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_11. 020 C 0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art 1:Moxibustion 2008-04-23发布 200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1709.1—2008 前言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按部分发布,拟分为21个部分: 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贴敷;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11部分:电针; 第12部分:火针; 第13部分:芒针; 第14部分:体; 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鼻针; 第17部分:口唇针; 第18部分:腹针; 第19部分:腕踝针;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一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 A、附录B、附录 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中医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骏。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张庆萍、刘广霞、黄学勇、储浩然、韩为、柳刚。 GB/T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 1范围 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常用艾灸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12346穴名称与定位 GB/T13734耳穴名称与定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3. 1 艾灸moxibustion 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 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3.2 艾绒moxa-wool 艾叶经加工制成的淡黄色细软绒状物。 3.3 艾条 moxa-stick 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分为药艾条和清艾条 3. 4 艾灶 moxa-cone 用手工或器具将艾绒制作成小圆锥形,称作艾灶。每燃1个艾灶,称灸1壮。 3.5 温针灸moxibustionwithneedle 毫针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艾团或艾条段)施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方法 3.6 直接灸directmoxibustion 将艾直接置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对皮肤刺激程度不同,又分为化脓灸法和非 化脓灸法。 3.7 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 在艾灶与皮肤之间垫隔适当的中药材后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选用中药材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间 1 GB/T21709.1—2008 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等。 3.8 温灸器moxibustioninstrument 温灸器是指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目前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灸架、灸筒和灸盒等。 3.9 晕灸faintingduringmoxibustion 患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 出、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昏迷、跌仆、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 脉微欲绝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灸材选择 艾条灸应选择合适的清艾条或药艾条,检查艾条有无霉变、潮湿,包装有无破损 艾灶灸应选择合适的清艾绒,检查艾绒有无霉变、潮湿。 间接灸应准备好所选用的药材,检查药材有无变质、发霉、潮湿,并适当处理成合适的大小、形状,平 整度、气孔等。 温灸器灸应选择合适的温灸器,如灸架、灸筒、灸盒等。 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线香、纸捻等点火工具,以及治疗盘、弯盘、镊子、灭火管等辅助用具。 4.1.2穴位选择及定位 穴位的选择依据各疾病的诊疗标准,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 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B/T12346及GB/T13734的规定。 4.1.3体位选择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4.1.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4.1.5消毒 4.1.5.1针具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使用的针具可选择高压消毒法。可选择一次性针具。 4.1.5.2部位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可用含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在施 术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形擦拭。强刺激部位宜用含0.5%~1%碘伏棉球消毒。 4.1.5.3术者消毒: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乙醇棉球擦拭。 4.2施术方法 4.2.1艾条灸法 4.2.1.1悬起灸法 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 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 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平行往复回 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 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4.2.1.2实按灸法 艾条的选用参见附录A。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6层8层绵纸、纱布、绸布或棉布;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 2 GB/T 21709.1—2008 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直按其上,停1s~2S,使热力透达深部。待病人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拿开艾 条。每次每穴可按3次~7次,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或布,见皮肤红晕为度。 4.2.2温针灸法 首先在选定的穴上针刺,毫针刺人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在留针时将2g~3g艾 或艾条燃尽无热度后除去灰爆。艾灸结束,将针取出。 4.2.3艾灸法 4.2.3.1直接灸法 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粘附或刺激作用的液汁,如大蒜汁、凡士林、甘油等,然后将艾灶 粘贴其上,自艾灶尖端点燃艾灶。 在艾灶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即用镊子移去艾灶,更换另一艾灶,连续灸足应灸的壮 数。因此法刺激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癜痕,故称为非化脓灸法(无瘢痕灸)。 在艾灶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惠者 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燃毕,即可以另一艾粘上,继续燃烧,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 法刺激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并留有瘢痕,故称为化脓灸法(瘢痕灸)。 4.2.3.2间接灸法 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灸处,再把艾灶放在药物上,自艾灶尖端点燃艾灶;艾燃烧至局部皮肤 潮红,病人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需刺 激量轻者,在艾灶燃至2/3时即移去艾灶,或更换另一艾灶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需刺激量重者, 在艾燃至2/3时术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 苦,待艾灶燃毕,再更换另一艾灶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常用间接灸参见附录B。 4.2.4温灸器灸法 4.2.4.1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医者或惠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以 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灭。灸架参见附录C。 4.2.4.2灸筒灸法 首先取出灸筒的内筒,装人艾绒后安上外筒,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热烫而 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医生在施灸部位上隔8层~10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筒放置其上,以患者感 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移去灸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爆。灸筒参见附录C。 4.2.4.3灸盒灸法 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盖上盒盖。 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为度。如病人感到灼烫,可略掀开盒盖或抬起灸盒, 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灸足应灸量;灸毕移去灸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 爆。灸盒参见附录C。 4.3施术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般 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 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痴自愈。灸泡 皮肤可以在5d~8d内结痴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 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d~20d内结痴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 被破坏,创面在20d~50d结厚痴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
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 艾灸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2-13 02:23: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