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13.310
CCSA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001.2—2025
代替GB/T18751—2002
防伪油墨
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
Anti-counterfeitingprintingink—
Part2:Magneticanti-counterfeitingprintingink
2025-08-01发布 2026-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
前言 Ⅲ …………………………………………………………………………………………………………
引言 Ⅳ …………………………………………………………………………………………………………
1 范围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
3 术语和定义 1 ………………………………………………………………………………………………
4 分类 2 ………………………………………………………………………………………………………
5 技术要求 2 …………………………………………………………………………………………………
6 试验方法 3 …………………………………………………………………………………………………
7 检验规则 5 …………………………………………………………………………………………………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5 …………………………………………………………………………………
ⅠGB/T17001.2—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7001《防伪油墨》的第2部分。GB/T1700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
———第3部分:热敏变色防伪油墨;
———第4部分: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
———第5部分:压敏防伪油墨;
———第6部分: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第8部分:防涂改防伪油墨。
本文件代替GB/T18751—2002《磁性防伪油墨》,与GB/T18751—200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
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分类(见第4章,2002年版的第4章);
b) 删除了“产品型号编制方式”(见2002年版的4.2);
c) 增加了“一般要求”(见5.1);
d) 增加了“软磁防伪油墨防伪特征”要求(见5.2.2);
e) 删除了“防伪特性定级方法”(见2002年版的5.3);
f) 更改了“试验方法”(见第6章,2002年版的第6章);
g) 增加了“检验规则”(见第7章);
h) 更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见第8章,2002年版的第7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钞印制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钞油墨有限公司、公安部鉴定中心、矩网科技有
限公司、莱阳银通纸业有限公司、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印刷装璜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
海现代通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英魁、卢继兵、胡尚伟、任志勇、张渠、马纪强、李新宇、江利民、桑海明、李波、
王辉、张黎明、亓新、刘东、黄铁翔、刘浩田、隆亮、高玥、辛秀兰、殷奕。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2年首次发布为GB/T18751—2002;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标准编号调整为GB/T17001.2—2025。
ⅢGB/T17001.2—2025
引 言
防伪油墨作为一种防伪产品的基材,普遍应用于国家有价证券、证件证书、普通印刷品和商品包装
等领域,应用范围广泛。此系列标准主要按照防伪油墨的制作工艺和防伪特征进行分类。
GB/T17001《防伪油墨》拟由9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磁性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3部分:热敏变色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热敏变色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4部分: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5部分:压敏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压敏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6部分: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光学可变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8部分:防涂改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防涂改防伪油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9部分:其他防伪油墨。目的在于给出对除第1部分~第8部分外的其他防伪油墨的要求
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旨在规范磁性防伪油墨的生产、应用及检验,以使磁性防伪油墨更好的发挥其防伪效力,保
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对于保障生产厂商、使用厂商和消费大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和
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ⅣGB/T17001.2—2025
防伪油墨
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磁性防伪油墨的分类,规定了磁性防伪油墨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各种磁性防伪油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18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 取样
GB/T15962 油墨术语
GB/T22467.2—2008 防伪材料通用技术条件 第2部分:防伪油墨和印油
GB/T27842 化学品 动态表面张力的测定 快速气泡法
GB/T38608 油墨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含量的测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1596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磁性防伪油墨 magneticanti-counterfeitingprintingink
采用磁性粉末材料制作的具有防伪功能的油墨。
3.2
软磁防伪油墨 softmagneticanti-counterfeitingprintingink
采用具有低矫顽性磁性粉末材料制作的具有防伪功能的油墨。
3.3
硬磁防伪油墨 hardmagneticanti-counterfeitingprintingink
采用具有高矫顽性磁性粉末材料制作的具有防伪功能的油墨。
3.4
矫顽力 coerciveforce
Hc
通过单调降低外加磁场强度,使物质磁通密度或磁极化强度从磁饱和状态值降为零时,所需的退磁
场强度。
注:矫顽力单位以安每米(A/m)表示。
1GB/T17001.2—2025
3.5
剩余磁化强度 remanencemagnetization
Br
已经被外加磁场磁化到饱和的物质,当撤去外加磁场后,物质中剩余的磁化强度。
注:剩余磁化强度单位以特斯拉(T)表示。
3.6
相对剩余磁化强度 relativeremanencemagnetization
RBr
磁性防伪油墨与按供需双方确认的、用以比较磁性防伪油墨质量的原始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之比。
注:相对剩余磁化强度单位以百分数(%)表示。
3.7
相对磁化率 relativemagneticsusceptibility
RK
磁性防伪油墨与按供需双方确认的、用以比较磁性防伪油墨质量的原始样品的最大磁化率之比。
注:相对磁化率单位以百分数(%)表示。
4 分类
磁性防伪油墨按矫顽力可分为软磁防伪油墨(Hc≤1000A/m)和硬磁防伪油墨(Hc>1000A/m)。
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磁性防伪油墨的一般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技术指标
项目胶版油墨
(凸版)柔版油墨
(照相凹版)溶剂型丝
网版油墨UV喷墨 喷墨
外观颜色 近似标样 近似标样 近似标样 近似标样 近似标样
着色力/% 95~105 95~105 95~105 95~105 95~105
细度/μm ≤20 ≤35 — ≤0.5 ≤0.5
流动度/mm 25~43 — — — —
黏性 8~12 — — — —
黏度涂4杯/s — 25~70 — — —
旋转黏度计/(mPa·s) — — 2000~6000 3~50 2~30
初干性/mm — 25~50 — — —
附着牢度/% — ≥90 ≥90 95 95
表面张力/(mN/m) — — — 20~35 20~35
2GB/T17001.2—2025
GB-T 17001.2-2025 防伪油墨 第2部分 磁性防伪油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05:27:2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