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123140434.6 (22)申请日 2021.12.14 (73)专利权人 郑州佛光发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 开发区冬 青街50号 (72)发明人 林森 王豪鑫 唐田尧 潘承孝  田慕 周少帅  (74)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北汇律师事务所 1 1711 专利代理师 张臻贤 (51)Int.Cl. G01N 3/02(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 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 试验工装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力学模拟实验 领域, 更为具 体来说,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 力学试验工装架, 该力学试验工装架包括与箱体 支耳连接的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 前工装架与四 个箱体支耳均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前工装架与 第一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后工装架与四个箱体支 耳同样均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后工装架与第二 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 将工装架设 置为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 使前工装架和后工装 架分离, 并分别对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施加不同 的荷载, 由于前施工架和后施工架与箱体支耳均 为转动连接, 因此施力荷载可以通过前工装架和 后工装架直接将力传递至箱 体支耳上, 便于模拟 真实受力情况, 减小多余分力的产生, 达到了精 准控制模拟受力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CN 216747091 U 2022.06.14 CN 216747091 U 1.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该力学试验工装架包括与箱 体支耳(3)连接的前工装架(1)和后工装架(2), 前工装架(1)与四个箱体支耳(3)均通过转 动轴(6)转动连接, 前工装架(1)与第一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后工装架(2)与四个箱体支耳 (3)同样均通过转动轴(6)转动连接, 后工装架(2)与第二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工装 架(1)包括前横梁(11)、 前侧梁(12)和前连接杆(13), 前横梁(11)与第一施力荷载转动连 接, 前横梁(11)与 箱体平行设置, 前侧梁(12)设置有两个, 两个前侧梁(12)分别设置在箱体 的两侧, 每个前侧梁(12)的一端均与前横梁(11)固定连接, 前侧梁(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两 个第一组箱体支耳(31)转动连接, 前连接杆(13)设置有两个, 两个前连接杆(13)分别设置 在箱体的两侧, 前连接杆(13)的一端与前横梁(11)转动连接, 前连接杆(13)的另一端与第 二组箱体支耳(32)转动连接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梁 (11)包括工字钢(111)、 加强板(112)和封口板(113), 加强板(112)设置有若干个, 若干个加 强板(112)分为两组, 两组加强板(112)分别位于工字钢(111)的两个凹槽内, 每组加强板 (112)沿工字钢(111)的长度方向呈直线均匀分布, 每个加强板(112)均与工字钢(111)固定 连接, 封口板(113)位于工字钢(111)的槽口处, 封口板(113)与工字钢(111)和凹槽内的加 强板(112)均固定连接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前 侧梁(1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121), 每个支撑杆(1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侧梁(12) 固定连接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梁 (11)固定连接有前 受力支耳(4), 前受力支耳(4)与第一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前受力支耳(4) 为双耳片支耳, 前受力支耳(4)的两个耳片之间设置有 连接板(4 1), 连接板(41)与两个耳片 均固定连接 。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前 连接杆(13)和每个前侧梁(12)远离前横梁(1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一个前支耳(14), 前支耳 (14)为单片支耳, 前支耳(14)插接在箱体支耳(3)内, 转动轴(6)穿过前支耳(14)和箱体支 耳(3), 前支耳(14)与箱体支耳(3)均 与转动轴(6)转动连接 。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工装 架(2)包括后横梁(21)、 后侧梁(22)和后连接杆(23), 后横梁(21)与第二施力荷载转动连 接, 后横梁(21)与 箱体平行设置, 后侧梁(22)设置有两个, 两个后侧梁(22)分别设置在箱体 的两侧, 每个后侧梁(22)的一端均与后横梁(21)固定连接, 后侧梁(22)的另一端分别与两 个第一组箱体支耳(31)转动连接, 后连接杆(23)设置有两个, 两个后连接杆(23)分别设置 在箱体的两侧, 后连接杆(23)的一端与后横梁(21)转动连接, 后连接杆(23)的另一端与第 二组箱体支耳(32)转动连接 。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后 连接杆(23)和每个后侧梁(22)远离横梁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一个后支耳(24), 后支耳(24)为 双片支耳, 箱体支耳(3)位于后支耳(24)内, 转动轴(6)穿过后支耳(24)和箱体支耳(3), 后 支耳(24)与箱体支耳(3)均 与转动轴(6)转动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16747091 U 2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 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力学模拟实验领域, 更为具体来说,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多 支耳受力的力学 试验工装架。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 多样化, 怎样提高小批量设备的设计制造效率, 成为 了企业要解决的重点。 小批量设备中的核心部件, 通常是定制产品, 成本高昂, 为了避免在 研制阶段对其造成破坏, 就需要研制力学 试验工装来模拟受力。 [0003]如图1所示的一个箱体, 箱体的底架固定连接有四个箱体支 耳3, 四个箱体支耳3均 为双耳片支耳, 四个箱体支耳3 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箱体支耳31和第二组箱体支耳32, 每 组的两个箱体支耳3 分别与箱体的两侧固定连接, 箱体上方后端受到一个倾斜向下的力F3。 根据箱体接口要求, 在设计力学实验工装时, 转化为已知箱体后端 载荷F3的大小和方向, 再 对箱体施加一个前端载荷F4, 使得一侧支耳上分别受到F1和F2的力。 现有的工装常采用整 体焊接的工装对支耳施加载荷, 但是对于多个支耳同时受力的复杂受力情况, 两个荷载在 传递过程中互相干扰, 因此整体 焊接工装容易出现模拟受力不可控的情况。 [0004]鉴于前述要求, 需要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 试验工装架。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鉴于整体工装容易出现模拟受力不可控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创新地提供了一种模 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该力学试验工装架分为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 前工装架 和后工装架分离, 分别对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施加荷载, 利用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分别对 每个支耳均施加F1和F2的力, 模拟真实受力情况, 减小多余分力的产生, 达到了精 准控制模 拟受力的目的。 [0006]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 架, 该力学试验工装架包括与箱体支耳连接的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 前工装架与四个箱体 支耳均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前工装架与第一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后工装架与四个箱体支 耳同样均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后工装架与第二施力荷载转动连接 。 [000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将工装架设置为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 使前工装架和后工装 架分离, 并分别对前工装架和后工装架施加 不同的荷载, 并且由于前施工架和后施工架与 箱体支耳均为转动连接, 因此施力 荷载可以通过前工装架和 后工装架直接将力 传递至箱体 支耳上, 便于模拟真实受力情况, 减小 多余分力的产生, 达 到了精准控制模拟受力的目的。 [0008]进一步的, 所述前工装架包括前横梁、 前侧梁和前连接杆, 前横梁与第一施力荷载 转动连接, 前横梁与箱体平行设置, 前侧梁设置有两个, 两个前侧梁分别设置在箱体的两 侧, 每个前侧梁的一端均与前横梁固定连接, 前横梁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组箱体支耳 转动连接, 前连接杆设置有两个, 两个前连接杆分别设置在箱体的两侧, 前连接杆的一端与 前横梁转动连接, 前 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组箱体支耳转动连接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216747091 U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安全报告 > 其他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第 1 页 专利 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第 2 页 专利 一种模拟多支耳受力的力学试验工装架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2024-03-18 09:05:02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