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 020. 20 CCS B21 DB53 云南省地 标准 DB53/T 1366—2025 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2025 -05-09 发布 2025-08-09 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1366—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O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 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晓亮、万红、陶磅、阮继伟、姚万福、张玉荣、方吉祥、杨进成、张钟、左 丽娟、田林孟、张丽、张文健、陈佳清、李跃琼、周翠英、方一清、胡新洲、李艳兰、李明芳、邓成忠、 张莉、黄晓霞 1 DB53/T 1366—2025 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种质类型及获取途径、繁殖观祭与编目、入库 保存、入圃保存、复份保存、记录与档案等。 本文件适用于草莓种质资源的保存。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2306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NY/T 2931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NY/T 3032 草莓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草莓种质资源 Straw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具有遗传物质,对草莓生产和育种有利用价值的草莓属(Fragaria)植物。 种质类型及获取途径 4.1种质类型 野生资源、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特殊遗传材料、其它。 4.2获取途径 野外收集、国内外引进、同行交流互换、杂交创制、人工诱变创制、太空诱变创制等。 5 繁殖观察与编目 5.1繁殖观察 5.1.1种子可通过播种出苗后,再进行种苗繁育。 5. 1. 2 葡匐茎可通过组培繁育或常规的种苗繁育。 5.1.3组培瓶苗可移栽化后再进行种苗繁育。 5.1.4 裸根苗、穴盘苗可移栽后再进行种苗繁育。 1 DB53/T 1366—2025 5.1.5种苗繁育技术按常规技术执行。 5.1.6观察每份种质资源繁殖的后代,经确定为目标种质资源,方可进行种质资源的编目和保存。 5.2编目 参照NY/T2931种质资源的描述方式,整理、登记种质资源的信息入附录A,形成草莓种质资源的编 目。 6入库保存 6.1试管苗库保存 6.1.1 建库要求 由培养室、接种室、培养基配制室、 洗涤室等功能区组成,这些功能 区符合NY/T2306的要求。 6.1.2保存方法 按NY/T 3032的规定执行。 地方标准 6.1.3保存要求 6.1.3.1保存条件 培养室温度25℃土2℃,相又 x,光照时间12 h/d~13h/d。 6.1.3.2 保存数量 每份种质≥10瓶。 6.1.3.3种质存放 按照种质类型在培养架上分区存放, 。对每份种质所在培养架的位置 6.1.3.4初代培养保存 1个茎尖生长点接种入1个组培瓶, 培养保存40dT50d。 6.1.3.5继代培养保存 继代培养的保存符合以下要求: a) 前期为1代~5代,继代时间 40 d~50 d,转接健壮的苗或芽,每个组培瓶装1株苗或1个 芽; b) 中期为6 代~14 代,继代时间 20 d~25d,转接新生、健壮的不定芽,每个组培瓶装 4个~5 个不定芽; c) 后期为15 代~20 代,继代时间18d~20d,优先选择无根的、生长健壮的芽转接,每个组培 瓶装 4个~5个芽,若无芽时则选择健壮的苗切除其根系后转接,每瓶装4株~5株苗; (P 保存代数控制在20 代以内,届满后取新的外植体组培保存以更新种质; e) 每一个继代中,每1个组培瓶做1次接种,每份种质单独继代转接; f) 若需更长时间的继代培养保存,可将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去除; 2 DB53/T 1366—2025 g) 长时间的继代培养保存,可调整培养室环境为温度2℃~6℃,光照强度1200 Lx~1500Lx, 光照时间8h/d~10h/d,并将相应的转接时间延长到原来的2.5倍。 6.2种子保存 主要针对种子繁殖型草莓品种和杂交后中间材料的种子,将种子晾干后放在干燥(相对湿度30%~ 40%)、密封、清洁、室温(15℃~20℃)的环境中可保存1年~3年。 7入圃保存 7.1露地保存 7.1.1建圃要求 部 7.1.1.1适合草莓生长的地理区 7.1.1.2产地环境符合 NY/T 391 的规定 7.1.1.3地势平坦、供排水方便、光照和通风良好、 土质疏松肥沃、微酸性或中性(pH 值 5.8~7.0)。 7. 1. 1. 4 适合草莓露地生长 周围灾害发生可能性较低的田块。 7. 1. 2 保存数量 地 每份种质资源保存≥10株, 每个小区保存1份种质资源。 方 7.1. 3 :,小区规划 7. 1. 3. 1 每个小区面积≥1 ²,小区间设置宽≥50cm的走道或者排水沟进行隔离,田块四周宜设置间 示 距1m的保护行。 7.1.3.2根据种质资源的保有 存数量确定田块面积, 将田块进行小区划分 7.1.4种质排列 7. 1. 4. 1 按照种质类型分区排列,同类型种质排列在相同区域。 7. 1. 4. 2 绘制种质排列分布图, 标明每份种质的位置方位、种质代号。 7. 1. 4. 3 每份种质竖立标牌, 并标记上种质代号,宜二维码标记, 二维码中含有种质的基本信息。 7. 1.5 种质栽培要求 7. 1. 5. 1 按照7.1.4种质排列分布图,对应栽培各份种质 7. 1. 5. 2 采取一年一栽制,有条件的可以一年换一地栽培,一般连栽3年~4年后应重新换地栽培。 7. 1. 5. 3 及时清理、剔除每个小区内的杂株、变异株、感染病毒株、感染根腐病株,保持种质的纯净。 7. 1. 5. 4 匍茎发生期间,需整理各小区的葡匐茎,避免发生小区间的相互串苗混杂。 7.1.5.5每年从老株上留取健壮的新生小苗进行种质更新1次,每更新4次~5次为一个周期。 7.1.5.6更新种质一个周期后,换为采用脱毒种源繁殖2 代内的种苗进行种质更新1次,后再更新种 质一个周期,依次轮流交替。 7.1.5.7其余的田间栽培和管理按照当地的草莓大田栽培技术执行。 7.1.6观察记载 按NY/T2931的要求观察记载各份种质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性状、果实性状、抗性性 状等内容。

.pdf文档 DB53-T 1366-2025 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T 1366-2025 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1 页 DB53-T 1366-2025 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2 页 DB53-T 1366-2025 草莓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9 22:39:4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