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34 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 2020 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正 式站上风口。相比传统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 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 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据统计,目前,已有 13 个省市区发布了 m o c . 5 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 8 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 共计 33.83 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新基建项目中,5G 基建、大数据中心、 b u 人工智能作为近几年最热的技术领域,毫无疑问的成为谈论最多 的话题。 h t i g 近日,兴业证券发布了《新基建深度报告:新基建开启创新 新时代,七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新 基建的内涵谈到为何要大力推进新基建,并整理了七大关键领域 有哪些发展机会值得关注。 一、新基建新内涵 201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由此产生。此后,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 2020 年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 1 / 28 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可以说,从一开始,“新基建” 这一概念便与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紧密相连。 m o c . 5 b u h t i g 《报告》认为,“新基建”的“新”,不应仅仅指的是“新 兴产业”的“新”,只要能够发掘出基建领域的新增长点,便能 够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适用于 传统的基建领域。我们可以将发掘传统基建领域新增长的过程, 称为对传统基建的“补短板”。而这“补短板”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传统基建领域的新兴细分子行业,如交通运输短板 领域的冷链物流,能源行业短板领域的特高压和充电桩,民生基 建领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等。 2 / 28 一是乘城市群建设东风,满足城市群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需 求。随着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推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多 个城市群将对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产生 广阔需求。 二、力推新基建原因: 短期稳增长中长期重构创新大时代 (1)短期:新基建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 m o c . 5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与出口均因此次紧急公共卫生 事件受到影响,而投资因一季度淡季受冲击较小。基建投资是投 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预计将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b u 出口方面,贸易摩擦叠加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出口 持续承压。 h t i g 自美国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已快速回落,2019 年 中有 7 个月出口金额环比增速 为负。而在当前事件影响下,全 球经济趋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 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下调为 3.3%,我国出口将进一步承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趋 弱。 3 / 28 消费与出口受制,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19 年,消费/投 m o c . 5 资/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57.80%/31.20%/11.00%。然 而,在当前影响下,消费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受限。消费 的重要子行业如汽车、餐饮和旅游皆受重创。而受疫情波及,全 b u 球经济增速趋缓,进而导致我国出口承压。2003 年爆发“非典”, 投资的 GDP 增长贡献率高达 70%,可以预见,投资将成为当下稳 h t i g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基建投资将托底经济,而新基建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基础设施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下游之一,对固定资产 投资的占比长期保持在 20%以上,并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因此, 基建将起到稳定托底经济的作用。新基建则进一步为基础设施投 4 / 28 资扩容,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课堂、远程护理、送药机 器人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 5G、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新基 建能够为新兴产业赋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m o c . 5 b u h t i g (2)中期,新基建将起到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助力“十 四五”发展规划落地。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即将来临的“十四五” 期间,国家将致力于缓解这一主要矛盾。新基建通过着力提升基 础设施水平,改善国计民生,并缓解主要矛盾,将大概率将成为 “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中期内,新基建依旧将在 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5 / 28 m o c . 5 b u 新基建大概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 h t i g 2019 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 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李克强 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 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2020 年开年以来,已有北京、广东、重庆、 湖南等多个省市的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由此可见, 2020 年有望成为新基建的大举布局之年。新基建将将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既助力“十三五”规划妥善收官,又与“十四五” 规划发展目 标相契合,大概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 (3)长期:助力经济转型,加速进入创新大时代 6 / 28 长期来看,无论从全国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建设,都要求 开展大规模的新基建。在全国经济的层面上,中国经济将呈现由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趋势,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 兴产业即将来到“大创新时代”的风口,对 5G、数据中心、充电 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广阔需求也应运而生。在区域经济的层面上, 国家致力于建设多个城市群,推进城镇化进程。催生了对交通、 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需求,并拓宽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 m o c . 5 范围。 (4)放眼全国:“大创新时代”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广阔 需求经济增速趋缓,经济发展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开启 b u “大创新时代”。 h t i g 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将经 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四个发展阶 段。1981-2017 年间,中国主要是由地产、传统基建为代表的投资 驱动发展。然而,近年来 GDP 增速呈下行趋势,呈现出明显的 L 型。2019 年,中国 GDP 达到 99.09 万亿元,同比增速为 6.10%, 同比下降 0.6 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 展将踏上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基于《突破性创 新与经济增长》报告给出的分析框架,创新可以通过资本深化、 推动人力资本增长、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四大 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将迈入“大创新时代”。 7 / 28 m o c . 5 b u h t i g “大创新”时代来临,有望开展大规模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其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要求开展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 造和设备更新,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 领域,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 赋能”。这意味着以 5G、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为万物互联 互通、为创新发展筑基的科技基建将有望得到大规模建设。以 5G 基站建设为例,截至 2019 年底,5G 基站建设数额已超 13 万个, 用户规模增速百万/月,用户规模与网络覆盖范围同步扩大。 8 / 28 m o c . 5 其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成熟的基础设施的支持。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 b u 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万物智能化、 互联化所需的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更快更早地到来。 h t i g 三、新基建推进速度有望超预期 (1)决策层:中央号召,地方政府跟进 2015-2019 年间,中央对基建的政策导向以“补短板”为主。 《报告》指出,2020 年以来,中央开始密集提及“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所以,由“基建补短板”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决 策层的转向将为新基建持续开拓成长空间。 9 / 28 m o c . 5 b u h t i g 自 2020 年以来,已有 25 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型基 建,其中 8 个地区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 5G 基站的数量,合计 超过 30 万个。四川、重庆、陕西、河北等省市已发布了年度重点 项目清单, 总投资接近 25 万亿元,计划完成投资也接近 3.5 万 亿元。自决策层吹风到地方政府的跟进,自上而下地推进新基建。 10 / 28 (2)监管层:货币财政齐发力,产业政策落地,层层加码扶 m o c . 5 持新基建 财政政策: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基建进一步拓宽资金 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导向。 b u 2020 年 2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积极的 h t i g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这是继 1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后, 近期再次对财政政策的力度的正面指示。减税降费、专项债扩容、 引导政策性金融债发行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将持续利 好新基建。 政策性金融债或将进入财政的工具箱。 11 / 28 继专项债大幅扩容后,政策性金融或成为基建的又一“长期 资金供给”。从历史来看,“政策性金融”能够放大中长期的财 政杠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 专项建设基金主要采用股权方式投入,用于项目资本金投入、股 权投资和参与地方投融资公司基金,资金的久期足够长,或成为 基建的又一“长期资金供给”。 m o c . 5 间接融资及货币政策:LPR 改革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的传导途 径 LPR 利率多次下调,持续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新基建相 关行业将从中受益。 b u h t i g 直接融资及资本市场政策:再融资及并购重组放松,助力金 融支持新基建 展直接融资是大势所趋,融资结构转换将有利于新 基建。 自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以银 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以存量法计
清华天津装备研究院 中国34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 2020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路人甲 于 2022-06-17 03:32:1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