对运输车辆选用次氯酸盐、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消毒;固定好巢脾和蜂箱,装车 时合理排放蜂箱,打开通风纱窗,关闭巢门,巢脾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蜂群应在供种 地日落后开始装车运输,途中应减少停车次数,避免巢脾脱落和蜜蜂离脾; 运输时应避开严寒和酷暑,气温低于10℃或高于32℃C,不宜引种。 7.5引种后管理 包括蜂王、蜂群及环境管理: 引进蜂王(王台)时,介入群的原蜂王囚禁1d后放入蜂群; 诱入蜂王时,用王笼扣在无王群的蜜脾上,箱内喷酒食用米醋水、白酒水等对蜂群无害的气 味剂,诱入后及时观察,防止工蜂围王; 诱入主台时,将主台端部垂直向下嵌在中间子脾位置,或用王台保护罩将主台挂在中间子脾 位置,新王出房后放出蜂王; 引进的蜂群到达蜂场后及时卸蜂,蜂箱采取单箱或双箱单列的方法排列,箱距1m以上,排 距4m以上,巢门交错互开; 蜂群管理按照NY/T5139执行; 一对隔离观察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引进后隔离观察20d以上才可和其它蜂群同场饲养, 大量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报告,并对户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8档案管理 应建立种群档案(见附录A)、引种档案(见附录B)和系谱档案(见附录C)。种群档案和引种档 案保存2年,系谱档案永久保存。同时建立电子档案并长期保存。 3

.pdf文档 DB62-T 1283-2024 中华蜜蜂引种技术规范 甘肃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2-T 1283-2024 中华蜜蜂引种技术规范 甘肃省 第 1 页 DB62-T 1283-2024 中华蜜蜂引种技术规范 甘肃省 第 2 页 DB62-T 1283-2024 中华蜜蜂引种技术规范 甘肃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9:57:5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