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38 保 DB5305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T 60—2021 茯苓生产技术规程 Poria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2021- 09 - 01 发布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9- 10 实施 发 布 DB5305/T 6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 草。 本文件由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腾冲市嵘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深应、张满常、杨宗旭、段志安、王安虎、赵霞、陶明宝、曹朴琼、尹兴章、 胡安旭。 I DB5305/T 60—2021 茯苓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保山市茯苓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种植环境要求、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采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保山市茯苓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 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3.2 菌种 经人工培养并可供进一步繁殖或栽培使用的茯苓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包括母种、 原种、栽培种。 3.3 嫁接栽培 在茯苓栽培过程中,将茯苓栽培菌种接种到段木一端,待茯苓菌丝体生长至段木另一端时,选用与 原接种茯苓菌种同一品系的新鲜、具有生活力的幼嫩小茯苓菌核块,嫁接到段木的另一端上,以其为基 核诱导周围菌丝体到此进行定位聚集、纽结,进而形成个体较大的茯苓菌核的人工诱导方法。 3.4 削皮留筋 茯苓栽培过程中处理段木的一种方法。将刚砍倒后剃枝的松树,由梢向蔸削去树皮使松树露出木质 部。 3.5 蔸 1 DB5305/T 60—2021 指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 3.6 窖 茯苓栽培时在种植地块挖出的统一规格的穴。 3.7 树蔸 松树砍伐后剩留的树桩,经刨蔸、削皮后作为茯苓种植原料。 3.8 上引 段木接菌后,菌种上的菌丝向外蔓延生长至段木上的现象。 3.9 捆窖 段木接菌后,茯苓菌丝沿着段木留筋处生长到段木下端,并封蔸返回生长,出现的茯苓菌丝生长网 状联接现象。 3.10 发汗 将采收的新鲜茯苓堆码在不通风处,用稻草围盖,促使其体内水分均匀缓慢逸出,使新鲜茯苓干燥 缩身的方法。 4 种植环境要求 4.1 适宜区域 海拔 1 200 m~2 000 m,年平均气温 12℃~17℃,年平均降雨量 1000 mm~1500 mm,生态环境无 污染的区域。 4.2 空气 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的规定。 4.3 灌溉水 水质指标符合 GB 5084 的要求。 4.4 土壤 土壤类型为砂壤土、红壤土或黄壤土,pH 5.5~7.0,呈中性或微酸性为宜,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的要求。 5 栽培技术 5.1 5.1.1 种植地块的选择及整地 种植地块的选择 选择周围无污染源、排水良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坡度为 10°~30°的缓坡地,要求无白蚁 的生荒地或 3 年内未栽种茯苓的向阳地块。不能选择多次施用过杀菌剂的地块。 2 DB5305/T 60—2021 5.1.2 整地 冬季至早春,在选好的地块进行深翻 1 次,除净杂草、树根、石块。 5.2 备料及处理 5.2.1 备料时间 备料在12月底至翌年2月进行。 5.2.2 备料规格 选取直径10 cm~20 cm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思茅松(Pinus kesiya)为主的松属植物。 5.2.3 备料方法 松树砍倒后立即剃枝及削皮留筋,削皮要露出木质部,由梢向蔸每间隔 3 cm 纵向削去宽约 3 cm 的树皮。将削皮留筋后的松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用砖头或石头将段木垫高 30 cm 以上, 按“井”字形堆码晾晒,每月翻堆一次。待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声时,锯成每段长 40 cm~ 60 cm 的段木。 5.3 下窖接种 5.3.1 挖窖时间 3 月至 5 月选择晴天、土壤干燥条件下进行。 5.3.2 挖窖规格 窖深30 cm~50 cm、宽20 cm~30 cm、长50 cm~70 cm,窖间距30 cm~40 cm。视地形顺窖挖排水 沟。 5.3.3 下窖 在挖好的栽培窖内,先将窖底土壤挖松,然后将段木分 1 层~2 层摆放在窖底,使“留筋”部位靠 紧,周围用土填实。 5.3.4 菌种选择 选择茯苓优质菌株分离培育的优质栽培菌包做菌种。 5.3.5 接种 把用于栽培的菌种纵向剖成两半,将菌种暴露的部位紧紧贴放在段木一端,使菌丝体与段木断面紧 密接合,然后用土将菌种垫稳压紧,再覆土 8 cm~10 cm 封窖。每窖接栽培菌种 800 g~1 200 g。 5.4 嫁接 接种 25 d 左右,扒开窖面土壤检查茯苓菌丝体生长发育情况,当茯苓菌丝体生长至段木另一端时, 进行嫁接栽培,每窖嫁接植入 50 g~100 g 幼嫩鲜菌核,周围再用土填实,覆土封窖。使用嫁接的幼嫩 鲜菌核应为外皮淡棕色、完整、皮薄且裂纹明显、苓肉白色多浆、茯苓气味浓郁的幼嫩小茯苓菌核块。 6 田间管理 3 DB5305/T 60—2021 6.1 查窖补种 接种 7 d、20 d~30 d、70 d 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窖进行检查,看窖内菌种是否已成功上引、 捆窖和生长发育,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接。 6.2 水分管理 要定期清沟排水,确保排水通畅。长期干旱时,应对土壤进行适当浇水,防止土壤过干影响茯苓生 长。 6.3 覆土掩裂 茯苓菌核生长到一定程度,土壤表面出现龟裂,要及时覆土。 6.4 除草 茯苓生长期人工及时拔除杂草。 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7.2 病虫害 病害主要是木霉、曲霉、毛霉、青霉等真菌感染及因积水湿度过大产生的腐烂病;虫害主要是白蚁、 茯苓喙扁蝽。 7.3 防治措施 7.3.1 a) b) c) d) e) f) 7.3.2 农业防治 选择无白蚁、茯苓喙扁蝽或较少的生荒地或近三年内未种过茯苓的地块; 备料时在段木下放置条石或砖头后堆码,保持段木清洁、干净; 接种时防止污染; 茯苓菌核生长期间,保持种植地块通风透气和排水良好; 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真菌感染、腐烂病及时处理,避免传染; 茯苓菌核成熟后及时采收,清理地块,将培养废料全部搬离。 物理防治 种植前,在茯苓种植地块周围挖深沟阻隔或埋上臭椿树枝、趋避性药剂进行隔离防治。在成虫期利 用趋光性,设置黑灯光进行诱杀。 7.3.3 化学防治 农药的选用和使用严格按照 GB/T 8321、NY/T 393 、NY/T 127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 办法》的规定及本文件附录附录 A 执行;防治方法按本文件附录 B 规定执行。 4 DB5305/T 60—2021 8 采收加工 8.1 采收 8.1.1 采收时间 采收在嫁接幼嫩鲜菌核 4 个月后进行,忌雨天采收。 8.1.2 采收方法 采收时以板锄、撬刀为工具进行采挖,注意防止挖漏挖破茯苓。树蔸栽培的茯苓成熟较迟,可适当 推迟采收。茯苓采收后装入箩筐,及时运送到加工地点。 8.1.3 清场 成熟的茯苓应全部采收,栽培后的培养废料应全部搬离地块。 8.2 加工 8.2.1 茯苓个 挖出茯苓菌核后及时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 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为“茯苓个”。 8.2.2 茯苓块 将鲜茯苓去皮后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者为“茯苓块”。 8.2.3 茯苓片 将鲜茯苓去皮后切片,为“茯苓片”。 8.2.4 茯苓皮 在茯苓加工“茯苓片”、“茯苓块”时,削下的外皮,阴干,为“茯苓皮”。 8.3 药用质量要求 产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 一部)“茯苓”项下的规定。重金属与农药残留限 量应符合国家最新规定。 9 包装、贮藏和运输 9.1 包装 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 9.2 贮藏 将包装好的茯苓存放于阴凉、干燥、避光、通风的专门场所,并做好控温、除湿、防虫等措施。贮 藏期间定期检查。 9.3 运输 5 DB5305/T 60—2021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污染,不得混装其他产品。 10 档案管理 应建立茯苓生产技术档案,保留期限不少于4年,技术档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种植者姓名或者企业名称以及住址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b)种植地块位置和土壤检测报告; c)使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次数和日期; d)病虫害及其他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e)种植日期和收获; f)质量安全检验情况; g)销售记录。 6 DB5305/T 60—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茯苓生产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种类 种 类 无机砷杀虫剂 有机砷杀虫剂 有机锡杀虫剂 无机锡杀虫剂 氟制剂 农药名称 禁用原因 砷酸钙、砷酸铅 高毒 甲基胂酸锌、甲基肿酸铁(田安)、福美甲 胂、福美胂 薯瘟锡(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和 毒菌锡 氯化乙基汞(西力生)、醋酸苯汞(赛力散) 氟化钙、氟化钠、氟乙酸钠、氟乙酰胺、氟 铝酸钠、氟硅酸钠 有机氯杀虫剂 滴滴涕、六六六、林丹、艾氏剂、狄氏剂 有机氯杀螨剂 三氯杀螨醇 卤代烷类熏蒸杀虫剂 二溴乙烷、二溴氯丙烷 高残留 高残留 剧毒、高残留 剧毒、高毒、易药害 高残留 我国生产的产品中含 有一定数量的滴滴涕 致癌、致畸 甲拌磷、乙拌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 有机磷
DB5305-T 60-2021 茯苓生产技术规程 保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1:44:00上传分享