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 020. 20 CCS B38 DB53 云南省地 标准 DB53/T 1385—2025 云茯苓栽培技术规程 2025-05-09 发布 2025-08-09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1385—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O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茯苓普洱有限公司、云南妙嵘生物科技有 限责任公司、普洱湘宁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丽、张金渝、起明菊、杨天梅、杨美权、杨维泽、左应梅、石瑶、许宗亮、 李纪潮、袁理春、岳红城、杨炳和、李万伟。 I DB53/T 1385—2025 云茯苓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云茯苓栽培技术的生产环境、菌种生产、段木种植、松兜种植、栽培管理、采收、档 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云茯苓菌种生产及云茯苓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1730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ISSR法 NY/T 1153.3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 第3部分:农药土壤处理防治白蚁 NY/T 1153.5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第5部分:饵剂防治白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云茯苓 poria from ynnan 产于云南省境内的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4生产环境 海拔900m~2000m,年均温度13℃~18℃,年均降雨量850mm~1300mm。 5菌种生产 5.1生产场地 须具有摊晒场、原材料库、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贮存室等,且500m之内无禽畜舍,无垃圾 场、无污水等污染源。 5.2母种生产 5.2.1种苓 选野生茯苓的鲜菌核或经人工培育,个体完整,重量在2kg~5kg,近圆形,切开后断面洁白、质 地紧实、有浆汁的鲜茯苓菌核作为种苓。 1 DB53/T 1385—2025 5.2.2PDA 培养基配置 5.2.2.1土豆(去皮)200 g 切成5 mm~10 mm的小块。 5.2.2.2加蒸馏水 1 L~2 L,加热至沸腾,沸腾20 min~30 min。 5.2.2.3过滤,滤液用蒸馏水补足至1L,称取20g葡萄糖和10g~20g琼脂加入滤液中,搅拌使其 完全溶解。 5.2.3PDA 培养基斜面试管制作 将上述PDA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分装量约占试管高度的1/3~1/4。分装完毕塞上棉塞或橡胶塞, 高压灭菌20min。灭菌完成后,拿出试管,试管口斜向上5°~20°摆成斜面至PDA培养基完全凝固。 5.2.4接种、培养 5.2.4.2接种后将试管放入 26 ℃ 恒温培养箱中暗培养, 每天观察菌丝生长情况,直至菌丝长满试管。 5.2.4.3培养期内如有污染立即将污染的试管清理出培养箱。 5.2.5母种真实性检验 ISSR法执行。 地 5.2.6 ,母种质量要求 茯苓特有气味浓郁,菌丝洁白、均匀、 致密、粗壮,菌丝体表面可见晶莹的露滴状分泌物,试管完 整无损。 准化 标准 5.3原种和栽培种生产 5.3.1拌料、装料 5.3.1.1进行原种或栽培种的生 参照附录 A配方。 5.3.1.2将原料搅拌均匀,使料水比头 2 1:1. 5, pH4.5~6.5 5.3.1.3将搅拌均匀的培养料装 入瓶( 装料松紧适度, 上下均匀一致,四周无空隙,高度为 瓶(袋)的3/5~4/5。 盖子 5.3.2灭菌 5.3.2. 1 装好培养料的瓶(袋)及时灭菌。 5.3.2.2高压灭菌:压力达到0.12 Mpa~0.15 Mpa,温度达到121℃~126℃,保持2.5h~3.0h。 5.3.2.3常压灭菌:升温至100℃,保持10.0 h~14.0h。 5.3.3冷却、接种 将灭菌后的瓶(袋)移至冷却室中冷却至常温。按无菌操作要求,挑取长势良好、种性明确、来源 清晰的云茯苓菌种接入培养料的中央孔内。 5.3.4培养 接种后的瓶(袋)移入培养室内,25℃土2℃下培养,直至菌丝长满培养料。培养期间每隔2d~ 3d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污染的菌种(瓶)袋。 2 DB53/T 1385—2025 5.3.5原种、栽培种质量要求 茯苓特有气味浓郁,菌丝生长整齐、健壮,不徒长、不结块、无杂菌污染,菌种上部不退菌,菌种 瓶(袋)底部无黄水,瓶(袋)盖完整、不松动、不脱落。 5.4贮存 5.4.1 母种 1℃~4℃下贮存,不超过90d。 5.4.2 原种 在0℃~10℃下贮存,不超过60d。 部 管 5.4.3栽培种 5.4.3.1常温下贮存,不超过 10 d。 5.4.3.20 ℃~10 ℃下贮存 不超过30 d 6段木种植 地 6.1选地 选择向阳、坡度小于25° 土壤微酸性至中性,无蚁穴的地块作为苓场。 化 6.2整地 选好苓场后,清除杂草、 石 块等杂牛 cm 6.3备料 于当年11月-翌年2月,选择无病虫害 直径6.0cm以上的松木。 剔除较大的树枝,保留树顶部分小 枝及树叶,间隔3.0cm纵向削≠ 宽3.0cm 4.0c 享0.5cm~1.0cm 的树皮,堆放通风处干燥。 6.3.1制备料筒 接种前1个月,将备料的松木锯成40cm~60c血长的木段, 将木段按“井”型或“船型”的方式码放 于苓场附件通风处。 6.4挖窖 2月~5月,在苓场内沿等高线挖窖,窖长40cm~60cm,宽30 cm~45cm,深25cm~30cm,两窖间 距10 cm~15 cm。 6.5放料 挖松窖底土壤3cm~5cm,将料筒分两层(下层2根,上层1根)摆放在窖底,周围用土壤填紧。 6.6接种 划破菌种袋侧面,将菌种袋侧面破口紧贴于料筒的一端,覆土8cm~10 cm厚,每7kg10kg料筒 接茯苓裁培菌种1袋(400g~500g)。

.pdf文档 DB53-T 1385-2025 云茯苓栽培技术规程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T 1385-2025 云茯苓栽培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1 页 DB53-T 1385-2025 云茯苓栽培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2 页 DB53-T 1385-2025 云茯苓栽培技术规程 云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9 22:52:4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